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社会因素(肥胖与较差的社会地位)

文章目录:

全球肥胖趋势加剧:一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来源:工人日报

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肥胖率正在快速上升,到2050年全球近六成成年人或将面临肥胖问题——

全球肥胖趋势加剧:一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旨在引起全社会对肥胖问题的关注。近期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在最近数十年里快速增加,如果不加以有效干预,人类或将迎来一个“不堪重负”的未来。

医学杂志《柳叶刀》近日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已从1990年的9.29亿增至2021年的26亿,成年男性的肥胖率从5.8%增加到14.8%,成年女性则从10.2%增加到20.8%。

报告指出,大洋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肥胖率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而在高收入国家中,美国的肥胖率最高,2021年该国约有42%的男性和46%的女性受到肥胖的影响。

报告认为,这意味着过去30年来,全球在应对日益严重的肥胖危机方面严重失败。

报告预测,若不采取紧急政策改革和行动,照此趋势发展,到2050年,全球近六成成年人将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全球成年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将从2021年的43.4%上升至约57.4%,成年女性则将从46.7%上升至约60.3%。

一项由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牵头的研究发现,1990年至2021年,全球5岁至24岁人群的肥胖率增幅为244%,达到1.74亿人。截至2021年,全球4.93亿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在未来25年内,全球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将超重和肥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超重和肥胖是指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超重和肥胖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对成年人来说,BMI超过25被视为超重,超过30被视为肥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19岁及以下人群)来说,在定义超重和肥胖时需考虑年龄因素。

世界肥胖联盟日前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指出,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的直接诱因,还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每年因肥胖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约为160万,其中55%的2型糖尿病过早死亡与肥胖相关。

该联盟主席西蒙·巴尔克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也是糖尿病、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驱动因素”。

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与BMI过高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超重和肥胖在全球产生的经济成本预计将达到每年3万亿美元,到2060年将超过每年18万亿美元。

从社会层面来看,肥胖造成的公共卫生负担正在加重。《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称,到2050年,近1/4的肥胖者年龄将在65岁或以上,这将“加剧已经超负荷的医疗系统的压力,并对资源匮乏国家的医疗服务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表示,从历史上看,许多地区此前一直专注于预防儿童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问题。如今,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已成为新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研究显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超重和肥胖会直接影响健康,并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更高风险和更早发病相关。

世卫组织指出,从成因来看,超重和肥胖是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不平衡的结果。多数情况下,肥胖是一种由易导致肥胖的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变异等引起的多因素疾病。研究人员认为,近几十年来,高热量和高糖的加工食品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这是肥胖率飙升的部分原因。

世卫组织在此前发布的一份欧洲肥胖问题报告中认为,欧洲高度数字化的社会环境是促使肥胖率上升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例如,不健康食品在互联网上针对儿童的营销,以及越发普及的网络游戏,都与欧洲超重和肥胖的问题有联系。

《柳叶刀》近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呼吁,改善营养、提升身体活动水平和优化生活环境等策略离不开政策支持,无论是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还是增加公共绿地,都需要长期且持续的政策推动。报告建议制定五年行动计划(2025年至2030年)以遏制肥胖率的上升。

在个人层面,预防肥胖的关键在于实现消耗能量与摄入能量的平衡。世卫组织建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限制脂肪总量摄入,并将脂肪摄入从饱和脂肪转向不饱和脂肪;增加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和坚果的摄入并限制糖的摄入。为了增加能量消耗,可以提高体育活动水平,例如日常进行至少30分钟的定期、中等强度的活动。

根据世卫组织建议,遏制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核心干预措施包括支持和促进母乳喂养,监管向儿童不当营销食品和饮料,监管学校附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产品的销售等。

梁凡

肥胖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肥胖有遗传倾向,许多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家族中有肥胖的病史,那么这个人肥胖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可能因人而异,但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父母体重正常,子女肥胖概率10%,如果父母仅一方肥胖,其子女肥胖概率为50%如果父母都肥胖,其子女的肥胖概率为 80%.

这属于"先天禀赋不足",特别与脾肾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的能力如果先天较弱,容易导致代谢效率低下,这类人群更要注重后天调养,避免高热量饮食堆积。

2饮食因素:

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品会导致体重增加,但这些食品通常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相当于让脾胃长期加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外卖和夜宵不仅增加热量摄入,更会打乱脾胃正常的"工作时间表"。

大量摄入没营养的食品可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却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铁和钙等重要营养素。还有经常吃夜宵,或者频繁的外卖就餐,也可能对体重产生影响。

3 代谢紊乱因素:

肥胖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这些状况会影响体内营养素的代谢和利用。例如,胰岛素抵抗会影响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血糖水平异常。

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中医称为"痰湿壅滞"。当体内代谢通路受阻,就像城市交通大堵塞,营养物质无法有效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反而堆积成脂肪。

4 消化系统因素:

肥胖者更容易出现置食管反流病和肝脏脂肪变性,这些问题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例如,胃食管反流可能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铁的吸收。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当这个升降系统失调,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消化不良→代谢下降→肥胖加重→消化更差。

5 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肥胖的影响也很大。例如,缺乏运动或久坐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大、城市环境等都可能导致肥胖。此外,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广告的影响也可能促使人们选择不健康的食物或过度的运动,从而影响体重。

6 社交因素:

社交环境对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也有影响。例如,如果周国的朋友和家人都喜欢运动和健康饮食,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就更容易被接受和坚持。相反,如果周围的人都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那么这种饮食习惯就可能被模仿和维持。

7 心理因素:

肥胖还可能伴随情绪和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饮食习惯的素乱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从而影响营养摄入的均衡。例如,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暴饮暴食或挑食,进而导致营养不良。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常引发"肝郁克脾",形成越吃越郁、越郁越吃的恶性循环。这类人群常见两种极端:要么暴饮暴食高糖食品,要么过度节食打乱代谢。

#减肥##中医##春日减肥挑战赛##吃药,节食,锻炼,哪种减肥方法见效最快#

肥胖与什么有关?如何健康减肥?

肥胖的成因与科学减肥指南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群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外在形象,还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了解肥胖的成因,掌握科学的减肥方法,才能实现健康瘦身的目标。

一、肥胖的相关因素

(一)饮食因素

1. 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甜品、快餐等高热量食物,会使身体摄入的能量远超实际消耗,多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例如,一包100克的油炸薯片热量约548千卡,而慢跑1小时才消耗约400 - 500千卡热量。

2. 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度追求精细米面,忽视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的摄入。精细米面消化吸收快,容易引起血糖快速上升,进而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促进脂肪合成;而缺乏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影响身体正常代谢,阻碍脂肪分解。

(二)生活方式因素

1. 运动量不足: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体力活动大幅减少,久坐不动成为常态。上班族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学生长时间伏案学习,日常活动量极低,身体消耗能量减少,脂肪堆积风险增加。

2. 睡眠不足:长期熬夜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激素平衡,如影响瘦素和饥饿素的分泌。瘦素能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饥饿素则刺激食欲。睡眠不足时,瘦素分泌减少,饥饿素分泌增加,使人食欲大增,尤其偏好高热量食物,从而导致体重上升。

(三)遗传与疾病因素

1. 遗传因素:肥胖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肥胖,孩子肥胖概率约为40%;若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肥胖概率高达70 - 80%。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身体的基础代谢率、脂肪分布和激素调节等方面。

2. 疾病影响:某些疾病会导致肥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身体代谢速度变慢,能量消耗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引起体内激素紊乱,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肥胖。

(四)心理因素

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常使人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性进食往往难以控制食量,且多选择高热量食物,长期如此便会造成体重增加。

二、健康减肥的方法

(一)合理控制饮食

1.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重、身体活动水平,计算出每日所需热量,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热量摄入,形成热量缺口。一般建议每日热量摄入减少300 - 500千卡,但不宜过度节食,女性每天热量摄入不低于1200千卡,男性不低于1500千卡 ,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2. 均衡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的摄入。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热量低且饱腹感强;水果选择低升糖指数的品种,如苹果、蓝莓、柚子等;全谷物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和膳食纤维,可替代部分精细米面;优质蛋白来源包括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类等,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同时,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控制食用油用量在每日25 - 30克,盐不超过5克。

3.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有助于更好地感受饱腹感,防止进食过量。可少食多餐,将一日三餐拆分为五到六餐,既能避免饥饿感,又有助于稳定血糖。

(二)加强运动锻炼

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有效消耗热量,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绳、有氧操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一般保持在(220 - 年龄)×(60% - 70%)的范围内。

2.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使身体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热量。常见的力量训练包括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哑铃训练等,每周进行2 - 3次,每次30 - 60分钟。

3. 增加日常活动量: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久坐时间,多站立、走动。如步行上下楼梯、站立工作、提前一站下车步行等,积少成多,也能消耗一定热量。

(三)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1. 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 - 8小时高质量睡眠,规律作息,早睡早起。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激素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减少食欲波动。

2.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生物钟稳定有助于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转,对控制体重也有帮助。

(四)调整心理状态

学会应对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避免情绪性进食。也可以给自己设定合理的减肥目标和奖励机制,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自己一个小奖励,如买一件喜欢的衣服,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健康减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一般来说,每周减重0.5 - 1公斤较为适宜。通过调整饮食、加强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持之以恒,就能在实现健康减肥的同时,收获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