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后如何减肥
肥胖后减肥需要科学的方法和长期的坚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建议:
1. **调整饮食**
- **控制热量摄入**:每日摄入的热量应低于消耗量,但不要过度节食,避免营养不良。
- **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
- **少吃多餐**:每天4-5餐,每餐少量,避免暴饮暴食。
- **多喝水**:每天饮水1.5-2升,帮助代谢和排毒。
2. **增加运动**
- **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帮助燃烧脂肪。
- **力量训练**:每周2-3次,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
- **日常活动**:多走路、爬楼梯等,增加日常消耗。
3. **改变生活习惯**
-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代谢。
- **减少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
- **减压**: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绪化进食。
4. **设定合理目标**
- **循序渐进**: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避免快速减肥带来的健康风险。
- **长期坚持**:减肥是长期过程,保持耐心和毅力。
5. **寻求专业帮助**
- **营养师或医生**:如果肥胖严重或伴有健康问题,建议咨询专业人士,制定个性化方案。
- **心理支持**:如有情绪或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6. **避免误区**
- **不依赖减肥药**:避免使用未经科学验证的减肥药或偏方。
- **不盲目节食**:过度节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反弹。
7. **监测进展**
- **记录体重和围度**:定期监测体重和围度变化,及时调整计划。
总结
减肥需要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的综合调整,设定合理目标并长期坚持。如有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超重肥胖率居高不下 专家支招科学减重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超重和肥胖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挑战,更是关乎公共卫生的大事。《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青少年肥胖率逐年递增。有研究预测,若不能有效控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70.5%和31.8%。
肥胖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鹏举表示,肥胖不仅会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还会增加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因此,预防肥胖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肥胖一旦发展为重度肥胖,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营养师、内分泌科医生和心血管科医生等。”刘鹏举说,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基础。早期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预防肥胖及其并发症。
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武留信说,目前我国体检人群在体检后体重健康管理开展依从性不足,仅有约30%至40%的人群参与后续干预。为此,我们要探索构建有针对性的体重健康管理闭环,并形成长期追踪机制。
体重健康管理需“科学减负”
“体重管理的第一步不是盲目节食或疯狂运动,而是学会与身体“温和相处”。”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唐世琪说,个体差异决定了体重健康管理策略的“轻重缓急”。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饮食“轻量化”,建议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同时通过科学的营养指导,帮助超重和肥胖人群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是运动“碎片化”,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爬楼梯或游泳,避免因高强度训练引发抵触情绪。
三是代谢“动态监测”,定期监测体重、腰围以及血糖、血脂等,若发现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辅以药物或手术干预。
刘鹏举表示,家庭环境是孩子们减重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少买高糖零食,多选择蔬菜、全谷物、豆类、瘦肉、鱼类等,用“家庭健康餐”替代外卖;通过亲子运动(如周末骑行、跳绳比赛)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善用智慧工具让减重“事半功倍”
武留信指出,传统减重常因缺乏监督而失败,如今科技手段能为健康管理“减负”,因此,我们要善用“智慧减重工具箱”。例如AI饮食助手,通过上传食物照片即可生成热量分析报告,精准控制摄入;智能手环则可通过实时监测心率、睡眠质量,帮助调整运动强度;通过内脏脂肪面积检测(CT/MRI)、无创肝脂肪定量(FibroScan)等技术,提升肥胖相关并发症筛查精度。
“新技术能帮助普通人突破代谢瓶颈。”唐世琪说,对于久坐人群,AI步数提醒功能可以温和督促他们“每小时起身活动”。而代谢综合征患者则可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找到饮食与血糖波动的关联性。(记者邓婕)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超重肥胖率居高不下 专家支招科学减重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超重和肥胖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挑战,更是关乎公共卫生的大事。《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青少年肥胖率逐年递增。有研究预测,若不能有效控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70.5%和31.8%。
肥胖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鹏举表示,肥胖不仅会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还会增加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因此,预防肥胖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肥胖一旦发展为重度肥胖,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营养师、内分泌科医生和心血管科医生等。”刘鹏举说,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基础。早期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预防肥胖及其并发症。
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武留信说,目前我国体检人群在体检后体重健康管理开展依从性不足,仅有约30%至40%的人群参与后续干预。为此,我们要探索构建有针对性的体重健康管理闭环,并形成长期追踪机制。
体重健康管理需“科学减负”
“体重管理的第一步不是盲目节食或疯狂运动,而是学会与身体‘温和相处’。”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唐世琪说,个体差异决定了体重健康管理策略的“轻重缓急”。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饮食“轻量化”,建议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同时通过科学的营养指导,帮助超重和肥胖人群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是运动“碎片化”,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爬楼梯或游泳,避免因高强度训练引发抵触情绪。
三是代谢“动态监测”,定期监测体重、腰围以及血糖、血脂等,若发现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辅以药物或手术干预。
刘鹏举表示,家庭环境是孩子们减重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少买高糖零食,多选择蔬菜、全谷物、豆类、瘦肉、鱼类等,用“家庭健康餐”替代外卖;通过亲子运动(如周末骑行、跳绳比赛)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善用智慧工具让减重“事半功倍”
武留信指出,传统减重常因缺乏监督而失败,如今科技手段能为健康管理“减负”,因此,我们要善用“智慧减重工具箱”。例如AI饮食助手,通过上传食物照片即可生成热量分析报告,精准控制摄入;智能手环则可通过实时监测心率、睡眠质量,帮助调整运动强度;通过内脏脂肪面积检测(CT/MRI)、无创肝脂肪定量(FibroScan)等技术,提升肥胖相关并发症筛查精度。
“新技术能帮助普通人突破代谢瓶颈。”唐世琪说,对于久坐人群,AI步数提醒功能可以温和督促他们“每小时起身活动”。而代谢综合征患者则可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找到饮食与血糖波动的关联性。
□记者 邓婕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