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小孩肥胖(糖尿小孩肥胖怎么办)

文章目录:

儿童肥胖更易患糖尿病

研究发现,肥胖者易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非肥胖者的2.91倍,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的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有关。相对于成年型肥胖,青少年肥胖个体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强烈需要解决小儿肥胖。一起了解

来源: 健康八桂

儿童肥胖有可能是糖尿病

来源:华龙网

目前我国儿童糖尿病患病情况如何?

儿童患病率是逐年升高的趋势,从1995年至2010年的统计比较,Ⅱ型糖尿病患病率增高了2.5倍,肥胖儿童中糖耐量异常患病率高达28%。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分别是十万分之九十八和十万分之八。2013年北京做了统计,抽取17000多名在校儿童调查,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了约万分之二十一,儿童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儿童糖尿病患者症状大多隐匿,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

儿童糖尿病中大多数是Ⅰ型糖尿病,约占率89%,Ⅱ型约7.4%。Ⅰ型糖尿病比较典型的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这种比较容易发现,此外,非常容易发生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Ⅱ型糖尿病起病比较隐匿、缓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合并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人们通常认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容易患的病,是代谢性疾病,与儿童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没有引起重视,对于没有症状的儿童不能及时发现、诊断。

哪类儿童易患糖尿病?

肥胖是儿童糖尿病中主要的诱因。北京有调查显示,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儿童体重超重,肥胖是我们最常见的引起儿童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运动量少、有糖尿病家族史也是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患儿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

糖尿病儿童的饮食和运动是贯穿始终的治疗方案之一,但它和成人糖尿病的不同之处在于,儿童在持续生长发育,同时也要满足热量的供应需求,所以控制热量和成人的计算公式和比例不一样。儿童提倡少量多餐,在三餐之间加三次点心,达到血糖平稳,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热量分布早上1/5,中午2/5,晚餐2/5。鼓励适量分配碳水化合物,如糖类,这里所说的糖类是指谷类、面粉,吃进去后通过人体分解成葡萄糖;一般鼓励碳水化合物摄入大于50%,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更多,如橄榄油、鱼类;蛋白质摄入量在总能量的10%至15%,脂肪30%至35%,另外可以适量摄入蔬菜、水果,营养均衡。

糖尿病患儿该如何就医?

儿童疾病首诊科室都是儿科,有危险因素的,比如体重超重达到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首先筛查有没有糖尿病,这些儿童应该作为重点筛查对象。儿童筛查与成人筛查不一样,儿童是1.75克/kg,总量不超过75克,根据体重来计算检测糖耐量的葡萄糖量。儿科确诊了之后,应该到内分泌专科进行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方案的治疗都有它的特殊性,另外选择药物的时候也有它的特殊性,儿童首先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来控制血糖,如果不能控制血糖,建议使用胰岛素,不建议口服药物治疗,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对儿童各个器官造成不良影响。(陈琦 万洪梅)

小胖儿变黑 当心被糖尿病盯上

小明从小就是个胖孩子,长得壮实,很讨人喜欢。家里人认为他虽然胖点,但营养好,而那些瘦孩子,不用别人说,自己看着都心塞,感觉像家长没带好。但最近小明的父母发现,小明的脖子、腋窝黑黑的,总是洗不干净。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仅仅在脖子、腋窝、腹股沟等个别部位出现皮肤发黑的情况,那么需要考虑“黑棘皮病”,如果是肥胖的青少年发生这种情况,大多属于假性黑棘皮病,但往往提示有胰岛素抵抗及较高的糖尿病风险,需及时就诊检查血糖等。

假性黑棘皮病是体内胰岛素过多、胰岛素抵抗的一种表现,而胰岛素与血糖关系密切。

孩子这么小就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过多的胰岛素会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心、脑、肾的负荷增加,血压升高,并且会极大地加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的功能就会不断地受到损害。终有一天,当胰腺分泌的胰岛素量不足以代偿胰岛素抵抗的时候,就会形成糖尿病。从这个意义上讲,“黑脖子”可能就是最早期的糖尿病表现。因此,如果孩子本来就比较胖,一旦出现类似黑棘皮病样的改变,需要警惕糖尿病。

首先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尤其别忽视空腹血糖、餐后两个小时血糖等糖尿病相关检测。如果检查结果表明已经患有糖尿病,那么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坚持规范治疗;如果相关检查指标在正常与糖尿病之间,就已“拉响”糖尿病的警报,这部分人需要接受专业的糖尿病教育,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要多吃蔬菜、水果、牛奶和豆制品,少吃甜食、咸菜,尤其不要让孩子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洋快餐”,还要减少含糖软饮料的摄入。

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另外,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锻炼来预防糖尿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种类。管好了孩子的生活方式,控制好孩子的体重,黑棘皮病自然会得到缓解。

文/北京天坛医院

内分泌科 方红娟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