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健康与肥胖危机:现状、挑战与破局之道
一、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儿童肥胖率持续攀升(配图建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肥胖率增长趋势图)
近年来,中国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已分别达到19%和10.4%,较10年前增长近两倍。更令人担忧的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儿童肥胖率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现象不仅威胁儿童当下的健康,更为成年后的慢性病埋下隐患。
- 饮食结构失衡:从“吃饱”到“吃错”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饮食模式的剧变: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充斥市场,传统以谷物和蔬菜为主的饮食结构被打破。研究显示,中国儿童每日摄入的添加糖中,70%来自零食和饮料,而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一半。 - 运动严重不足:被“困住”的童年
教育部数据显示,超过60%的中小学生日均运动时间不足1小时。学业压力、电子设备的普及、城市活动空间压缩,导致儿童户外活动时间较20年前减少70%。北京市某小学的案例显示,学生课间被要求“安静休息”,操场使用率不足30%。 - 环境与政策滞后:健康支持系统缺位
城市规划中儿童活动空间被挤压,社区缺乏安全运动场所;校园营养餐标准执行不力,部分学校食堂仍以油炸食品为主;食品广告监管缺失,针对儿童的零食营销无孔不入。
三、肥胖不是“可爱”:健康风险远超想象
许多家长误将儿童肥胖视为“营养好”的表现,但医学研究揭示的真相触目惊心:
- 代谢综合征低龄化:10%的肥胖儿童已出现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降至8岁。
- 心肺功能受损:肥胖儿童肺活量平均低于正常体重儿童30%,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病率升高5倍。
- 心理社会创伤:超重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倍,抑郁、焦虑发生率显著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若不加以控制,中国将成为全球儿童肥胖相关医疗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
四、破局之道:需要一场全民健康革命
- 家庭:重建健康生活方式
- 饮食革命:遵循“彩虹餐盘”原则(每日摄入5种颜色蔬果),用家庭烹饪替代外卖。
- 运动习惯:每天30分钟亲子运动(如跳绳、骑行),建立“无屏幕时间段”。
- 心理支持:通过正面激励(而非体重羞辱)帮助孩子建立身体自信。
- 学校:从“分数至上”到“健康优先”
- 严格落实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创新运动形式(如趣味体能挑战赛)。
- 推广“食育课程”,让学生参与种植、烹饪,培养健康饮食观念。
-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肥胖儿童进行个性化干预。
- 社会与政策:构建支持性环境
- 立法限制针对儿童的垃圾食品广告,推行“糖税”“盐税”。
- 城市规划强制预留儿童活动空间,社区建设“15分钟健康生活圈”。
- 将儿童肥胖防控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五、案例启示:那些成功的实践
- 上海“阳光体育”工程:通过每天一节体育课、寒暑假运动打卡制度,3年内学生肥胖率下降4%。
- 深圳“健康校园餐”改革:由营养师设计食谱,禁用油炸食品,学生蔬菜摄入量提升50%。
- 成都社区儿童健康驿站:提供免费体测、运动指导服务,惠及10万家庭。
结语:守护健康童年,需要全社会觉醒
儿童肥胖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当我们的孩子被汉堡、薯片和手机游戏包围时,需要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从儿童抓起——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跳动着民族未来的脉搏。
教育时评:健康饮食须从娃娃开始
近年来,“小胖墩”不仅数量大,且呈现日益增多趋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则显示,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
防控儿童肥胖,首先需更新家庭养育观念和不良饮食习惯。如一些家长认为儿童越胖越可爱,经常给孩子喂食超过正常需要量的食物;一些家长认为鲜榨果汁是健康食品,其实它的含糖量甚至高于可乐;一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有意减少孩子的体育活动如登山、足球、篮球等,这些错位的观念都需要及时扭转。而“吃出来”的问题,还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吃回去”,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如何科学地吃、怎么有效地运动,让孩子掌握基本营养学知识,引导孩子树立注重营养、膳食均衡的健康饮食理念,真正做到“管住嘴、迈开腿”。
解决儿童肥胖问题,还需要多方合力。如加大校园食品管控,中小学校内不设小卖部、超市,不卖含糖饮料、垃圾食品,强化学生膳食营养保障,加大校园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力度,通过教育普及营养与健康知识,通过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健康氛围,通过服务给予学生更多引导和帮助,搭建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的健康饮食理念和科学知识传递链条,让学生的膳食更趋合理、更可持续。
早在2020年10月,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的总体目标。2021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对推动学校营养与健康工作、规范学校营养与健康相关管理行为作出要求。中国疾控中心也曾编制《儿童零食消费指南》,将儿童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指导家长们为孩子科学选购零食。
其实,健康饮食习惯一旦养成,改变就会事倍功半。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守护人,家长理应做孩子最好的家庭营养师,要尽早树立孩子的健康饮食理念,尽早培养孩子的科学膳食习惯,才能确保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那种胖娃娃拿着薯片或糖果大快朵颐的场景还是少一些为佳。(项丹平)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傅君芬:近十年我国男童肥胖率上升,显著高于女童
儿童肥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男童与女童肥胖率有何差别?中国儿童的超重情况又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近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傅君芬处获悉,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期间,其团队完成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儿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Q1 男童、女童肥胖率有差别吗?
男童肥胖率超重率显著高于女童,且呈上升趋势。
傅君芬介绍,该调查从2009年开始到2019年数据截止,历经10年,对全国多地区的儿童超重与肥胖情况进行流调跟踪。
调查显示:2009-2019年,我国6-18岁儿童青少年总体肥胖率由11.9%上升为12.4%,总体超重率由17.1%上升至19.1%,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及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男童的超重率及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并在这10年前后均显著高于女童。
目前,对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现状差异原因及背后的深层次机制仍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傅君芬提醒,男童的家长一定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超重与肥胖问题。
Q2 各地区儿童肥胖情况有何不同?
东部、北部地区儿童超重率显著上升。
我国各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长情况不同,近10年来,东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显著增长3.8%和3.1%,北部地区肥胖率无显著差异变化,但超重率由20.5%显著增长至22.8%,南部地区肥胖率由9.8%降至7.9%,超重率变化无显著差异。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肥胖流行现状差异显著,且存在各自特点,傅君芬建议各地区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防控措施。
Q3调查对儿童健康临床科研有何启示?
儿童性发育年龄普遍提前、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家庭防控应提上儿童肥胖防控议程。
基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伴随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大流行而来的是我国儿童性发育年龄普遍提前。相比2009-2010年全国流调结果,女孩乳房发育P3(100名孩子排前3位)年龄较之前提前了0.53岁,男孩睾丸开始发育的年龄显著提前0.6岁。
中国儿童肥胖指数与性发育水平呈正相关,女童的相关性更高。肥胖是3岁到6岁学龄前儿童发生性早熟的危险因素。6岁到10岁是肥胖女童早发育的危险时期。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之后,调查发现因青春期异常来医院就诊的孩子大幅上升,推测可能与肥胖增加、电子设备使用频率增加等因素有关。
傅君芬强调,虽然我国儿童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肥胖的严重程度是在加深的。临床观察显示,我国重度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例如与2008-2013年相比,2013-2017年间小于10岁和10岁以上男孩的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从28.4%和26.5%上升到48.0%和35.8%,而女孩的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从20.3%和20.8%上升到41.7%和39.6%,10岁以上肥胖女童代谢综合征的比例也从以前的2.2%上升到9.5%。结果提示我们,要注重从生命早期防范干预肥胖,以减缓成年后肥胖相关并发症的进展和加重。
傅君芬教授认为,家庭-学校-医院闭环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是行之有效的方案,其中家庭在儿童肥胖的防控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儿童的饮食习惯、身体活动习惯等大都在家庭中养成,父母及看护人的科学引导和监测可以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及行为习惯,并能及早防范和干预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因此需要一系列倡议或解决方案加强家庭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防控作用。
(文章转载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已获得平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