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胖毁所有!肥胖,至少会诱发7大类疾病
肥胖意味着体内脂肪量超标,而脂肪细胞(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分泌炎性因子(如TNF-α、IL-6),引发慢性炎症,进而破坏代谢、血管和器官功能。
身材肥胖的人,至少会诱发的7大类疾病:
1. 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调节失衡,使得糖尿病的发病几率大幅上升。过量脂肪会抑制尿酸排泄,BMI≥30的人,更容易患上高尿酸血症,痛风发病率翻3倍。
2. 心血管疾病过多的脂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
体内过多的脂肪会影响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体脂率每升高5%,癌症风险增加10%,比如乳腺癌(绝经后)、结肠癌、肝癌、子宫内膜癌。
4. 呼吸系统疾病肥胖会限制肺部的扩张,颈部脂肪压迫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增加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5. 骨关节疾病过大的体重给关节带来巨大压力,BMI≥30的人,膝关节软骨磨损速度快4倍,容易引发炎症和损伤。
女性容易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男士容易患上不育症,腹型肥胖者精子数量减少40%。
7. 肝硬化等疾病肥胖人群的肝脏容易堆积过多的脂肪,影响其正常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
如何降低体脂率,改善肥胖问题?你需要从饮食、运动、生活细节等多方面入手,结合科学方法,提升热量缺口,才能健康、持久地减脂。
一、饮食方面:
1、用小号餐具代替大号餐具(减少15%进食量)
2、吃饭时先喝汤/吃蔬菜,再吃主食和肉,调整吃饭顺序可以更好的控制热量摄入。
3、三餐定时,遵循211饮食法:每餐2拳蔬菜 1掌蛋白质 1拳主食。
4、坚持清淡、低油盐的烹饪方式,烹饪方式:蒸煮>烤>炒,避免红烧/糖醋。
5、少吃各种油炸食物、加工零食,一周不超过一次,戒加工甜食以及含糖饮料、酒精。
6、每日喝水量≥1.5L(缺水会混淆饥饿感),每天1-2杯茶水,提升代谢水平。
二、运动方面:
1、加强有氧运动,从中低强度的运动开始,这样更容易坚持下来。一段时间后再提升训练强度,可以提升燃脂效率。
推荐运动:快走、慢跑、打球、健身操、跳绳、游泳、爬楼梯
频率:每周4-5次,每次30-50分钟(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可说话,微喘状态)
2. 加入力量训练,可以预防肌肉流失,有效提升基础代谢值,降低反弹几率。
推荐动作:深蹲、俯卧撑、哑铃划船(居家可用矿泉水瓶替代)
频率: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大肌群优先)
3. 碎片化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每天步行数大于6K步,饭后散步,下班后走20分钟再搭车,可以提升活动代谢,预防久坐疾病。
警惕无处不在的“致胖环境”,专家呼吁减重需社会共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肥胖是疾病的上游,跟心血管事件、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而肥胖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能要面对的问题。”4月26日,在“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主题推进活动包头专项行动启动大会上,橙红丝带行动发起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孟化在宣读行动倡议书时说。橙红丝带行动同期启动。
橙红丝带行动的宗旨是:尊重生命,消除歧视;防治肥胖,重塑健康;全民参与,共创未来。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的 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提出,有预测显示,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
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相关患病人数也会变多,这也增加了医保基金的压力。2022年发表于《JAMA》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通过减肥手术实现减肥的人,患癌症的风险降低32%,癌症相关死亡的风险降低48%。减重不仅能延长患者健康寿命,还能减少医疗支出,实现“个人与社会双重获益”。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肥胖常被简单地归因于个人的“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患者代表、橙红丝带行动代言人宇宙的体重一度达到了740斤,几乎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体重。他曾怀疑自己是别人口中的“懒、馋、不自律”。
直到2024年年底,因过度肥胖陷入昏迷状态的宇宙遇到了中日友好医院代谢减重中心孟化多学科团队,他33年坍塌的人生才迎来了重建的希望。“他们用专业与温情让我明白:肥胖不是道德缺陷,而是需要系统治疗的慢性疾病。”宇宙说。
在孟化多学科团队的努力下,宇宙在减重240斤后,于2025年1月6日做了对称三孔袖状胃手术。“这次手术不仅切除了我2/3的胃,更切断了缠绕我二十多年的羞耻感链锁。”宇宙自豪地说:“我现在的体重是360斤,终于可以独自洗澡,出门游泳,去菜市场买菜,甚至,都能自己剪脚指甲了。之前这些事对我而言都是奢望!”
“这只是个开始,宇宙还需要继续减重。”孟化强调:“其实,生物本能使很多人都需要面对肥胖的挑战,我们不应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心态歧视肥胖者。”
在孟化看来,进化生物学为现代肥胖提供了深层注解:储存脂肪的基因是人类祖先熬过饥荒的“生存密码”,而光吃不胖的基因早已被自然选择淘汰。当物质匮乏时代进化出的生存机制,遇到了食物过剩的现代环境后,肥胖便成为生物本能与环境剧变的必然产物。
现代社会的“致胖环境”也无处不在:高油高糖的饮食陷阱、过度喂养的家庭文化、便捷的交通消解了运动的机会,共同编织了一张无形的“肥胖之网”。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大的致胖因素也经常被忽略——心理问题。肥胖者常伴随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有一种强烈的羞耻感。
孟化认为,对于超重、肥胖问题,根本的破局之道在于社会共治:建立支持性环境,普及“控油比控糖控碳水更重要”等科学认知,在健康政策中融入心理关怀等。
“肥胖问题就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缩影。”孟化说:“唯有超越个体归责的狭隘视角,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健康生态,才能在生物进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找到可持续的肥胖防治之道。”
橙红丝带行动将以“医者先行”活动为突破口,直指医生群体自身健康问题——当医者以超重之躯教导患者减肥,其说服力自然消解。为此,行动倡导医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健康生活方式。
“每一份善意都能成为重塑他人生命的支点,当我们传递健康希望时,也在治愈自己的人生困境。”孟化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1岁男孩体重超110公斤!儿科专家提醒:一胖百病生
【来源:合肥在线】
近日“卫健委辟谣小时胖不用管长大就能瘦”这一词条登上热搜,引发了大家对儿童肥胖的进一步关注。2025年5月11日是第8个世界防治肥胖日,这几日,记者在合肥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探访时注意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向医生寻求专业减重建议。“这几年,小胖墩明显增多了。”专家提醒:正所谓“一胖百病生”,体重管理应从娃娃抓起。
小学男生体重超220斤
家长决定向医生求助
5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医大二附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的儿科就诊区,诊室门口已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等候,该院儿科主任刘德云正与前来就诊的患者交流。
家住阜阳的张先生(化名)说起自己和孩子的体重,语气间流露出无奈和后悔。原来,张先生的大儿子明明(化名)今年11岁半,身高167cm,体重112kg,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重度肥胖,同时伴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孩子大概是2018年开始胖的,那时候因为室间隔缺损做了手术治疗,我们就想着给他多加强一些营养,结果没想到体重快速增加。”
诊室内,刘德云一边查体、翻看检查报告,一边向张先生和明明说明:“目前孩子的BMI指数已经达到40kg/㎡,存在胸部脂肪堆积、腹部紫纹等情况,这样的肥胖已经处于疾病状态,对他而言,减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她进一步解释道:“正常来说,像他这么高的孩子,心脏和关节只有承担55公斤体重的负担,但现在它们却要承担2倍的体重,相当于一个人要干双份的活。”
面对焦虑的家长,刘德云开出了“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的处方。“管住嘴是首要的,坚决不碰饮料,坚决不碰膨化食品,吃饭不要太快,最好在家里吃,吃得越简单越好。在迈开腿这一方面,目前对他而言跑步跳绳都不合适,游泳最好。”此外,她还针对明明的情况开出了具体药物治疗方案。
咨询完医生后,张先生表示“回家后坚决执行”。他坦言,之前孩子也尝试过多种减肥方法,例如训练营、节食、剧烈运动等,但收效都不太好。“本身我们一家人都存在肥胖的问题,这回也是准备集体减重了。这次回去以后,我们决定按照医生建议一项项来,争取让孩子科学地瘦下来。”
“四高”、睡眠障碍、性早熟
专家提醒:儿童肥胖危害多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有数据显示: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对于这一数据,临床医生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这些年小胖墩确实越来越多,我们曾经碰到过一个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平常吃东西不控制,14岁体重已经280多斤,后来发展到没法上学的程度,接受胃的部分切除手术后体重有所改善,但因为从小形成的不运动、吃垃圾食品的习惯,之后体重又有所反弹。”刘德云说。
对于肥胖可能会给儿童造成的危害,她用“一胖百病生”五个字进行了概括。“举例来说,肥胖可能会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关节病变、心脏负荷、睡眠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于小朋友来说,肥胖容易导致发育早、性早熟,还可能更进一步加重成年后矮小的可能性。”
如今,帮“小胖墩”减肥成为不少家庭的当务之急。采访中,专家提醒,控制肥胖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健康体重管理无关年龄大小,家长干万不能抱有“长大就能瘦”“长大再减也不迟”的幻想,及时干预才是对孩子的健康负责。
医点通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唐萌 通讯员 刘理扬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