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肚子大有息肉(肥胖肚子大有什么危害)

文章目录: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肠子长息肉了,有人还后知后觉

大路最近大便总是带血,且血色多为鲜红色。起初他以为只是痔疮没太在意,前几天却开始出现腹痛。他赶去医院检查,结果电子结肠镜显示,距肛门口约55cm的结肠可见一直径约0.4cm的息肉,表面充血,需要手术切除。

大路懵了,怎么好端端的就长息肉了呢?还要动手术,感觉很严重啊,难不成之前大便带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引起结直肠息肉的病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运动习惯的改变,胃肠道息肉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

导致胃肠道息肉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中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生长在胃粘膜表面的革兰阴性菌,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56%,人类是它的唯一传染源。有学者最新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增加肠息肉发病的风险。

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幽门螺旋杆菌能导致胃泌素分泌增加,胃泌素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的DNA、蛋白质、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胃肠道黏膜细胞的生长;同时胃泌素还可以通过对胃酸分泌量的影响间接改变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促进肠息肉的发生。

此外,肥胖与结肠息肉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肥胖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导致结直肠息肉的出现。因此肥胖的患者要积极控制体重,减少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肠子长息肉了,身体会发出警报

肠息肉常无任何自觉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在有症状的人群中,大便带血或黏液血便是其多见症状,血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暗红,量不多,夹有粘液,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时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位于直肠的较大息肉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部分息肉在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个别情况,结肠息肉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

肠息肉会发展成癌吗?

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不发生恶变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

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1厘米,癌变率在1%~20%左右;若直径>2厘米,其癌变率达30%~50%左右。

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较大,直径>1厘米,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不早期治疗处理往往会癌变。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原则上,一旦发现有息肉,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病理性质决定是否需要切除。而某些良性的息肉,长大后也会有腺瘤化的可能,还是切除为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武爱文主任认为,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则癌变率越高,因此通常建议切除,且后续每年都要复查结肠镜,确保息肉不再复发。

可见,对肠息肉的治疗原则,即较小的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由于其癌变潜能较低,可暂不作处理。但对于较大的息肉,以及经组织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者,为了避免进一步引起出血、梗阻或癌变,应予以行切除治疗。

常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息肉摘除术、黏膜切除术、微波、激光、手术治疗等等。如目前最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此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创伤小、安全性高、较易恢复等特点,目前成为主要的治手段。

肠息肉最易缠上三种人

随着息肉—腺瘤—癌的序贯演变学说成为共识,肠息肉的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应该提高警惕心。

饮食习惯不好的人

国内研究表明,高脂饮食是大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因为油脂促进机体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次级胆酸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致使结肠上皮细胞受损并过度增生,逐渐形成结肠息肉。

规律的早餐、高频次摄食蔬菜、豆制品和水果可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这是因为水果蔬菜中富含叶酸,它能保持DNA稳定,是腺瘤性息肉病因学的影响因素之一。矿物质、维生素D、锌元素更是抑制肠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久坐不动的人

与食用富含纤维食品机制相似,运动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肠黏膜的损伤。研究表明,每周坚持体育锻炼≥4次者与不进行体育锻炼者比较,能够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因此,建议选择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并且每次运动至少保证在30分钟左右,更加科学合理激活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肠息肉出现的风险性。

痔疮不及时治疗的人

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不同分期的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但若是持续性的便血则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考虑是否为肠息肉。例如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就是无痛性大便出血。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

对于此类患者,除了日常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红肉及辛辣、腌制食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及时前往医院做肠镜检查,尽早排除危险因素。

随着人们对胃肠道肿瘤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胃肠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肠息肉被发现。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而腺瘤性息肉则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高风险肠息肉患者应主动进行结肠镜检查,从而提高肠息肉的检出率,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清风计划##肿瘤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刘春萌,李志婷.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S2).

[2]龙思丹,季双双,姚树坤. 肠息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与生活习惯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04)

[3]叶倩云,刘凤斌. 大肠息肉发病相关风险因素及方法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0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杭州50岁男子拗不过父亲催促做检查,肠子竟开出四朵“花”

记者:徐冉/ 通讯员:陈旭婷

杭州交通918

50岁的苏建(化名)怎么也没有想到

自己会在肛肠科跟父亲成为病友

多亏家人的坚持

让他“躲过一劫”

父亲查出肠息肉后反复催促

苏建:我好好的,做什么肠镜!

苏建的老父亲在不久前刚刚做完肠镜,还在检查过程里找到了10多颗息肉并在肠镜下切除了。

老爷子自己越想越害怕,于是叮嘱50岁的苏建也去做肠镜检查,被他拒绝了好多次,原因无外乎“太忙了!”“能吃能喝做什么肠镜!”。

几个月下来,实在拗不过老人家,苏建来到我院肛肠科就诊。

“医生,我除了有发过阑尾炎肚子疼,没什么其它毛病,我就是想做个肠镜。”苏建进门就急着跟医生解释,“我爸催我来,他在你们医院做肠镜发现有10几个息肉,听说肠息肉可以遗传,现在他疑神疑鬼觉得我也有息肉,一定要叫我来……”苏建显得很无奈。

抱怨里的线索

追问下的症状

这句抱怨让接诊的肛肠科副主任医师张秀峰意识到,这是位有肠息肉家族史,又从没做过肠镜筛查的患者。于是开始询问患者的大小便、腹痛情况,很快有了新发现。

苏建说自己半年前开始经常感到右下腹隐隐的疼,阵发性,虽然不厉害,但是反反复复发作,也影响生活。平时大便很有规律,没有便血,这种疼痛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对活动体位也没有十分敏感。

“去医院看过几次,医生检查后考虑阑尾炎,因为每次都不厉害,用点消炎药后总是恢复的很快,也就没太重视。”

“如果医生不是特地问我,我几乎不会想起来还有肚子不舒服。”苏建说完自己的病情就开始有点害怕,会不会肠子里真的查出问题……

镜下惊现“四朵金花”

其中一朵成了“活瓣”

“他自己回忆完了我都没怎么说话他就主动要求去做肠镜了!”张秀峰医生说虽然苏建此前一直很拒绝做检查,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年龄、遗传、腹痛间的联系,于是希望能尽快进行肠镜检查。

几天后的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一切顺利,在肠镜插至肛门口16cm时,第一枚直径2cm息肉出现了,“有点像在肠子里开了一朵花,表面光滑、有分叶。”经过电切治疗后用钛夹夹闭创面。肠镜往前推进后,又出现2枚直径1cm的长蒂息肉,像一根棒子上栓了个肉球。

肠镜缓慢前行至盲肠,竟然在阑尾孔附近长了一枚息肉,直径约1cm,就像从肠粘膜上长出来的蘑菇。“哎呀这个太少见了,怪不得老是阑尾炎!”

可能这就是苏建阑尾炎的病因

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平时如果堵塞容易引发阑尾炎。盲肠是整个大肠腔最宽、最薄的部位,加之肠内容物的挤压,这枚息肉就成了一个锚在阑尾口的活瓣,并在阑尾口反复摩擦,容易导致阑尾孔引流不畅,从而导致阑尾炎反复发作。

如果息肉继续长大,不仅可能出现癌变,还会进一步堵塞阑尾孔,导致阑尾孔引流不畅,阑尾炎就会发作的更频繁。而局部肠腔的薄弱也给阑尾孔息肉摘除增加了难度,张医生在肠镜下微创摘除后,为减少术后肠穿孔、出血风险,两枚钛夹夹闭创面。

?

钛夹是金属的,会不会戳破肠子?

钛夹很小,大约只有0.5cm左右,在创面结痂后会自动脱落,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有点像婴儿的脐带夹,不会对肠腔造成损伤。

苏建感叹幸好做了肠镜

可是为什么“父子”都长息肉?

麻醉苏醒后的苏建知道了自己的大肠里居然长了4枚息肉,害怕之余庆幸自己听了父亲的话前来检查。

“这个病会传染吗?”苏建想到不久前父亲的手术,“我跟他住在一起,怎么会他得了我也得?”

杭州市优秀医生,肛肠科主任沈忠医生解释,大肠息肉的诱发因素有许多:

1

遗传因素

大肠息肉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若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有大肠息肉、肿瘤病史,则患大肠息肉风险明显增高。

2

饮食习惯

这是肠道“夫妻癌”“兄妹癌”“父子癌”的主要原因,生活习惯相近,常年进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增加患病风险。

3

基础疾病

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肠道基础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等也会引发大肠息肉。

4

其他因素

高龄、男性、肥胖等都与大肠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临床也遇到许多夫妻、同住的父母子女同患的病例,看似这个疾病“因为住在一起就传染了”。

所谓的“住在一起就传染”,其实是因为生活在一起的亲属生活习惯很相近,如果其中一方有可能导致大肠息肉的不良生活习惯,便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危及双方健康。

大肠息肉并不会传染,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传染”!

科学的饮食结构,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大肠息肉、息肉癌变非常重要。

平日,应适当多食用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的食物,不吃不新鲜的水果。

此外,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我要是这次不切掉,

是不是就得癌了?”

息肉究竟会不会变成癌?

肠镜后苏建一个劲地问医生:“这个不切是不是早晚要变成癌?我这是不是癌前病变了?”焦急的样子跟术前像变了一个人。

沈忠主任解释,肠息肉要演变为肠癌,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需要10年左右。55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只要大肠息肉及时肠镜检查发现摘除,就可以阻断它癌变的进程,避免发生大肠癌。

(网络图片)

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

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于有一天会癌变。

1、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

2、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 23%;

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 30%~70%;

4、家族性息肉病更为邪恶,40 岁前的癌变率几乎 100%。

而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 100%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40岁前至少有过一次肠镜检查

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至30岁

肠镜检查是针对大肠息肉、大肠癌较快捷、直观、经济的筛查方法。

“一般的肠镜体检患者有超过3成以上都检出大肠息肉,如果是高危人群筛查,基本检出率在5成以上。”肛肠科副主任医师张秀峰说随着大肠癌肠镜筛查这一观念的普及,现在每天的肠镜患者人数约有40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大肠息肉的检查,经常“息肉套到手软”,成了名副其实的“采花大盗”。

仅4月份一个月,我院肛肠科就进行肠镜治疗、检查650余次,息肉治疗200余人,无痛肠镜人数是普通肠镜的一倍多,可见大多数患者对做肠镜虽然恐惧但是并不抵触。

找找符合哪几条,把肠镜筛查提上日程!

起始年龄:40 岁

目标人群:

所有有便血、黑便、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结直肠报警症状的人群;重点筛查50-74岁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的人群。

高风险人群(有以下任意 1 条者即是):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病史;

5)有大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 2 条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炎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低热、消瘦、贫血等)。

一般风险人群:无上述任意 1 条者。

也就是说,40岁之前至少需要已经做过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高危人群,需要把时间提前到30岁左右。

来源: 杭州交通918

为什么结肠息肉亲睐胖子

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Sarah S. Comstock博士和同事对126例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无症状男性(48岁至65岁,41%肥胖)进行了研究,对肥胖和脂肪因子与结肠息肉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估。研究人员发现,对年龄和吸烟状况进行调整后,与较瘦男性相比,肥胖男性患者患三个或多个息肉的几率显著增加(OR 6.5)。与无息肉相比,出现管状腺瘤伴息肉的几率随身体质量指数增加而显著升高(OR值2.9),与较瘦个体相比,肥胖个体的OR值为7.8。

管状腺瘤明显与血清瘦素,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关。血清瘦素和IP-10与三个或多个息肉可能性升高之间存在明显相关,而TNF-α表现为正趋势(P=0.09)。 Comstock和同事得出结论称:“肥胖男性患三个及以上息肉和腺瘤的几率更高,这项横断面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肥胖、男性应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

【温馨提示】黑龙江东大肛肠医院按照国际医院管理标准(JCI)统筹规划,旨在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使医院管理国际化、标准化、合理化,更好地为广大患者创造一个高质量、安全、便捷和持续改进的医疗服务环境,特别是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与自然疗法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方面的飞越,达到了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把医院打造成一家符合现代国际医疗标准的智能化、人性化的肛肠病健康园区。但如有肛肠疾病询问,可通过医院官网或电话:0451——82536248进行咨询,黑龙江东大肛肠医院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