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肥胖文章(控肥胖名言)

文章目录:

健康中国 | 节后轻松控体重,运动助力不发胖!

央广网北京2月13日消息 每逢佳节胖三斤,已经吃胖了怎么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帮你节后轻松控制体重。

来源:健康中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五六岁控肥胖,一生更健康

来源:人民健康网

前不久,一项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萨里大学和芬兰奥卢大学的科学家联合完成,以2.2万多名2周~13岁儿童为考察对象的新研究发现,近100个增加成年肥胖风险的基因变异从4~7岁开始在儿童发育的重要阶段发挥作用,这表明成人肥胖起源于儿童这一关键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慢病管理中心主任、教授米杰表示,6岁左右是人体发育关键期,机体处于脂肪重聚阶段。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看,终止肥胖要在儿童学龄前,即5~6岁阶段。错过这个时期,要想纠正肥胖趋势比较困难。如果儿童期控制不了肥胖,成年后会更难,还会为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

人一生中身体体重指数(简称BMI)不是呈“线性”变化,而是有三个不同变化时期:出生后,BMI迅速上升,直到9个月大时达到峰值;然后一路下降至5~6岁到最低点,然后反弹,最低点就成为“脂肪重聚年龄”。其中,“脂肪重聚年龄”是确定发生和预测肥胖的关键期,做好这个时期的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儿童时期肥胖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米杰教授表示,一是肥胖会导致孩子患高血压,目前我国30%以上的肥胖孩子血压偏高;二是肥胖会导致孩子睡眠障碍,肥胖孩子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高危人群,该疾病会导致孩子整个脸型变化,还会刺激肥胖加重,导致糖脂代谢异常,加大患糖尿病风险;三是儿童期肥胖会增加未来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如心室重构(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总的来说,儿童期肥胖不仅会增加以上风险,而且患了这些疾病后会进一步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导致的难治性高血压,在成人高血压中排第一位,约占成人高血压的40%。米杰说,儿童期肥胖虽可怕,但也是控制肥胖的理想窗口期。因为儿童期的肥胖不是顽固性、体质性的,容易干预,随着肥胖被控制,各项疾病风险也随之降低。

怎样判断孩子胖不胖,先要看BMI。BMI正常的孩子,日常只需要看其骨骼和肌肉发育是否正常即可。BMI超标的孩子,需要去医院做体成分测试(测量孩子身体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部位),才能最终确定是否为肥胖。因为,同样是脂肪量超标20%,脂肪分布在腿部和内脏的孩子,健康风险不一样。经医生评估,没有健康风险的孩子,家长通过调整饮食、鼓励运动、改善睡眠等即可;如果有健康风险,并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可能需要药物干预。

需要提醒的是,儿童期控制肥胖,也不能光盯着BMI看,要考虑到孩子的骨骼、肌肉、身高等因素。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如果只靠减BMI的话,不增加运动、不增加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补充,反而不利健康。(记者 张 健)

小心“一高”控不好,“三高”都来找!肥胖人群要注意这几点→

初秋时节,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三高”患者容易出现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和血脂升高的情况。另外,天气转凉后,人们胃口变好,进食较多肥甘厚味,也会加剧血压、血糖、血脂异常。

“三高”的危害不能忽视

在我国,“三高”有高患病率、高危险性的特点,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所以放任不管,其实没有症状不代表对身体没有危害,长期“三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长期高血压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三大器官和全身血管,导致动脉硬化,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可能引发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长期高血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长期血糖过高,会使得全身血管发生病变,可能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还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异常,引发肾功能不全、失明、糖尿病足等多种严重并发症。

长期高血脂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血液里的类脂质物质增加,堆积在血管内壁,久而久之会形成血管斑块,引起血管狭窄,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后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长期高血脂可能导致缺血性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肾动脉狭窄、脂肪肝、脉管炎等并发症。

“三高”互相影响,害处叠加

“三高”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比如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能同时导致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三高”之间还可能互相加重。比如糖尿病如果影响到肾脏,可能加重高血压。如果血脂增高,可能加重高血糖的病情。因此,发现患有“三高”,要针对病因进行及时控制。

减肥能逆转“三高”吗?

不一定。对于因肥胖问题引起的“三高”,可以用减肥的方法,并且减重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可能逆转“三高”。

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的“三高”人群,减重10%~15%可以明显降低甚至逆转“三高”。

超重和肥胖的“三高”人群,即便是少量减重,也会对缓解“三高”有积极作用。

减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坚持,结合合理的饮食和体育锻炼。

如果在减肥之后体重反弹,“三高”也往往会随之反弹。减肥后要注意体重的维持,避免反弹。

由于其他原因,比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三高”,减肥没有明显效果,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空腹运动,真的比饭后运动更燃脂吗?

一些研究发现,与进食后相比,空腹运动燃烧掉的脂肪更多一些,但这种方法不是人人都适合。比如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糖尿病患者空腹运动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

对于“三高”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重运动的安全性,选择适合的项目和强度。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体重指数(BMI)是常用的判断肥胖的方法。我国健康成年人体重指数的正常范围为18.5~23.9kg/m2。体重指数在24~27.9kg/m2区间为超重,体重指数≥28kg/m2为肥胖。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测腰围:腰围是衡量腹部脂肪蓄积程度(即向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一般来说按照亚洲人的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肥胖。

来源: 央视财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