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度20.3(肥胖度怎么算)

文章目录:

青少年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引言

近年来,全球青少年肥胖患病率显著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1975年至2016年间,青少年肥胖率从4%攀升至18%,成为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尽管肠道菌群在代谢健康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但其与青少年肥胖的关联仍不明确,尤其是在东亚人群中。近期发表在Ann Epidemiol上的一篇文章,标题为“Gut microbiome and obesity in late adolescence: A case-control study in ‘Children of 1997’ birth cohort”,该研究以香港“1997年儿童”出生队列为基础,通过病例对照设计探讨青少年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并结合代谢组学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R)探索潜在机制及因果关联。

研究背景

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联已被大量研究报道。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F/B比值)升高与肥胖风险增加相关。然而,由于研究设计、样本量和混杂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青少年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西方人群。东亚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与西方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影响代谢疾病的分布模式,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东亚青少年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香港“1997年儿童”出生队列中年龄为17.4岁的肥胖(BMI≥25 kg/m2)和非肥胖青少年各156人,按照性别、体力活动(PAQ-A评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进行1:1匹配。通过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151 bp双端测序)分析粪便样本中的肠道菌群组成和通路,并采用条件逻辑回归模型评估菌群物种与肥胖的关联(以q值<0.15为显著性阈值)。此外,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肥胖相关菌群物种与血清代谢组学标志物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菌群物种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结果

01基线特征

肥胖组(病例组,平均BMI 29.0 kg/m2)与非肥胖组(对照组,平均BMI 20.3 kg/m2)在性别、母亲特征、早期生活暴露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无显著差异。

02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

肥胖青少年表现出更低的α多样性[逆辛普森(InvSimpson)指数P=0.031;Pielou均匀度P=0.014]和β多样性差异(PERMANOVA P=0.034),见图1。优势菌种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普拉梭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青春双歧杆菌)和Bifidobacterium longum(长双歧杆菌)在两组中均占主导,但肥胖组中Odoribacter splanchnicus(内脏臭气杆菌)、Clostridium spiroforme(螺旋形梭菌)、Clostridium phoceensis(法属波尔多梭菌)和Bacteroides uniformis(单形拟杆菌)丰度显著降低(q<0.15,图2)。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值无组间差异。

图1. 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

图2. 两组菌群物种丰度比较

03菌群物种与肥胖的关联

条件逻辑回归显示,Clostridium spiroforme(OR=0.45,95%CI:0.27~0.74)、Clostridium phoceensis(OR=0.42,95%CI:0.25~0.70)和Bacteroides uniformis(OR=0.72,95%CI:0.53~0.98)的丰度与肥胖风险呈负相关。敏感性分析结果保持一致。

04菌群物种与代谢组学和通路关联

Clostridia bacterium(梭菌属细菌,UC511D1)、Clostridium phoceensis、Dysosmobacter welbionis和Bacteroides uniformis丰度降低与血清支链氨基酸(BCAA)水平升高相关(P<0.01),后者是2型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因素。此外,肥胖组青少年肠道菌群中,CMP-legionaminate生物合成I通路和几丁质衍生物降解通路的富集程度较低,而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胺生物合成I通路的富集程度较高,提示糖代谢异常。

05孟德尔随机化结果

遗传工具变量分析显示,Bacteroides uniformis相对丰度升高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 [每变化1个标准差(SD):OR=0.98,95%CI:0.97~0.99],但未发现其与冠心病有显著关联。

总结

本研究证实肥胖青少年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与西方研究一致,但未观察到F/B比值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东亚人群的独特性。Bacteroides uniformis和Odoribacter splanchnicus的减少与肥胖风险增加相关,这些菌种可通过降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棕色脂肪产热,从而抑制肥胖。此外,Clostridium spiroforme和Clostridium phoceensis的负相关性为东亚人群特有,可能与其编码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相关。肥胖组中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胺通路的上调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相关,而CMP-legionaminate通路的减少可能反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这些发现为微生物组-代谢轴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总之,这些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青少年肥胖的发病机制,并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改善青少年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以探索针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并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He B, Xu S, Schooling CM, Leung GM, Ho JWK, Au Yeung SL. Gut microbiome and obesity in late adolescence: A case-control study in "Children of 1997" birth cohort. Ann Epidemiol. 2025;101:58-66. doi:10.1016/j.annepidem.2024.12.009

超过这个数才算是肥胖 科学减重应该这样做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流量词汇。同事聚会聊天,无论胖瘦,控制体重都是永恒的话题;搜索减肥,网络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达数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减肥之路。但是,你是真的胖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肥这件事。

肥胖有哪些原因?为什么需要减肥?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了消耗的热量。摄入的热量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太多了,实际所摄取的热量需要远远大于了机体正常所需,于是就变成“多出来”的体重储存下来。另外,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现代职业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类的活动量越来越少,消耗的少了,由此“省”下的能量也变成了“多出来”的体重。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身体成分,情绪性格,环境温度等都对机体的基础代谢有所影响,从而对体重产生影响。

减肥,用医学的说法是肥胖的营养治疗。而什么是肥胖呢?书本上的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体重过重,体脂过多。调查发现,肥胖和死亡率会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同样身高下,人们的体重越重,死亡率就会越高,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就是肥胖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的危险性。所以,把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

在临床上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比如小明身高1.6m,体重52kg,那么小明的BMI就是52÷1.6÷1.6≈20.3kg/㎡。那么,小明的BMI是20.3,他胖吗?在中国,对于肥胖的分级如下:

由表格可见,小明属于“不胖”的范畴。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减重?

减肥的方法是因BMI而异的,当BMI(kg/㎡)在24-28之间,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治疗方法来减重,具体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而当BMI(kg/㎡)在28-35之间时,基础治疗无效,则需要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个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当BMI(kg/㎡)≥35,并存在危险因素时,更可以进一步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肥胖。

BMI正常代表不需要减肥吗?

其实也未然。我们还需要测量一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当然这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做一个全面健康体检。常见的包括腰围,身体成分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然后会询问家里人的患病情况,有无遗传病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运动习惯,从而综合评估关于肥胖以及会不会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然后还要看看自己的意愿,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从而得出一个个体方案。

如何科学减重?

如果没达到前往医院减肥的标准,但还是觉得自己胖,应该怎么科学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首先,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规律的进餐,规律的进餐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掉自己随心所欲进食的习惯,在每天固定时间进食,从而再固定地减少进食量。然后,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每年定期对身体做一个健康评估,看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减重计划。最后,加强锻炼配合科学的饮食计划,可以有效减重。

在完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真正“减重”,还是需要很大运动量的。距相关研究提示,想达到减重,需要每天运动消耗500kcal(女性)或者700kcal(男性),3个月左右才可以减重5%-7%。可以理解为,在跑步机上以10km/h(6mph)的速度跑1小时,对于体重50kg的人可以消耗500kcal,对于体重70kg的人可以消耗700kcal。另外,运动不仅可以减肥(减低体重),而且减少了减肥过程中肌肉的流失,可以让身体成分更健康。

如果不爱运动,又想苗条,可以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短期内采取低能量平衡膳食或者轻断食模式。

在2017年中国的肥胖率已经高达12%,肥胖人口自然也是全世界首位,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由于不科学减重导致患上抑郁、厌食症的患者也比比皆是,希望借由此文,能让大家对自己的体重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

肥胖导致的血脂异常显著增多,专家呼吁:血脂检测尽快纳入校园体检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到28.5%。”3月25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提出,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从近几年门诊接诊情况来看,血脂异常的儿童显著增多,大多数是因为肥胖导致的。血脂高可能造成脂肪肝,肝功能障碍,还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上海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嫔通过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呼吁,血脂检测应尽快纳入到校园体检中。

3月24日,湖北省丹江口市疾控中心医务人员为丹江口市三官殿中心小学学生静脉采血。丹江口市三官殿中心小学 王平摄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许建成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均发现儿童及青少年血脂异常检出率不断升高,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呈现单独或联合升高。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2年发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深圳市某区17所小学一年级部分班级约2900名儿童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3.6%、11.8%。

据半月谈此前报道,天津市2021年对7.2万名幼儿园大班儿童和9.1万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幼儿园大班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1.1%,血脂异常检出率为7.4%;小学二年级学生肥胖检出率为21.4%,血脂异常检出率为13.5%。

“脂质异常血症往往起病隐匿,多数患儿在诊断前无任何临床表现,部分患儿以皮肤黄瘤或偶然发现血脂异常而就诊,少部分患儿以反复胰腺炎为首发症状。”《儿童脂质异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22)》中指出,由于儿童在9至11岁时血脂水平相对稳定,因此建议9至11岁儿童进行常规血脂筛查,每年监测血脂1次。

李嫔介绍,目前检出血脂异常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早筛。一般的血脂检测只需要囊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几项,每人大致需要花费5元到10元。因而将血脂检测纳入校园体检中是可行且必要的。

“目前校园体检不常规检测血脂。血脂检测时,对学生的饮食、空腹时长等有较高要求,低年龄段儿童的依从性差,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受到干扰。”许建成指出,血脂检测纳入校园体检应循序渐进,可以优先进行重点人群血脂检测。

责编:王卓

主编:田茹

校对:乔靖芳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