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高反(肥胖高反)

文章目录:

警惕!超重的 5 大隐患与自救 3 招

嗨,朋友们!咱先瞅瞅周围,是不是好多人肚子圆滚滚,走路都费劲?你有没有想过,这身上多出来的肉肉可不只是影响穿衣服好看,那简直就是揣着一颗颗“定时炸弹”啊!超重到底咋回事,听我给你唠唠。

你看那高血压,就好比咱身体里的血管变成了“高压水枪”,压力“嗖”地就上去了。为啥呢?人一胖,血管里的“垃圾”就多,像什么脂肪、胆固醇,把血管塞得窄窄的,血流不畅,血压可不就高了嘛。我二舅,胖得走路都喘,有回头晕得直撞墙,一量血压,哎呀妈呀,高压都快冲破表了,把一家人吓得够呛。

再讲讲糖尿病,咱身体里的胰腺就像个勤劳的“小蜜蜂”,本来每天按部就班分泌胰岛素,帮着调节血糖。可要是你整天大鱼大肉、奶茶甜品不离口,胰腺就得拼命干活,时间一长,累得“罢工”了。这时候,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撒欢。我闺蜜,以前可爱喝奶茶了,一天好几杯,结果二十几岁就得了糖尿病,现在每天扎手指测血糖,那小脸愁得哟,后悔当初没管住嘴。

还有脂肪肝,肝脏本来是个爱干净的“清洁工”,努力清理身体里的毒素。可要是你吃进去的脂肪太多,肝脏处理不过来,就好像掉进了“猪油罐子”,被脂肪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一同事,体检完一脸沮丧,中度脂肪肝,医生警告他再胖下去,肝硬化就找上门了,吓得他现在下班后直奔健身房。

心脑血管病也可怕,血管里堆满脂肪,就跟水管堵了“豆腐渣”似的,血流不通畅。去年我姑父,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脑梗发作,在医院抢救了好几天才捡回一条命。医生直摇头,说就是长期高血脂,血管堵得太厉害惹的祸。

更吓人的是,肥胖还可能招来癌症呢!身体里的炎症因子到处乱窜,刺激细胞“叛变”,变成癌细胞。我邻居阿姨,胖了大半辈子,前段时间查出乳腺癌,现在每个月都得去医院化疗,头发都掉光了,看着让人心疼。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啥样的人得赶紧减肥啊?听好了,肚子大得像西瓜的“苹果型”身材、BMI 超过 28 的“重量级选手”、腰围超 90 厘米的“啤酒肚”、已经查出三高的“高危人群”,还有家族有肥胖相关病史的“遗传选手”,你们可得上点心啦!

那咋减肥呢?其实不难,就三招。第一招,管住嘴。每天少喝一杯奶茶,能少摄入好多热量,试试用清爽的黄瓜蘸酱代替油腻的薯片,用无糖酸奶代替高热量的冰淇淋,嘴巴过瘾了,体重还不涨。第二招,迈开腿。每天快走 40 分钟,相当于把吃两包辣条的热量消耗掉。我现在上下班都提前两站下车,边走边看风景,还能顺便减减肥,多划算。第三招,用对药。现在国家批准了 5 种减肥药,名字听着挺拗口,像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啥的,不过可别自己瞎吃,一定要听医生的。我表姐就是在医生指导下吃了三个月减肥药,瘦了 15 斤,现在买衣服都得挑最小码,人也自信多了。

不过这里得提醒大家,减肥千万不能走极端。前阵子有个网红为了快速瘦,乱吃减肥药,结果进了 ICU,多吓人啊!咱得稳稳当当的,一步一个脚印。

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咱们一起努力,把身上多余的肉肉甩掉,让身体健健康康的。想象一下,瘦下来之后,咱能穿上漂亮帅气的衣服,自信满满地去约会、逛街,还能活力四射地陪孩子玩耍,这日子得多美啊!记住,要是身体不舒服,千万别自己瞎捣鼓,看病找医生,用药找药师,健康最重要,咱们一起加油!

专家面对面丨重庆新冠肺炎专家顾问组副组长:肥胖也会导致重症

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 资料图

最近几天,重庆新冠肺炎新增确诊人数增速放缓,这是否意味着市民们可以暂时松口气了?2月8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在接受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越到防控的关键阶段,我们越要持续做好“防、控、管”,目前还没有到可以放松的时刻。

还没有到决胜阶段,该隔离还是得隔离

郭述良介绍,因为管控得力,重庆的输入型病例明显减少,但接下来我们会迎来返工返学的浪潮,他们在外接触人的情况是不清楚的,所以仍然需要高度警惕,要对返渝人员进行网格化筛查,隔离疑似的病毒携带者和疑似的病例。

郭述良说:“面对新冠病毒,需要做的是‘防、控、管、治’。”他说“防、控和管”远比“治”更加重要,治疗只是针对病例的特殊手段,大家需要共同努力的事情,是防止疫情蔓延。

目前全社会的重心是防止并切断病毒的传播路径,筛查管控疑似病毒携带者,并妥善管理本地的二代病例。普通市民也要管住自己,虽然新增确诊病例增幅下降,但也没有到可以随意外出的时刻,大家还是需要在家自行隔离,没有到决胜阶段就都不要放松。

市民仍需做好防护,增强自身免疫力

郭述良表示,我们对新冠病毒还有好多不知道的地方,比如说仍不知道它真正的来源,病毒本身的出现和消除等等,也没有特效药,所以广大市民需要做的仍然是做好防护,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和消毒,同时注意粪口传播,不要与病人共用卫生间。

郭述良认为,普通人不要随意给自己开药来预防新冠病毒,市民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来消灭病毒。大家要多睡觉,熬夜会使免疫力明显下降。同时注意舒缓自己的情绪,不要紧张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情,否则也会使得免疫力下降。营养的膳食也对免疫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避免重症需要做到“五早” 肥胖也是原因之一

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及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郭述良打了一个比方,病毒相当于“攻城”的敌人,自身的免疫力相当于“守城”的卫士,如果一旦拖延,让体内病毒增多,战斗力增强,那么自身免疫系统排出的“兵力”也会增多。两强相遇在体内战斗,最终会伤害自己的脏器,目前很多新冠病毒致死的病例都是因为脏器遭到损伤。

郭述良表示,大家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要在病毒增多前及早就诊,等病情严重了才去治疗就容易变成重症患者。“针对新冠病毒,医院都采取了流程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工作重心之一是在确诊病例中识别容易重症化的病例。”

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都是容易“重症化”的人群,这类人群在确诊后要做到早期预防,不能出现感冒等叠加疾病,否则很容易让病情加重。郭述良表示,肥胖也是导致重症的原因之一,此前一位患者身高1米7不到体重却有80公斤左右,平时就会处于一个缺氧的状态,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呼吸更加困难,脏器便容易受到影响。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钱也 实习生 王兴元 摄影 冉文

肥胖是一种需要警惕的身体状态 患病风险增加

尽管网络上“以瘦为美”的极端观念经常让人诟病,但胖也是真的不可取。

据统计,全球肥胖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亿,且仍在逐年增加。肥胖与代谢关系非常密切,肥胖者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代谢问题。但有一类肥胖者,他们的代谢指标和常人无异,看起来除了体重超标以外并没有太大的异常。这样的“健康的胖子”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位,他们时常炫耀自己的特殊体质,自称“肥而不腻”。

然而,一项针对38万人的最新研究却显示,健康的胖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健康。

胖还是不胖,BMI说了算

2021年6月10日,发表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旗下学术期刊《Diabetologia》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肥胖的人,即使目前的代谢特征正常,但长期来看,其患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还是更高。

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明确这个结论,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样才叫肥胖。

肥胖是一种脂肪组织在体内过度堆积的状态。脂肪组织有着储存能量、保温隔热、保护内脏器官以及调控内分泌等重要作用,是生命的必需品。但过多的身体脂肪却会引起各种疾病。一旦体内脂肪超标,我们的外观就会表现出所谓的“胖”。

但胖这个词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因此,我们通常用一个简单的数值——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来判断人的胖瘦程度。

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比如某人身高1.8米,体重70公斤,那他的BMI=70/(1.8)2,约21.6。临床上肥胖的判断标准之一便是BMI指数在25.0以上。

在中国,BMI大于24就会被视为超重。

形成肥胖的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类别。外在的原因包括饮食过量和运动不足等,内在的原因则包括遗传、疾病以及代谢异常等。通常的肥胖都是内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肥胖和代谢,到底谁是因谁是果?

很多人饭量并不大,但缺乏运动,一旦代谢水平跟不上,就会出现腹部脂肪堆积,造成内脏脂肪型肥胖等后果。而另一些人明明饭量不小,运动量也非常普通,但就是不会发胖,这便是代谢水平较高的结果。

代谢水平与个体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人代谢水平差异明显。而同一个人在其不同年龄段,代谢水平也有很大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身体的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这种下降从30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老年阶段。这也是人到中年忽然发福的根本原因。

肥胖和代谢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很难说清到底是谁造成了谁。一般认为,代谢异常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代谢。

而我们今天报道的这项研究,可以说为肥胖影响代谢提供了潜在证据。同时,这项研究的结论也明确地显示,无论代谢是否达到异常的水平,肥胖对身体健康的损害都是客观存在的。

代谢水平应该如何衡量?

有很多方式都可以描述代谢水平,体检中有很多相关检查项。但判断代谢能力不存在BMI指数或者体脂率这样的单一指标,而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比如血压、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甚至腹围,都可以作为代谢水平的判断标准。

在该研究中,把“代谢水平正常”定义为6个给定指标中的4个以上达标。而判断肥胖则采用BMI指数,即BMI≥30定义为肥胖。这样,所有38万受试者就被分成四大类:代谢正常非肥胖、代谢正常肥胖、代谢非正常非肥胖和代谢非正常肥胖。

其中代谢正常非肥胖,就是身体处于良好状态。而代谢非正常肥胖,就是体重失控的同时代谢紊乱。代谢正常肥胖和代谢非正常非肥胖则比较特殊,可以分别理解为“看起来健康的胖子”和“看上去健康但其实已经不健康的瘦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种身体状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脂肪组织的分类做一个简单说明。

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大有不同

脂肪组织大体上可以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两种。内脏脂肪主要以腹部为中心分布,集中堆积在腹部器官周围。而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全身的皮下组织中,特别是臀部和大腿处。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不易外显,通常在腹部开始隆起之前,内脏脂肪就已经在体内积聚了。这就是大多数不健康的瘦子所处的状态。而看起来健康的胖子与此恰好相反。

一般来说,内脏脂肪堆积比皮下脂肪堆积对健康的损害更大,内脏脂肪堆积往往意味着脂类代谢功能的弱化。在BMI指数≥30的肥胖人群中,大约有10~30%可以被判定为代谢健康。与其他肥胖人群相比,他们内脏脂肪堆积的情形较少发生,大部分人的肥胖是由皮下脂肪堆积造成,我们姑且可以称他们是健康的肥胖。

之前,有证据表明,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患上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后的致死率并不比代谢健康的正常人高。和代谢不健康的肥胖者相比,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普遍更加年轻,他们看电视时间更短,更加喜欢运动,文化程度也更高。可以认为,相比而言,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拥有更低的健康风险。甚至有一些说法认为,代谢健康的肥胖并不是真正的肥胖,只要身体没有不适,就可以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

无论如何,胖都是需要警惕的状态

然而,本次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在随访11.2年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与非肥胖的人群(无论是否代谢健康)相比,虽然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高,但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60%、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了20%。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衰死亡率分别增加12%和44%。

与代谢健康非肥胖的人群相比,代谢健康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前者的4.3倍。此外,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风、心肌梗死以及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总之,代谢健康的肥胖很可能只是向代谢不健康肥胖过渡的中间状态,一旦体重持续提升,这种转变的速度就会加快。本次研究就发现,在随访过程中,研究开始时代谢健康的肥胖者中,有三分之一在3到5年内出现了代谢不健康现象。换句话说,所谓的“健康的胖子”是一个伪命题,肥胖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良好的、可以置之不顾的身体状态。

正如负责本次研究的Frederick Ho博士所说:“无论肥胖患者的代谢健康情况如何,体重管理对他们都是有益的。”

资料据科普中国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