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伟:李胖减肥笔记
过了五十,新陈代谢差了,泄得少,自然过剩,胖是必然的。
给消化系统做个比喻吧。二十岁前:“蹲着毛坑嗑瓜子——入项不如出项大”;五十岁后,床头倒挂盐水瓶——储得多、泄得少,积少成多,肚腩慢慢凸出,然后四下散开:先是胸下脐上,然后绕过腰侧两端,最后包抄后路,围堤合拢360°。蜻蜓咬尾吻合后,先:细如青蛇轮胎圈;后:蟒蛇缠绕救生圈!从此,悬坠腰间24小时,你到东,它到东,你到西,它到西,如影随形,吃煞侬、爱煞侬,像条鼻涕虫吸附在后背心,甩也甩不掉。
我一老板朋友,自我认识他第一天起,就是男身女状:肚凸如孕,孕而不娩。他愤愤不平地自嘲:“做老板的真命苦,天天酒桌上,天天头重脚轻,没有把别人的肚子搞大,却把自己的肚子先搞大。”一次他来我家——楼梯房的顶层。他扶着扶手,几级一停,气喘吁吁,终于爬上六楼,敲门。我开门,亲眼目睹了“说你胖,你就喘”的真实写照:噢,胖即喘。他开口第一句话:“我是端着一脸盆肉上你家滴!”
日常生活中,胖子们苦不堪言,弯下喘;直起喘;走着喘;坐着喘;睡着了还在喘。天天吴牛喘月,如雷贯耳,夜夜咆啸,伴君如伴虎,苦了同房那一位。此君姓张,我送一雅号:张啸林。“嫁拨你算我路道粗”,是他发妻的口头禅。他外出旅游,住宿贵一倍,双人标间单人住,无人作伴,空出一床,即便免费,也无人敢蹭床,聋子除外;无法弯腰给自己剪脚趾甲,无法弯腰给自己系鞋带,丧失部分自理能力,只能扶墙低头穿“一脚蹬”,免不了摇头苦笑:“一脚去。”
男人的特征:过了五十,发少肉多。减肥谣言,满城风雨。常有人说:多运动。最佳比喻:一夜秋风蟹脚壮。秋风起,蟹缩在洞里不动了,一夜催肥。以此恐吓。那是健身房教练编的故事,这样他可以多赚陪练费这个套路:恐吓营销法。须知减掉一点肉,跑步机上得出多少汗!虽然赘肉少了,肌肉多了,但结果膝盖坏了,瘫坐在家,像秋风后洞里蟹,又胀出来了。过去我的健身口头禅:“人是动物,不动就变废物”;现在发现,多动也成废物,过犹不及。那么,怎么涮油脂呢?
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我的观点:少吃饭,不沾油,从源头掐断营养与热量,肥胖得不到补充,成了无泉之水,无本之木,想胖也难。胖瘪了,就瘦了。不信,看看老照片:倒毙街头的饿殍,都是骨瘦如柴。
减肥的灵丹妙药:吃难吃的饭。现在竞争激烈,形容赚钱之难,有创意的说法:吃屎有多难,赚钱就有多难。倘若天天面对比屎还难吃的餐,保证落膘,让肥胖的泡沫破产。为了减肥,饭减一半,不饿就是饱。宁愿倒掉,绝不吃饱。过去剩菜剩饭不放弃,结果越来越胖。淫乃万恶之首,胖是百病之源。剩菜剩饭的蝇头微利,相比买不起治病的药,那个更浪费?
有一段时间,我天天吃过水蔬菜,又皱又烂的菜叶,不沾油星,不食鱼肉,两天可以落膘5斤;可惜总有饭局,不得不去刷存在感。美食当前,开始了灵与肉的煎熬:吃,还是不吃?最后自欺欺人:吃鱼不吃肉,鱼是不饱和脂肪。但毕竟还是脂肪,相当于坏人里厢的好人,还是坏人!过量了还是大于一撮饱和脂肪的猪肉。回家都是徒步,以为运动可以消耗,悬崖式落膘戛然而止。减肥半年,天天早晨便后,不吃不喝,脱光内衣内裤,赤条条站上磅秤,是净重,不是毛重,迟迟无法跌入80公斤以内。
我的记忆就像漏斗:挂不住存货;我的肠胃:沾亲带故,吸收很好,藏垢纳污,来者不拒。我多么希望我的肠胃像我的记忆:贪食不化;我的记性,像我的肠胃,挂一漏万。老天偏偏将两者掉个向,于是不得不在“思甜”中苦苦减肥。放弃娱乐去读书,读得多漏得多,但绝对值还会多一点,比如挂一漏万,挂二漏两万,比挂一漏万多一倍。戆大背末梢,吃力不讨好。
过了五十,我都在做违反本性的事,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李大伟)
大热天这些“加湿”行为千万莫做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来了。许多人明显感觉身体不适,精神疲惫、食欲下降、皮肤油腻、虚汗不断……这难道就是大家常说的湿气重?
湿气到底是什么?
中医通过对四季变换的观察,总结出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表现。六气正常情况下,对身体不会有影响,但它们出现偏差、异常的时候,就变成致病邪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之为“六淫”。
湿气是六淫邪气中的一种,既是一种病因,也是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认为湿邪致病原因可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 即外感湿邪,多数是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处所致。
◎内湿则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虚以致水湿停聚所致。中医上常说“脾主运化”,我们脾胃就像是一个保证水液代谢的“小马达”,将吃进去的东西变成正常的能量、水液,代谢到全身运化掉。如果“小马达”工作失常,就会导致水液代谢不循常道,积聚在人体内形成病理性的水,即湿邪内生。
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而且湿邪常兼夹风、寒、热邪,会根据不同体质转化为不同湿气,寒性体质往往转化为寒湿,热性体质往往变为湿热,让调理变得更加复杂。
夏季雨水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也会相应增大,湿热相蒸,导致人体排汗不畅。再加上有些人酷热贪凉、过食生冷,冷气内外夹攻,体内容易生湿,因此,夏季养生更应注重清热健脾祛湿。
“湿气重则百病生”是真的吗?
中医认为,湿邪重着、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侵入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阻碍气机,会出现头身困重、乏力、肌肉关节酸痛、浮肿肥胖、大便不畅等问题。
那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湿气重不重呢?一般来说,湿气重的症状在头部、舌头、皮肤、大小便、精神状态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头身沉重 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导致身体沉重、四肢乏力、头重如裹(头好像被湿毛巾包住一样)、容易困倦。
◎舌苔厚腻中医认为,正常人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灵活柔软,颜色淡红,大小适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层,干湿适中。湿气重的人舌体胖大,两侧边缘可见齿痕,舌苔表面有一层油腻状的黏液,或感觉舌面湿漉漉、滑溜溜。
◎食欲欠佳湿邪困扰脾脏,影响其正常运化功能,会使人表现出腹胀、食欲欠佳等。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长期便溏 湿气重的人往往会出现小便混浊,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等症状。
◎皮肤油腻 感觉皮肤、头发易出油,易爆痘,易长皮疹、湿疹。
这些“加湿”行为不要做!
◎贪食生冷从内生湿邪的角度讲,贪食生冷、油腻、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在体内累积。
◎睡眠不足作息紊乱易干扰脾胃工作节奏,且长期熬夜消耗气血,常常出现劳倦。中医古籍《脾胃论》提出:劳倦则脾先受病。脾病则水谷运化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水湿无法运化。
◎久坐不动运动的缺少会导致身体机能的退化,特别是肺功能下降,“肺主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失常,体内湿气代谢不出去。
◎盲目进补 过食滋补食品或常年服用清热解毒(金银花,蒲公英等)之剂,会导致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司。
这些祛湿误区要注意
◎人人都需要祛湿?当然不是。前面讲到湿气正常时,不会致病,当然也就不用祛湿。每个人体质都不一样,如果随意祛湿,反而对身体有害。特别是津液不足、血虚、阴虚之人,不适合祛湿,会导致体质变得更差或者加重病情。
◎祛湿多喝红豆薏米水就好了?祛湿同样要辨证,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状态来选择方法。红豆薏米水有一定的祛湿作用,属于利水渗湿法,但主要对湿热症状比较有效。脾胃虚寒者,长期大便不成形、手脚冰凉、喜热饮者忌用。
◎祛湿就得多吃辣?在中医上,辣椒味辛,有温散的功效,让人发汗,的确可以驱散体内的湿气,但是这里所指的湿气是“寒湿”。对于“湿热”体质的人而言,吃辣椒不仅会加重湿气,还会出现长痘痘、喉咙痛、口腔溃疡等。
一般来说,“寒湿”者身体多有阳虚症状,平时较怕冷,舌质比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稍腻,口淡,甚至有口甜感觉;“湿热”者舌质红苔黄、厚、腻,口干口苦,大便黄臭、排便不爽,尿黄。
湿气重
怎么有效祛除湿气?
⒈清淡饮食
清淡、适度、均衡饮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不可一味追求减脂而拒绝主食,也不可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增加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从内生。
⒉适度运动
动则生阳,适量运动既可以激活一身阳气的运行,亦能出汗排湿。
⒊起居防潮
环境潮湿是造成外湿的主要原因,因此居住环境要避免潮湿,保证空气流通,“风能胜湿”,室内清爽、干燥。
⒋中医中药
中医常用的祛湿方法有利湿、化湿、胜湿、燥湿等,虽仅是一字之差,但对应在每个不同体质的人身上,用药方案就会不同。
当下夏季三伏时令,为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应用具有温热助阳作用的药贴,贴敷于人体特定腧穴,达到振奋阳气、条畅气血的目的,祛除体内陈寒固冷的宿疾,提高御病能力。
由于每个人病情、体质不同,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咨询相关中医专家,辨证体质后再决定能否贴敷、如何贴敷,不要自行随意贴敷,切不可将“夏治”变“瞎治”。
据武汉协和医院公众号 原创李华蓉 范恒
来源: 武汉晚报
可乐加薄荷糖能喷射可乐柱? 实验:只有大量泡沫
温州网讯 网传当清凉感强劲的薄荷糖放入可乐中时,能够喷射出高达四五十厘米的“可乐柱”。同时,网上还流传着有人吃了薄荷糖的并喝了可乐,胃部会非常不舒服。那么,这是否和“可乐柱”有关?
前日,记者在大润发超市购买了不同规格的可乐与若干清凉感较强劲的薄荷糖等作为实验材料,一探究竟。
实验一
600毫升可乐 2颗薄荷糖
记者首先打开一瓶600毫升的百事可乐,之后迅速放进两颗薄荷糖。两三秒后,可乐瓶里瞬间冒出好多泡沫,并向可乐瓶口喷涌而去,但由于力度不够,最终没有涌出瓶口。约2-3分钟后,反应结束。
记者随后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百事可乐的瓶口轻拧上瓶盖,希望让压力累积起来之后集中释放可能会喷涌出更多可乐。但结果,可乐的反应程度只比实验一稍猛烈一些,可乐的喷涌力无法将轻拧的瓶盖推开。
实验二
2升大瓶可乐 2颗薄荷糖
难道是可乐的份量不够而导致可乐反应不够剧烈?记者拿出2升的可乐做实验,为了让其有充分反应,记者将2颗薄荷糖压碎后放入可乐中,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可乐泡沫并没有喷涌出来,而是慢慢溢出来,更别提“可乐柱”了。泡沫反应结束,瓶中可乐还剩三分之二。
实验三
1.25升中瓶可乐 14颗薄荷糖
记者重新参考了网上的资料,认为没有形成“可乐柱”的原因有可能是薄荷糖放得太少。于是,按照网上提供的做法,记者把14颗薄荷糖迅速加到1.25升的中瓶可乐中,并立即盖上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
可乐迅速有了反应,但并不像网上所说会把一次性杯子顶起来,而是喷出后从杯子下方“汹涌”而出。见此情景,记者迅速拿掉瓶口的一次性杯子,发现虽然没有形成高达四五十厘米“可乐柱”,但也约有1厘米高。泡沫反应结束,可乐还剩四分之三。
实验四
其他碳酸饮料 薄荷糖
据了解,薄荷糖不但能够引发可乐喷涌,也能引发其它碳酸饮料和啤酒产生喷涌反应。为了验证其真实性,记者又分别实验了三种其他饮品——啤酒、芬达与柠檬味汽水。
记者首先在一罐刚刚打开的500毫升的雪花啤酒中,放入2颗薄荷糖。记者发现,啤酒泡沫反应程度较慢,仅仅涌出瓶外,直至铺满整个瓶盖。
接着,记者又在另一瓶600毫升的芬达汽水中加入2颗薄荷糖,芬达汽水反应并不剧烈,仅有少许汽水泡沫溢出。
随后,记者又在500毫升的柠檬味汽水里加入2颗薄荷糖,这时,柠檬汽水的反应程度比起前两者都要稍显剧烈,但是仍然未达到记者预估效果——出现“可乐柱”。
实验五
口含薄荷糖 可乐
薄荷糖和可乐相加会在人体中产生怎样效果?记者决定亲自体验。
记者先把3颗薄荷糖含在嘴里,之后喝了一口可乐抿在嘴里但并不吞下。数秒钟后,记者嘴里的泡沫越来越多,口腔壁感觉到了明显的压力,但并没有到承受不住要喷出来的程度。
而不含薄荷糖,只在嘴里抿一口可乐,并无这样的感觉。
实验结果
可乐加薄荷产生大量泡沫,但无“可乐柱”
记者和另外一名志愿者喝下一口14颗薄荷糖加可乐反应后剩下的液体,其味道和跑光了气的可乐相同。但数分钟后,两人均明显感觉到了腹胀,又过了约半小时后,腹胀感才消失。
经过实验,记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薄荷糖确实会和可乐产生某种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和气体,但是记者做的实验效果并没有如网上所流传那样会出现高达四五十厘米的“可乐柱”。
专家解读
碳酸饮料里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记者随后联系了瑞安中学化学老师谢烛明。“碳酸饮料和啤酒都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静止状态下,这些气体保持着平衡状态。当有外界物质或外力作用时,原有的平衡会被打破,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冒出来,剧烈摇晃过的可乐和啤酒能冒出大量气泡就是这个原理。”谢烛明说,“一般可乐和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释放比较缓慢,而一些薄荷糖的某种弱碱性成分催化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加速释放,所以会引起饮料喷涌。”
医生建议
高蛋白食物不宜与碳酸饮料同食
“碳酸饮料多属‘垃圾食品’,我们本就不建议大家多饮用。”市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戴福仁介绍说,虽然可乐、啤酒、汽水等饮料和薄荷糖等食品同食后,气泡溢出的现象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惊人”,最好不要混在一起食用。特别要注意的是,肉类、蛋类、奶制品、豆制品等高蛋白类和碳酸饮料“配对”后,既会降低营养,也不利于胃的吸收。如果有胃病的人将两种食物同食,大量气体会使胃产生不适,影响健康。
另外,戴医生还介绍,春节期间市民和亲朋好友聚会吃饭比较多,有些人喜欢在喝酒后喝些饮料,饮料与酒同饮,会加强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可能会导致急性胃肠炎、胃溃疡。还会加强酒精对中枢神经的危害,致使血压升高。此外,饮料含有大量的糖和能量,喝酒时掺饮料无形中会增加糖分和能量的摄入,长期饮用,容易导致肥胖和其他慢性病。饮酒尤其是饮白酒时最好别喝饮料,醉酒后,更不能用饮料来解酒。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