梅雨季,如何去湿气?
梅雨季节,闷热潮湿,这样的天气不仅家居要防潮,人体也要去去湿气。中医认为,预防和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要想真正祛除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
大家可以常喝薏米赤小豆粥,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除湿功效,既能除湿减肥,又不伤身体。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粥中加几片生姜。
运动出汗也能很好地去湿气。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间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此外,饮食一定要清淡适量,肠胃系统关系着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平时饮食要少盐,清淡适量,帮助肾排水,另外,要戒烟戒酒。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记者 朱世萍
湿邪入体 易发多种疾病
来源:新京报
人人说祛湿,但湿气是怎么回事,怎么有的湿气,不同湿气的表现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东城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于振宣介绍,简单说,“湿”就是水,是人体内多余的“水”,是让人不舒适的“水”。中医将伤害身体的“湿”称为湿邪,湿邪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外湿;二是内湿。外湿主要来自外部,潮湿的气候、潮湿的居住场所,或者涉水淋雨,都有可能使外界进入体内的水过量,形成湿邪影响机体正常运转;内湿主要源自于自身,水液的消化、运转不畅,导致在体内堆积过多,当这些湿气无法排出就会形成人们常说的湿邪。
湿邪引起的疾病很多,湿邪存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可以有不同病症。比如痰湿在肺,就会引起咳嗽,肺炎,支气管炎;痰饮湿邪如果停留在乳房位置,就容易造成乳腺囊肿,甲状腺肿大,淋巴腺肿大;湿气困厄在关节,就会造成关节的麻木、重滞、肿胀,若下肢积水还会造成水肿;如果湿气停留在皮肤,则会引起诸多的皮肤病,如皮肤的肿胀,瘙痒,湿疹渗出。
于振宣表示,除头闷、头沉、头重、头目不清、昏睡、肢体酸困、酸懒、全身没有力气外,湿邪沉积体内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肥胖,而肥胖则可导致“三高”等各类疾病。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怎么来祛湿呢?宣上、畅中、导下。
宣上,即在上宣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水湿才能下达膀胱;畅中,就要健脾利湿,让脾恢复正常的运化和升降功能,湿气才会化掉;导下,就是要通过利尿把湿气排出体外。此外,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办法辨证施治,如芳香化湿,祛风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
有了湿邪,三分靠药,七分还要靠自己。于振宣强调,不少人喜欢食用寒冷食物,肥甘厚味,尤其是夏天,甜食、冰激凌、冷饮,夜宵烧烤、油炸食物的摄入大大增加,这些都会加重湿气,不少女人为了减肥美容把水果当饭吃,也会让湿气加重。
值得一提的是,赤小豆薏米粥确实能够排湿,但不同患者的湿气不一样,长期喝红豆薏米,不对症的话,有的甚至有可能越喝身体问题越严重,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代茶饮。
新京报记者 岳清秀
肥胖、糖尿病…可能是身体的“坏水”过多!如何调养?一文了解→
【来源:央视网】
(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秋末冬初,天气干燥,人体容易被燥邪侵扰,出现舌红少津、眼干鼻燥等症状;同时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一些人体内湿气较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摄入的水分难以被很好地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干燥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这一时期养生既要注意润燥,也不能忽视祛痰湿。
身体里的四种“水”
中医认为,津、液、痰、湿可以简单代表人体内水液的四种状态。津、液是我们体内正常的水,可称为“好水”,湿、痰是身体受到外邪侵袭或体内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可称为“坏水”。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例如口水、汗液。
液:质地稍浓稠,灌注于关节、脏腑等,起濡养作用,例如关节腔里的组织液。
湿: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痰:具有黏腻、重浊的特点,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如果在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会导致多种复杂疾病。
水液失常可导致多种病症
身体的津液太少,可导致湿疹、荨麻疹、呼吸道疾病、干燥综合征、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痰湿体质容易导致肥胖,可引发“三高”、心梗、脑卒中、肿瘤等疾病。“好水”太少、“坏水”过多,都容易引发健康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养治疗。
【津液少】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脾主运化,可将津液转输至心肺;肺主通调水道,可将津液输布至全身。如果脾的运送功能出问题,会导致津液不能到达肺;同时如果肺气虚,则会影响津液输布全身。
●症状:发色枯黄、口腔溃疡、干咳、舌红少津、牙龈肿痛、眼干鼻燥、面色萎黄、容易感冒、健忘。
●调养方法
银耳百合雪梨羹:主要材料有银耳、百合、雪梨、马蹄,有养阴生津的作用。
日常锻炼:练习八段锦中“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有宽胸理肺的作用。
【湿气重】
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虚弱,水湿代谢失常,从而形成湿气重的情况。另外久居潮湿阴冷环境,也会使湿邪侵入体内,导致脾虚湿气重。
●症状:口干不欲饮、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瘙痒、大便黏腻、关节僵直。
●调养方法
山药百合胡萝卜小米粥:有健脾养胃、清心润肺的作用。
日常需注意:饮食有节、保暖腹部、调节情绪、保证良好睡眠。
【痰湿多】
湿邪困于人体内,如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会化成“痰”,其致病种类繁多复杂,有“痰生百病”的说法。
●症状:口苦口臭、舌苔厚腻、唇红口疮、咽喉肿痛、困倦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增多、痛经宫寒、大便黏滞不爽。
●调养方法
陈皮薏米煮水代茶饮: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
萝卜山药老鸭汤:有健脾、生津、化痰的作用。
按揉液门穴:有调节人体津液、润燥祛湿的作用。
秋冬祛湿润燥小方法
●桂花、生甘草泡水代茶饮:有祛痰湿、温脾阳、疏肝解郁的作用。
●石斛、麦冬煮水代茶饮: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日常锻炼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练习“金鸡独立”的动作,有疏通三焦、引火下行的作用。
【小贴士】使用以上调养方法需注意:由于个人体质不同,还需辨证施治。
11月3日,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邀请河南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医师侯江红、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王振涛、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杜旭召,带来实用的祛湿润燥方法。
敬请收看《职场健康课》
11月3日19:00播出节目
《这么做,告别干燥润一冬》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潘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