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 肥胖(月经量少肥胖)

文章目录:

中医减肥讲究辨证,怎么减?方法在这里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本强 王吉菊 李亚淑 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

肥胖主要分为虚证肥胖与实证肥胖。其中实证包括痰湿内盛、胃热滞脾、气滞血瘀;虚证包括脾虚不运、脾肾阳虚。不同类型肥胖人群的常见表现如下。

痰湿内盛:形体肥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女性可表现月经延迟或停闭,不孕,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胃热滞脾:多食,消谷善肌,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气滞血瘀:形体肥胖(压力型肥胖),尤以腰腹肥胖,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心烦口苦,失眠,女性月经延迟,色黯,血块多,经期小腹胀痛,舌质暗,舌尖边红,或有瘀点,脉弦。

脾虚不运: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女性可表现为月经提前或延后,月经量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脾肾阳虚:形体肥胖,颜面浮肿,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女性可表现为月经延后或停闭,经期腹痛,不孕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推荐以下中医药减肥方法,大家可根据不同的肥胖类型进行选择。

来源: 首都中医

为什么吃得少还胖?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在作祟

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明明吃得很少,为什么体重却一直下不去,甚至还在增加?这种现象可能与一种名为“胰岛素抵抗”的代谢问题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胰岛素抵抗的神秘面纱,探讨它是如何影响体重的,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1、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会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将其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胰岛素抵抗的定义

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无法有效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胰腺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3、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 细胞信号传导障碍: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胰岛素抵抗时,这些信号传导通路出现障碍,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

• 炎症反应:慢性低度炎症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

• 脂肪组织功能异常:脂肪组织不仅储存脂肪,还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如瘦素和脂联素。脂肪组织功能异常,导致这些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失衡,进而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二、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1、体重增加

胰岛素抵抗导致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即使摄入的热量不多,体重也可能增加,尤其是腰围增加明显。

2、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尤其是餐后血糖。长期高血糖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3、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4、高血脂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

5、疲劳和乏力

由于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即使摄入足够的食物,也可能感到疲劳和乏力。

6、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女性如果出现月经不规律、多毛、痤疮等症状,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三、为什么胰岛素抵抗会导致体重增加?

1、促进脂肪储存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脂肪储存。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这些多余的胰岛素促进脂肪细胞储存脂肪,导致体重增加。

2、减少脂肪分解

胰岛素抵抗还抑制脂肪分解,使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难以被分解利用,进一步导致脂肪堆积。

3、增加饥饿感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血糖下降时会刺激饥饿感,使人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从而增加体重。

四、如何改善胰岛素抵抗?

1、健康饮食

•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糙米等,避免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和甜饮料。

• 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推荐每天摄入25-30克。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是良好的纤维来源。

•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豆类等,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 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规律运动

• 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结合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或使用弹力带,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进一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避免长时间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进行简单的伸展或走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代谢。

3、控制体重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来控制体重,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4、管理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来管理压力,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5、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胰岛素敏感性至关重要。建议每天保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6、药物治疗

如果生活方式的改变无法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如二甲双胍等,这些药物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水平。

7、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等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疾病,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胰岛素抵抗是导致体重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不仅影响体重,还可能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管理压力、保证充足睡眠和定期体检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身体健康。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建议及时咨询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老年肌少性肥胖 健康老龄化的隐形挑战 | 内分泌专题

赵家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正对个体健康和医疗体系构成巨大的隐形挑战。SO是肌肉减少与肥胖的共存状态,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跌倒骨折风险,还与代谢紊乱、认知衰退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然而,目前我国在老年SO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仍存在重大空白,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也缺乏针对性治疗策略。本文聚焦于剖析老年SO的核心问题,提出预防、精准评估及综合管理的跨学科、多维度解决方案,以推动科学干预,助力健康老龄化进程。

为什么SO会成为健康老龄化进程中的隐形挑战

随着衰老进展,身体成分逐渐变化,表现为肌肉减少和脂肪堆积。当肥胖个体伴有较低的肌肉质量时,这种情况被称为SO。由于其症状隐匿、进展缓慢且容易被忽视,SO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症状隐匿且进展缓慢:SO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早期症状(如轻微的力量下降、活动能力减弱)往往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现象。一些体重水平正常的老年人,在进展为重度肌少症之前,实际已存在不同程度的SO症状,并因此导致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只有当肌肉流失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时(如行走困难、频繁跌倒),问题才会被注意到,但此时干预效果可能已经大打折扣。

(2)缺乏明显的疼痛或不适:与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疾病不同,SO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疼痛或急性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老年人可能不会主动向医生提及力量下降或活动能力减弱的问题。

(3)诊断标准不统一且检测复杂:目前SO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地区和研究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精确诊断需要测量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这些检测通常需要专业设备,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普及率较低。缺乏符合中国老年特征的SO诊断标准,无疑会低估其危害程度。

(4)公众和医疗系统认知不足: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属对SO缺乏了解,认为肌肉流失是衰老的必然结果,而非需要干预的健康问题。肥胖悖论或使人群更关注体重而忽视肌肉质量,漠视肌肉流失增加的功能衰退、跌倒和死亡风险。医疗系统更关注急慢性病,而对SO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较低。须知,SO是肥胖与肌少症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年龄相关的代谢降低、生活方式(饮食/活动不足)、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及激素紊乱。增龄衰老促使脂肪倾向囤积于肌肉、肝脏和胰腺组织,局部肌间脂肪沉积加剧全身代谢紊乱。长期营养不良可能通过高糖血症和低蛋白质合成促进SO发展。此外,内脏脂肪释放的炎性因子加速肌肉分解代谢,形成肌少症与肥胖的恶性循环。

(5)对生活质量的潜在影响被低估:SO不仅影响身体功能,还会增加跌倒、骨折、住院和失能的风险,进而降低老年人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这些问题可能被归因于“衰老”而非SO本身,导致干预措施被延误。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全国代表性数据显示:与体重正常且无肌少症组相比,SO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此外,来自华东地区社区数据显示患有SO的老年女性更容易出现高血糖,而患有SO的老年男性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和血脂异常;有研究发现中国西部社区老年居民SO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SO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对医疗体系及社会经济造成负担:患有SO的老年人因慢性病住院率更高,医疗花费增加。因SO导致的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及失能,加剧了社会长期照护负担。

(6)干预措施的复杂性:肥胖需要减重,而肌少症需要增加肌肉质量,两者在营养和运动干预上存在矛盾。SO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包括营养干预(如增加蛋白质摄入)和运动干预(如抗阻训练),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导致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不足。

如何应对健康老龄化进程中的隐形挑战

(1)提高公众认知,突破老年人体重管理的社会观念障碍:增强SO危害的认知是老年人体重管理的关键挑战。中国传统观念中,“有钱难买老来胖”被视为健康和富足的象征。然而,肥胖不仅增加慢性病风险,还可能降低健康寿命。因此,公众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老年人群应该认识到“健康寿命”比“单纯寿命延长”更重要,其体重管理应强调维持肌肉含量及功能健康,而非仅仅追求体重下降或维持超重状态。

(2)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是中国老年肥胖管理的一个突破点:应在老年人群中推广SO的筛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但现有机构对“肌少症”的定义尚未统一,导致医学界混淆与研究可比性受限。当前常用指标包括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DXA)或生物电阻抗分析评估肌肉质量,基于握力或膝伸展力测试评估肌力,基于步态速度或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评估身体功能,基于体脂率、BMI、腰围、内脏脂肪评估肥胖状态。但受年龄、种族和性别影响显著,如老年人肌肉减少可能导致脂肪相对增多,BMI易造成漏诊“体重正常”老年人隐藏的SO症。为精准评估中国老年人群的肥胖状态,建议综合年龄相关身体成分变化、骨骼肌质量和功能、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及激素水平、共病情况等因素。提倡使用影像学技术和生物标志物评估肥胖相关并发症风险,以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通过多维度筛查有效识患者群体,进而实施个性化干预管理以改善临床结局。

(3)老年减肥需谨慎,保存肌肉是关键:应整合营养学、运动医学、老年医学等领域的资源,提供综合干预方案。营养指导联合运动干预应更侧重于增加特殊老年肥胖人群的肌肉含量而非减轻体重。这种方案在中国老年SO患者类型中更为有效。研究发现,对中国社区老年SO患者进行营养指导联合运动干预能在降低人体脂肪率的同时增加肌肉率。另一项中国研究证实骨骼肌质量增加和总脂肪量的减少有利于肝脏脂肪变性显著改善。总之,需要慎重考虑仅实施热量限制的利弊,并强调营养师全程参与的重要性,严格保证受试老人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量和日常运动量。在运动干预方面,推荐SO患者采用抗阻运动或联合运动,可慎重依据老年人运动与体力活动推荐标准,为老年SO患者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但中国仍缺乏具有强烈推荐等级的老年运动方案的循证证据,运动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控患者身体状况,避免出现低血糖、心率过快、Vasalva效应等危险状况。

(4)政策支持:推动政府和医疗机构将SO纳入老年健康管理的重点领域。将老年人肥胖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健康体检纳入BMI和肌少症筛查,提升早期管理率。此外,应推动医疗与长期护理结合,发展综合老年护理体系。设立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

(5)加强研究:骨骼肌减少与脂肪增多之间的交互影响涉及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激素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运动能力下降和衰老相关机制等多方面因素。这些机制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加剧彼此的发展,并对整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需要进一步研究老年SO与疾病的关系,明确其机制和干预策略。

(6)合理利用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监测或能优化老年人SO的管理策略。

(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赵家军)

编辑 | 刘红霞

责任编辑 | 郑梦莹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9期第11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副主任:刘红霞

本刊微信:cmaxxdb

投稿邮箱:daobao@cmaph.org

官方网站:http://zhyxxxdb.yiigle.c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