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尿糖4(糖尿病人尿糖4+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

关于糖尿病的这几个误区了解一下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从预防入手更重要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虽然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但很多人对它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还会陷入误区,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当做习惯,从而延误病情。近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帮您了解几个有关糖尿病的误区。

A

胰岛素打上就是一辈子?

很多人都误会了

病例

今年刚到40岁的王女士最近觉得越来越口干舌燥,一开始以为是季节变换导致的,没有多在意,但有一天突如其来的头晕目眩让王女士提高了警惕。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餐后两个小时23mmol/L,尿糖4个加号。医生的一句“该用胰岛素治疗了”让王女士心惊胆战,自己这么年轻,就要用胰岛素治疗吗?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主任医师赵玉珠表示,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不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有些人有糖尿病家族史,因此年纪轻轻就患上糖尿病。而这部分患者往往对使用胰岛素治疗有抵抗情绪,认为自己还年轻,胰岛素一旦用上就停不下来了。其实,尽早规范用药,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

赵玉珠说:“现在一些不到40岁就发现糖尿病的患者,初诊就发现血糖很高,医生也往往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胰岛功能通常只有正常人的50%,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逐渐下降,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使用胰岛素快速解除毒性作用,使血糖下降,使自身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

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是不是意味着要终身打胰岛素?赵玉珠表示,胰岛素治疗分为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并不是只要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像王女士这种情况就可以应用短期治疗,疗程在两三个月,当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停用胰岛素后使用少量降糖药,或者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就能够控制病情、恢复健康。专家提醒,千万不要因为不必要的顾虑而延误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B

病例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不少医院都举行了义诊活动,很多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向医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其中让患者最为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患糖尿病近10年的张大爷告诉医生,自己看了不少因为糖尿病而截肢的病例,十分担心自己也会面临这样的结果。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岩表示,糖尿病足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全球每20秒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中,死亡率达2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晚期的并发症,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足都需要截肢。

李岩表示,如果早期能够正确地预防和治疗,患者可以免于截肢。“糖尿病足最主要的表现是足部发生溃疡,或者间歇跛行,患者有足部凉感、疼痛,夜里疼痛剧烈,有些会出现足部感染、变黑等情况。出现糖尿病足的原因一是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比如下肢血管狭窄和堵塞,动脉血管发生坏死等;二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使得足部神经感觉减退,对一些外伤无感知从而耽误治疗。”

因此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其次,每天应以温水洗脚,并检查足部与趾间有无水泡、抓伤或皮损,剪指甲时不要剪到皮肤。还应选择合适的鞋袜,穿鞋之前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另外,加强运动,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改善血液循环,预防糖尿病足。最后,尽早和定期做糖尿病足筛查,向医生报告足部问题,一旦发生足部外伤或感染,应及早去医院治疗。

C

糖尿病足需要截肢?

早期正确预防和治疗很关键

自己的针头重复用没事?

小心引发感染

病例

65岁的刘阿姨患有糖尿病,需要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最近,刘阿姨的胳膊上出现脓包,并且伴有红肿。刘阿姨告诉医生,自己在半年前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不是每次都用新针头来给自己注射,有时候忘记了,用了头一天用过的。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护士长宁芳芳告诉刘阿姨,重复使用针头不可取。首先,针头的重复使用会让每次注射更疼痛,“新的针头很锐利,有一层特殊的涂层,在注射的时候起到润滑的作用,重复使用的针头表面涂层已经破坏,注射的时候会增加疼痛感;二是针头的反复使用会使上面出现一些倒钩,这些倒钩会破坏皮下组织,造成瘢痕发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增生,所以一定要及时更换针头;第三就是感染,注射后的针头残存组织液和血液,会滋生细菌,造成皮下组织感染。胰岛素注射用针头只有5毫米长,内径仅有0.23毫米粗,因此也会滞留一些胰岛素,形成结晶,造成针头的堵塞,影响胰岛素在体内的发挥,会造成血糖波动,因此建议使用时一定要做到一次一换。”

新闻伴读

关于糖尿病 人人都要知道这三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王秋月教授提醒,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更应该从预防入手,避免自己陷入糖尿病的“泥潭”,那么做好以下“三个知道”很重要:

1.知道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其中一些因素与我们息息相关,如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2.知道如何预防,掌握防控知识 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基石。40岁以上健康人群要每年检测血糖,高危人群半年一检测。3.知道糖尿病如何治疗 饮食、运动、药物、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血糖检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本措施,同时要兼顾降压、调脂,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丁卉 采写

来源: 沈阳晚报

4岁女孩突然确诊糖尿病,妈妈崩溃!儿童患者增加,无法根治,最小仅6个月

来源:广州日报

说到糖尿病,

很多人认为这是成年人的专属,

事实上,在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中,

儿童也占有很大比例。

近日,一位4岁的女孩竟然确诊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这是糖尿病最凶险的急性并发症,

严重可致命

4岁女孩春节时每天饮料、甜食不断

突然无精打采

露露(化名)是一个4岁多的小女孩,

平时活泼好动,特别喜欢吃甜食,

尤其在春节期间更是每天饮料、甜食不断,

三餐的胃口也是好得很。

但是,这几天妈妈却发现她无精打采,

于是急忙抱着孩子来到

浙江杭州某综合性医院就诊。

医院急诊儿科接诊医生

详细询问了情况,

观察到露露呼吸特别深长,

追问妈妈露露最近有没有多饮多尿情况,

妈妈这才意识到露露近期

不但多饮多尿,还多食,

并且已经持续大半个月了,

但之前还以为是长身体的正常现象

便没多加留意。

医生马上给孩子测了血糖,

结果竟然高达31.68mmol/L

(随机血糖正常值:3.9-11.1mmol/L),

远远超出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

进一步血气分析发现

露露不但患有儿童糖尿病,

还合并有酮症酸中毒。

这个消息,让妈妈万万没想到,

医护人员立即为露露进行

扩容补液降糖等处理,

并持续监测血糖及血酮变化。

那么,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如何早期识别身体发出的信号?

家长朋友们又该如何来预防呢?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是高血糖危象的一种,以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多发于1型糖尿病,也可见于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

如何早期识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开始时比较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消瘦)。可具体表现为:

1

突然出现饮水量、排尿次数增加。

2

5岁以后突然出现尿频表现,尤其是夜尿频繁。

3

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

此外,如孩子出现呕吐、腹痛、极度虚弱、乏力、肌肉酸痛、呼吸深大、食欲减退等,且“三多一少”的症状明显加重,可能正在提示孩子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01

感染要预防

感染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诱因,因此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防止受凉感冒。一旦患病(如发烧、腹泻等)要积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及尿酮体指数,遵医嘱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2

用药遵医嘱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孩子,要积极控制血糖,若需调整或暂停用药,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迷信民间“降糖配方”。

03

合理饮食,生活规律

遵循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原则,少吃糖果、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食物。引导孩子平时要做到起居有常、按时睡觉,杜绝熬夜等不良习惯。

04

适当运动,及时补水

每天要有适当的运动,像散步、跑步、跳绳等,不可久坐不动。活动时更容易出汗并导致脱水,从而引发酮症酸中毒,因此应及时补水。

05

早期识别,及时就医

很多糖尿病酮症的患者在早期表现为乏力、纳差、呕吐等情况,这就需要家长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注意血糖、尿糖、尿酮的监测,了解尿量、体重的变化。一旦怀疑发生酮症,应及时就医。

儿童糖尿病发生率上升

此外据介绍,近年来

Ⅰ型糖尿病在儿童中的发生率

逐年上升

宁波大学附属妇儿医院

每年确诊的新发病患儿

达到100多例

最小的才6个月

据一位患儿妈妈介绍,她家孩子2岁不到,近段时间突然饮水量大增,奶量也明显增加,而且在多饮多食后,体重反而下降了。去医院后的检查结果也让所有人都吃惊:尿糖4+、血糖飙升到测不出来。最终,该患儿被确诊为儿童Ⅰ型糖尿病。

家长近乎情绪崩溃,医护人员开导说,儿童糖尿病并不少见,只要经过规范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一家人心情这才渐渐平复,开始积极配合胰岛素注射和饮食管理。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血糖逐渐正常,体重也长回去了。

这么小的孩子

又没有糖尿病家族史

也没有肥胖

怎么就突然得了糖尿病呢?

医生介绍,成人糖尿病以Ⅱ型最常见,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衰竭所致。儿童糖尿病有Ⅰ型、Ⅱ型和特殊单基因糖尿病等,其中90%是Ⅰ型糖尿病。

目前,Ⅰ型糖尿病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某些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等)导致体内产生了破坏胰岛β细胞的细胞因子及抗体,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体内血糖越来越高,最终表现为糖尿病。

遗憾的是,Ⅰ型糖尿病目前仍然无法根治,但不断出现的新的管理手段可使血糖控制更加安全有效,糖宝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有个精彩的人生。

医生介绍说,查出Ⅰ型糖尿病后,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患儿的血糖。

来源:天天看余杭、余杭区二院、宁聚、新闻坊

14岁胖墩 血糖几爆表

他身高1.7米,体重已达88公斤,查出了糖尿病、脂肪肝等;近年,儿童肥胖的发病率急剧上升,饮食是关键

N海都记者 陈燕燕 通讯员 儿医

海都讯 最近,14岁的福州男孩小武(化名)被查出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脂肪肝,住院10多天,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才控制住血糖,这一切都是肥胖惹的祸——他身高1.7米,体重已达88公斤。

福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陈瑞敏主任提醒:近年,儿童肥胖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也逐年增加。入冬后,不少小胖墩爱缩在被窝里,对着电脑、吃着零食,更容易长胖,应警惕。

少年爱吃洋快餐、爱玩电脑

小武刚上初一。10月底,他因整天嗜睡,疲乏无力,一吃东西就想吐而就诊。接诊时,医生发现小武才14岁,却长得膀大腰圆,身高1.7米,体重88公斤,肚子圆鼓鼓的,像快足月的孕妇。再一查,他的BMI指数达30.4,属于肥胖,空腹血糖超过30mmol/L,而正常值应小于7mmol/L,尿糖、酮体飙高到4个“ ”,pH7.2。医生诊断他得了糖尿病,已并发酮症酸中毒。

“他才14岁,家人都没有糖尿病!”小武的父母无法接受。医生反复追问,他们才想起,近一个月,小武老嚷着“口渴”,每天要喝好几瓶可乐,已有了迹象。父母很懊悔,他们忙着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小武,他从小就常吃洋快餐,有时一顿能吃好几个鸡腿,吃饱了就躺着玩电脑、打游戏,很少运动,才吹气球似的发胖。

小武住院10多天,医生每天给他注射胰岛素,才控制住血糖。最近,小武出院了,但每天三餐前、睡前都得注射胰岛素,并进行血糖监测。

陈瑞敏主任说,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病,近年来,得糖尿病的小孩增多,约1/3的孩子得病后,会并发酮症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嗜睡等症状,甚至昏迷,如不及时治疗,就有生命危险。一旦患病,儿童需终身注射胰岛素,若没有控制,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乃至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全球肥胖儿童增多40年增加近10倍

近年,全球儿童肥胖发病率急剧上升。陈瑞敏主任说,她从事小儿内分泌专业20多年,接诊过很多肥胖儿童,其中一个福州男孩仅10岁,体重却超过100公斤。

10月,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报道,全球近1/5的儿童超过正常体重,去年,5至19岁的肥胖人数已增长到1.24亿,在过去40年增加了近10倍;2016年男童肥胖比例达7.8%,女童达5.6%。

陈主任分析,儿童肥胖多数是单纯性肥胖,与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如食量过大、吃饭速度快、常吃高热量食物、不爱运动、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等屏幕等有关。只有少数的肥胖是由于特殊的遗传内分泌代谢疾病引起。对于体重超标的孩子,建议尽早到小儿内分泌专科就诊。

她提醒,家长应控制孩子的体重,让孩子多运动,少吃或不吃快餐等,远离含糖饮料、薯条等高热量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

编辑:毛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