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骨健康(肥胖与骨健康的关系)

文章目录:

骨骼健康,与体重有关

很多人都知道,骨质疏松影响健康,但可能有人不了解,骨骼健康与体重也关系密切。

事实上,体重是影响人体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包括骨骼在内的内分泌健康。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低体重和过度肥胖都会对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专家呼吁:管好体重,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发生。

管理体重并非“饿瘦”

“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指出,虽然随着体重增加,骨密度会相应增加,但研究显示,过度肥胖(BMI≥30kg/m2)后,骨密度不会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骨折风险却是正常体重的1.7倍。而且,体重指数每提高1kg/m2,骨折风险将增加15%。同时,与“梨型身材”相比,“苹果型身材”的腹型肥胖人群,由于腹围更大、内脏脂肪更多、肌肉量更少,骨折风险会更高。

夏维波强调,“管体重、强骨骼”的关键是管理体成分,减少脂肪、增加肌肉。然而,管理体重并非“饿瘦”,而是要注意均衡营养和控制总能量摄入。在强健骨骼方面,公众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负重、抗阻、力量锻炼,以科学运动促进骨骼健康。

肥胖或消瘦可致骨转换失衡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梅指出,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成骨细胞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肥胖人群往往体内脂肪过多而肌肉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增高。消瘦同样不容忽视,它也会导致骨转换失衡,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

李梅说,此前非常流行“晒背”,很多人认为这有助于骨骼健康。的确,晒太阳能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钙吸收。每天晒半个小时太阳,能够明显增加维生素D合成,而且能够让人觉得温暖,情绪舒缓,有助于骨骼和身心健康。

脆性骨折可防可治

北京医院骨科首席专家薛庆云提出,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最常见的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前臂远端。脆性骨折初次骨折后的前两年,再发骨折风险极高,这种风险可以持续10年甚至15年,且首次再发骨折的常见部位与初次骨折部位密切相关。高龄女性是脆性骨折的高危人群,更需要注意防范。

“其实,脆性骨折可防可治,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正规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是降低再发骨折风险的最有效方法。”薛庆云呼吁,社会各界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脆性骨折与再发骨折。

此外,专家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平衡膳食模式、适当晒太阳、加强科学锻炼等等,以此避免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

“达标治疗”与“长期管理”都很重要

治疗骨质疏松症,什么时候都不早;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什么时候都不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宋纯理认为,“达标治疗”和“长期管理”两个概念至关重要。“许多慢性疾病管理均设定有明确的治疗目标。综合国内外的新进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标应以骨密度的T值为指标,设定目标为提高骨密度,以降低骨折风险。”

根据权威指南建议,患者一旦确诊骨质疏松症,则需进行终身管理。“一般单一药物无法满足终身管理需求,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因此,通过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和采用序贯治疗方案,可以更有效地长期管理骨质疏松症这一慢性疾病,降低患者的骨折风险,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宋纯理说。

2024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中国主题为“管体重、强骨骼”。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表示,确定这一主题,旨在倡导传播更契合我国人群的骨骼健康知识,将体重管理与骨质疏松症防控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助力公众骨骼健康。(记者 田雅婷)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胖一些,骨骼更强健……是真是假?| 谣言终结站

是真是假弄不清?

评论区私我,帮您问专家!

辟谣

硬核打假 用♥辟谣

不听 不信 不传谣

关注合集【谣言终结站】

多学一个知识点

——减重莫“躺瘦”!当心肌肉流失

盲目依赖节食、药物等所谓的“躺瘦”秘诀,成为不少肥胖者急于求成的选择。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关键问题:减掉的是脂肪,还是肌肉?以牺牲肌肉为代价的减重,无疑是舍本逐末之举。

肌肉作为身体的基石,对维持基础代谢率起着决定性作用。肌肉流失不仅会让身体失去紧致线条,影响体态美感,从更长远来看,它还可能加剧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扰乱糖代谢平衡,甚至让减重成果难以持久。

如何有效避免肌肉流失?

•均衡饮食是关键,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及其他必需营养素,为肌肉的修复与增长提供坚实后盾。

•结合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前者助力燃脂,后者则能塑造肌肉线条。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因为水是肌肉恢复与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

•寻求专业营养师或运动师的科学指导,确保减脂不减肌。

•定期进行人体成分分析,监测体重、腰围、肌肉量等关键指标,科学评估减肥成效及肌肉保持状态。

出品:健康报·谣言终结站科普小组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金晖

策划:李天舒 王宁

制图:胡彬

编辑:胡彬

中新健康丨世界骨松日:多机构为“管体重、强骨骼”支招

中新网北京10月20日电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当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的共同指导下,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与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共同在北京举办“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4年健康骨骼科普传播大会”。相关机构代表详细解读了“管体重、强骨骼”的2024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

各方代表共同为2024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揭幕。2024年健康骨骼科普传播大会方供图

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介绍,确定中国主题旨在倡导传播更契合我国人群的健康骨骼领域知识和话题,更有针对性地助力公众的骨骼健康。“管体重、强骨骼”中国主题是为了将体重管理与骨质疏松症防控相结合,并积极配合体重管理年活动的实施。后续还将推出新版健骨操等实用工具。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章振林,对中国主题进行了解读。据介绍,体重是影响人体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包括骨骼在内的内分泌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体重和过度肥胖都会对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呼吁公众通过锻炼管体重、强骨骼,建议增加力量练习和拉伸练习。同时,在防止跌倒导致的骨骼损伤方面,白岩松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该注意在浴室安装扶手,使用防滑拖鞋,在浴室门口和厨房洗菜池旁放置防滑垫,并在家门口放一个凳子,坐下来换鞋和换衣服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表示,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虽然随着体重增加骨密度会相应增加,但研究显示过度肥胖(BMI≥30kg/m2)后骨密度不会再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骨折风险将是正常体重的1.7倍,体重指数每提高1kg/m2骨折风险将增加15%。同时,与“梨型身材”相比,“苹果型身材”的腹型肥胖人群,腹围更大、内脏脂肪更多、肌肉量更少,骨折风险会更高。

夏维波提示,“管体重、强骨骼”的关键是管理体成分,减少脂肪、增加肌肉。管理体重并不是“饿瘦”,而是要注意均衡的营养和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在强健骨骼方面,建议公众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负重、抗阻、力量锻炼,以科学运动促进骨骼健康。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梅指出,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成骨细胞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此外,肥胖人群往往体内脂肪过多,而肌肉减少,跌倒风险和骨折风险会增高。消瘦同样不容忽视,也会导致骨转换失衡,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

白岩松就“晒背”现象是否对骨骼健康有帮助的话题,与李梅进行了交流。李梅表示,晒太阳能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钙的吸收.每天晒太阳半个小时能够明显增加维生素D合成,且晒太阳能够让人觉得温暖、舒缓情绪,有助于骨骼和身心健康。

北京医院骨科首席专家薛庆云提示,脆性骨折可防可治,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正规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是降低再发骨折风险的最有效方法。他呼吁社会各界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脆性骨折与再发骨折。

薛庆云表示,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最常见的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前臂远端。脆性骨折初次骨折后前两年再发骨折的风险极高,这种增高可以持续10年甚至15年,且再发骨折的最常见部位与初次骨折部位密切相关。高龄女性是脆性骨折的高危人群,更需要长期防范骨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宋纯理指出,“达标治疗”和“长期管理”两个概念至关重要。许多慢性疾病管理均有设定的明确治疗目标,综合国内外的新进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标建议以骨密度的T值为指标,设定目标为提高骨密度,以降低骨折风险。

宋纯理表示,根据权威指南建议,患者一旦确诊骨质疏松症,需进行终身管理。一般单一药物无法满足终身管理需求,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和采用序贯治疗方案,可以更有效地长期管理骨质疏松症这一慢性疾病,降低患者的骨折风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