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主题口号(儿童肥胖主题口号标语)

文章目录:

“终止儿童肥胖”不能光靠口号 专家:把吃出来的肥胖吃回去

图说:按照“红绿灯”原则,鸡蛋、西红柿都是可以常食用的零食。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周馨 摄

【新民晚报·新民网】儿童肥胖被当今世界公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医学和公共健康问题。近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平行论坛中,“终止儿童肥胖”再度成为热议话题。面对着小胖墩越来越多,专家建议通过合理饮食,把吃出来的肥胖吃回去。

普遍问题

伤身又伤心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文军今年提交了一份特别的政协提案:《关于改善本市儿童肥胖问题的建议》。提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儿童肥胖率与欧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文军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儿童平均年龄为7岁。体重最轻12公斤,最重90公斤,平均体重为29公斤。身高最低80厘米,最高195厘米,平均身高为126厘米。通过测算,被调查儿童的平均BMI值为18(BMI值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一个标准)。该年龄段正常体重儿童的BMI值应控制在13-18范围之内。在参加调查的一年级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46%和24%,这个比率已经超过了美国儿童的平均水平。

图说:儿童肥胖或超重的问题已经开始在各类家庭中出现,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周馨 摄

进一步调查发现,在不同性别、各类经济社会背景家庭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儿童肥胖或超重问题。在参与调查的上海儿童中,女孩的超重和肥胖率总和约为28%,男孩为33%。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超重率约为45%,而低收入家庭也存在约41%的超重率。城镇和农村户口儿童的超重率都是约46%。此外,根据生育顺序、家庭主要照顾责任者、医疗保险、母亲工作安排等分类,各类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儿童超重或肥胖问题。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也有专家表示,他追踪20年发现,上海7-18岁的孩子中,不到四个里就有一个小胖子。类似的调查还有不少,每份调查的样本不同,得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结论大致相同,就是儿童肥胖或超重的问题已经开始在各类家庭中出现,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而且肥胖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并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行政主任汤庆娅教授在日常门诊中常能看到,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等成人病提早出现在小胖墩身上,肥胖的孩子免疫力差,容易感冒和过敏,肥胖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产生心理问题。

循序渐进

节食不可取

“在儿保科的门诊中发现,肥胖儿童的家长都有类似的心态:孩子吃得胖长得壮是好事;如果在意外表,长大后减肥就是了。其实,成长过程中脂肪的增长会经过3个关键期:出生前3个月、3-7岁和12岁-17岁,如果在这3个时期过度发胖,孩子今后很可能属于‘喝口水也会长胖’的体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陈津津博士说。

汤庆娅教授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不少家长为孩子选择节食的方式减肥。吃得少了,控制了能量的“入口”,在节食初期体重下降很快,但以后的体重下降速度越来越慢,最后维持不变,稍微吃一点东西体重又会反弹。原因是人的机体有一种保护机制,在长期低能量摄入的情况下会降低代谢率,就是说能量的“出口”也变小了,最终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在更低的水平达到了新的平衡,因此当能量摄入稍增加,而消耗却没有相应增加时,多余的能量就会变成脂肪重新积聚在身体中,这就是人们会说自己“越减越肥”的原因。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节食的方法更不可取,先不必说缺少了生长发育必须的诸多营养素,部分盲目节食者甚至会用催吐导泻的极端做法减重,最终导致神经性厌食症,影响其终身。

“另一些家长虽狠下心来,选择让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吃苦训练营’。这些集训活动往往有专人负责减肥训练计划和饮食方案,部分还采用了24小时全封闭式的训练,仅让孩子满足基本需要的食物量,配合以高强度的运动,最终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汤庆娅教授说,“不可否认,参加减肥训练营能在短期之内达到体重下降的效果,如果出营后好好巩固减肥效果,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大多数胖墩们仅满足于短期的减重效果,放松了警惕,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及模式,反弹几乎不可避免。所以不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是很难达到长期减肥目的的。最近有些研究已经证明快速减肥对身体有一定损害,从长远来看并不值得。”

科学喂养

早餐要吃好

“排除病理性肥胖,在95%以上的就诊幼儿中,都是单纯性肥胖,后天环境因素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据陈津津博士介绍,很多孩子肥胖和家长的喂食误区有关。

陈津津博士坦言,吃饭要求孩子“再多吃一口”,孩子喜欢的食物就不限制摄入量都是不科学的。很多家长会限制孩子喝可乐、碳酸饮料,但不限制孩子喝牛奶、纯果汁饮料,或是乳酸类饮料,因为他们觉得这类饮品营养价值高,可以助孩子长身体。但其实,这类饮品的成分中含糖量、热量都颇高。类似的,鱼虾蟹、牛肉、鸡肉等健康食物,如果食用超量也会导致肥胖发生。

对于许多肥胖儿童家庭来说,怎样做才能健康减肥而且不反弹更为重要。

中福会托儿所营养教研组组长、国家高级营养师、国际注册二级营养师王佳蕾建议,肥胖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的班级老师、保健老师、体育老师、家长几方面需要合力,针对肥胖儿童进行随访,特别是家长应该及时和学校保持良好沟通,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幼儿设计符合自身的肥胖幼儿管理目标。

汤庆娅教授建议要合理安排食谱,特别是重视早餐,“如果不吃早餐,至午饭时间已经空腹16个小时,此时的饥饿感反而会导致午餐加倍和快速摄入,结果非但没有减肥,还增了肥。所以孩子们不光应该吃早餐,还应该保证早餐的质和量,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最好还要吃些水果蔬菜。”

汤庆娅教授提醒,学龄期孩子的胃容量小,又活泼好动,容易饥饿,所以合理地添加零食是必要的。早在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中国营养学会就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汤庆娅建议肥胖儿童家庭选择零食要注意 “红绿灯原则”,尽量选择能量密度低、营养素含量高的“绿灯食物”,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不加工或少量加工的食物,如牛(酸)奶、全麦面包、鲜玉米、水果等,尽量避免能量密度极高的“红灯食物”如糖果、巧克力、冰激凌、油炸薯条和各类含糖饮料等,少吃腌制的蜜饯等零食和路边小吃。

从顶层设计来说,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干预,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设计,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个部门的职责是要追责的,不是喊口号。从微观层面来看,家庭、学校、医院、保健机构应该紧密配合,让肥胖儿童得到各方关注,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减肥方案,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新民晚报记者 方翔 )

健康微课·甩肉行动|儿童肥胖危害多 国家教你给孩子减肥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编者按: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肥”冲上热搜。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近年来,肥胖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议题,有人盲目节食伤身,有人迷信偏方无效,如何让减重从口号变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这场关乎全民健康的“体重管理”行动,不仅是数字的博弈,更是生活方式的觉醒。

即日起,上游新闻推出《健康微课》特别报道——“甩肉行动”,并联动社区邀请专家线下授课,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一起让“迈开腿、管住嘴”从口号化为日常。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超重肥胖MDT(多学科)门诊,专家正在会诊。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近年来,儿童肥胖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根据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及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已达29%,《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

更重要的是,肥胖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的,远不止外形上的烦恼。

肥胖是儿童糖尿病和多种疾病的重要元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重肥胖MDT(多学科)门诊,从2024年3月开诊以来,已经为200多名超重或肥胖儿童进行针对性诊疗。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朱高慧介绍,来到该门诊的孩子,多数都因为肥胖的原因导致了不同的其他疾病。

女孩曦曦(化名)今年13岁,11岁时体重就已经有62公斤,BMI26.49 kg/㎡,达到肥胖标准。医生当时让曦曦父母带孩子回家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但曦曦并没有坚持,2年期间体重依然不停上涨。

2024年,曦曦长高了,体重也达到了150斤,BMI升至28.93 kg/㎡。更严重的是,医生查体发现女孩的颈背部、大腿内侧等处出现黑棘皮加重。“这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胰岛素抵抗是黑棘皮的罪魁祸首,严重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患儿的空腹胰岛素已经显示升高。”朱高说,女孩还存在月经不规律,超声提示卵巢囊肿。

随后,曦曦在该院超重肥胖多学科门诊就诊,多学科专家为欣欣制定全面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临床营养科制定饮食方案,康复科进行运动指导,内分泌科定期监测评估代谢指标、适时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

终于在三个多月的努力减重后,曦曦的体重从75kg减到64.5kg,腰围从85cm降到74.5cm,BMI也降到25.2 kg/㎡。同时她的月经也更规律,脂肪肝、黑棘皮有所好转,复查超声没有提示卵巢囊肿,肝功能和空腹胰岛素已经降到正常水平。

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近两年接诊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呈增长趋势,该科室副主任周丽娜介绍,“今年内我们就接诊了多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最小的发病时只有12岁。”

周丽娜介绍,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一个关键因素,“前来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患者许多都喜欢重口味食物,身体肥胖,也爱吃夜宵。”

朱高慧提醒,脂肪肝、性早熟、月经紊乱、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情绪障碍等,都是经常会与肥胖共同出现的临床症状,肥胖会对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青少年肥胖也是导致成年后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国家卫健委教你给孩子控制体重

如何给孩子控制体重?专家提醒,儿童和青少年控制体重,管住嘴、迈开腿很关键。

怎么管住嘴?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出台《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建议,孩子的饮食要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减重过程中,建议膳食能量在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俗称吃八分饱)。优先选择能量较低、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和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例如:粗细搭配的杂米饭、杂粮面;生菜、茄子等叶菜、瓜茄、鲜豆类蔬菜;柚子、蓝莓、草莓、苹果、樱桃等浆果、核果、瓜果类水果;里脊、腱子肉、胸脯肉、去皮腿肉、蒸煮蛋类、脱脂及低脂乳制品等。同时减少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糖果等高油、高盐和高糖及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的摄入。

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用餐时长适宜,早餐约20分钟,午餐或晚餐约30分钟,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不喝含糖饮料,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少量多次。

怎么迈开腿?

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每天2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20~60分钟,并养成长期运动习惯。

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20~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等,每周至少3天强化肌肉力量和(或)骨健康的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攀爬器械、弹力带运动等。

不过,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肥胖代谢异常MDT(多学科)团队的专家也提醒,处于生长和发育阶段的肥胖儿童青少年,不能用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来减重,这可能引发神经性厌食、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运动损伤、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孩子,建议尽早就医。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实习生 冯文洁

编辑:饶治美 责编:林祺,吴忠兰 审核:阮鹏程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健康微课·甩肉行动|儿童肥胖危害多 国家教你给孩子减肥

编者按: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肥”冲上热搜。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近年来,肥胖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议题,有人盲目节食伤身,有人迷信偏方无效,如何让减重从口号变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这场关乎全民健康的“体重管理”行动,不仅是数字的博弈,更是生活方式的觉醒。

即日起,上游新闻推出《健康微课》特别报道——“甩肉行动”,并联动社区邀请专家线下授课,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一起让“迈开腿、管住嘴”从口号化为日常。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超重肥胖MDT(多学科)门诊,专家正在会诊。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近年来,儿童肥胖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根据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及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已达29%,《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

更重要的是,肥胖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的,远不止外形上的烦恼。

肥胖是儿童糖尿病和多种疾病的重要元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重肥胖MDT(多学科)门诊,从2024年3月开诊以来,已经为200多名超重或肥胖儿童进行针对性诊疗。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朱高慧介绍,来到该门诊的孩子,多数都因为肥胖的原因导致了不同的其他疾病。

女孩曦曦(化名)今年13岁,11岁时体重就已经有62公斤,BMI26.49 kg/㎡,达到肥胖标准。医生当时让曦曦父母带孩子回家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但曦曦并没有坚持,2年期间体重依然不停上涨。

2024年,曦曦长高了,体重也达到了150斤,BMI升至28.93 kg/㎡。更严重的是,医生查体发现女孩的颈背部、大腿内侧等处出现黑棘皮加重。“这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胰岛素抵抗是黑棘皮的罪魁祸首,严重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患儿的空腹胰岛素已经显示升高。”朱高说,女孩还存在月经不规律,超声提示卵巢囊肿。

随后,曦曦在该院超重肥胖多学科门诊就诊,多学科专家为欣欣制定全面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临床营养科制定饮食方案,康复科进行运动指导,内分泌科定期监测评估代谢指标、适时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

终于在三个多月的努力减重后,曦曦的体重从75kg减到64.5kg,腰围从85cm降到74.5cm,BMI也降到25.2 kg/㎡。同时她的月经也更规律,脂肪肝、黑棘皮有所好转,复查超声没有提示卵巢囊肿,肝功能和空腹胰岛素已经降到正常水平。

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近两年接诊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呈增长趋势,该科室副主任周丽娜介绍,“今年内我们就接诊了多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最小的发病时只有12岁。”

周丽娜介绍,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一个关键因素,“前来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患者许多都喜欢重口味食物,身体肥胖,也爱吃夜宵。”

朱高慧提醒,脂肪肝、性早熟、月经紊乱、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情绪障碍等,都是经常会与肥胖共同出现的临床症状,肥胖会对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青少年肥胖也是导致成年后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国家卫健委教你给孩子控制体重

如何给孩子控制体重?专家提醒,儿童和青少年控制体重,管住嘴、迈开腿很关键。

怎么管住嘴?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出台《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建议,孩子的饮食要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减重过程中,建议膳食能量在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俗称吃八分饱)。优先选择能量较低、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和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例如:粗细搭配的杂米饭、杂粮面;生菜、茄子等叶菜、瓜茄、鲜豆类蔬菜;柚子、蓝莓、草莓、苹果、樱桃等浆果、核果、瓜果类水果;里脊、腱子肉、胸脯肉、去皮腿肉、蒸煮蛋类、脱脂及低脂乳制品等。同时减少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糖果等高油、高盐和高糖及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的摄入。

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用餐时长适宜,早餐约20分钟,午餐或晚餐约30分钟,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不喝含糖饮料,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少量多次。

怎么迈开腿?

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每天2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20~60分钟,并养成长期运动习惯。

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20~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等,每周至少3天强化肌肉力量和(或)骨健康的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攀爬器械、弹力带运动等。

不过,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肥胖代谢异常MDT(多学科)团队的专家也提醒,处于生长和发育阶段的肥胖儿童青少年,不能用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来减重,这可能引发神经性厌食、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运动损伤、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孩子,建议尽早就医。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实习生 冯文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