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15肥胖(血糖高15是糖尿病吗影响寿命吗)

文章目录:

关于糖尿病的这几个误区了解一下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从预防入手更重要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虽然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但很多人对它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还会陷入误区,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当做习惯,从而延误病情。近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帮您了解几个有关糖尿病的误区。

A

胰岛素打上就是一辈子?

很多人都误会了

病例

今年刚到40岁的王女士最近觉得越来越口干舌燥,一开始以为是季节变换导致的,没有多在意,但有一天突如其来的头晕目眩让王女士提高了警惕。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餐后两个小时23mmol/L,尿糖4个加号。医生的一句“该用胰岛素治疗了”让王女士心惊胆战,自己这么年轻,就要用胰岛素治疗吗?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主任医师赵玉珠表示,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不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有些人有糖尿病家族史,因此年纪轻轻就患上糖尿病。而这部分患者往往对使用胰岛素治疗有抵抗情绪,认为自己还年轻,胰岛素一旦用上就停不下来了。其实,尽早规范用药,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

赵玉珠说:“现在一些不到40岁就发现糖尿病的患者,初诊就发现血糖很高,医生也往往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胰岛功能通常只有正常人的50%,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逐渐下降,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使用胰岛素快速解除毒性作用,使血糖下降,使自身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

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是不是意味着要终身打胰岛素?赵玉珠表示,胰岛素治疗分为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并不是只要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像王女士这种情况就可以应用短期治疗,疗程在两三个月,当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停用胰岛素后使用少量降糖药,或者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就能够控制病情、恢复健康。专家提醒,千万不要因为不必要的顾虑而延误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B

病例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不少医院都举行了义诊活动,很多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向医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其中让患者最为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患糖尿病近10年的张大爷告诉医生,自己看了不少因为糖尿病而截肢的病例,十分担心自己也会面临这样的结果。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岩表示,糖尿病足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全球每20秒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中,死亡率达2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晚期的并发症,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足都需要截肢。

李岩表示,如果早期能够正确地预防和治疗,患者可以免于截肢。“糖尿病足最主要的表现是足部发生溃疡,或者间歇跛行,患者有足部凉感、疼痛,夜里疼痛剧烈,有些会出现足部感染、变黑等情况。出现糖尿病足的原因一是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比如下肢血管狭窄和堵塞,动脉血管发生坏死等;二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使得足部神经感觉减退,对一些外伤无感知从而耽误治疗。”

因此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其次,每天应以温水洗脚,并检查足部与趾间有无水泡、抓伤或皮损,剪指甲时不要剪到皮肤。还应选择合适的鞋袜,穿鞋之前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另外,加强运动,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改善血液循环,预防糖尿病足。最后,尽早和定期做糖尿病足筛查,向医生报告足部问题,一旦发生足部外伤或感染,应及早去医院治疗。

C

糖尿病足需要截肢?

早期正确预防和治疗很关键

自己的针头重复用没事?

小心引发感染

病例

65岁的刘阿姨患有糖尿病,需要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最近,刘阿姨的胳膊上出现脓包,并且伴有红肿。刘阿姨告诉医生,自己在半年前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不是每次都用新针头来给自己注射,有时候忘记了,用了头一天用过的。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护士长宁芳芳告诉刘阿姨,重复使用针头不可取。首先,针头的重复使用会让每次注射更疼痛,“新的针头很锐利,有一层特殊的涂层,在注射的时候起到润滑的作用,重复使用的针头表面涂层已经破坏,注射的时候会增加疼痛感;二是针头的反复使用会使上面出现一些倒钩,这些倒钩会破坏皮下组织,造成瘢痕发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增生,所以一定要及时更换针头;第三就是感染,注射后的针头残存组织液和血液,会滋生细菌,造成皮下组织感染。胰岛素注射用针头只有5毫米长,内径仅有0.23毫米粗,因此也会滞留一些胰岛素,形成结晶,造成针头的堵塞,影响胰岛素在体内的发挥,会造成血糖波动,因此建议使用时一定要做到一次一换。”

新闻伴读

关于糖尿病 人人都要知道这三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王秋月教授提醒,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更应该从预防入手,避免自己陷入糖尿病的“泥潭”,那么做好以下“三个知道”很重要:

1.知道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其中一些因素与我们息息相关,如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2.知道如何预防,掌握防控知识 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基石。40岁以上健康人群要每年检测血糖,高危人群半年一检测。3.知道糖尿病如何治疗 饮食、运动、药物、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血糖检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本措施,同时要兼顾降压、调脂,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丁卉 采写

来源: 沈阳晚报

糖尿病盯上青少年 15岁男孩爱喝碳酸饮料患病

糖尿病悄然盯上青少年 15岁男孩爱喝碳酸饮料患病住院

(时刻新闻记者 易征洋 通讯员 秦璐)11月14日是第九届“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长沙市中心医院在本院和北院同开两场糖尿病讲座与义诊活动,各邀请了200名“糖尿病病友之家”的糖友一同参与,活动形式多样,健康讲座、“糖尿病病友”体验比赛、交流表演、免费义诊、专家咨询,“应有尽有”。

多吃“稳糖菜”能让血糖保持良好状态

在长沙市中心医院本院二楼多功能厅举办糖尿病大型专家讲座上,该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向病友们介绍了《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特别是胰岛素的注射治疗。邵挥戈提醒病友,胰岛素并不是注射得越多,血糖就会降得快。如果注射过量,极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出现心悸、头晕、乏力、出汗等不适,严重者可诱发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并且血糖下降过快,还可能导致脑水肿,引起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因此胰岛素的使用一定要科学、规范,并定期至内分泌科门诊复查、依血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与此同时长沙市中心医院北院的“糖尿病日”活动环节中,糖尿病病友们正在展示一道道精心研究的美味佳肴——“稳糖菜”。病友王爹一边围着围裙挥舞着锅铲一边得意地说“我吃了这些菜,加上运动,降糖药物减少了,血糖也稳定了,有三年没有住院啦”。长沙市中心医院北院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周焕发表示,对于糖尿病来说,饮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治疗环节。我们希望通过展示病友们喜欢的“稳糖菜”,教会病友们重视糖尿病饮食,在日常生活“管住嘴、迈开腿,共同管理好血糖”。比如荞麦就是个“全能冠军”,调解胰岛素活性功能,加速胰岛素分泌,减轻餐后血糖猛然增高;苦瓜堪称“植物胰岛素”,不仅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而且能有效刺激胰岛素的释放;苹果含果胶预防胆固醇增高,减少血糖含量,含可溶性维生素,可调节机体血糖水平,预防血糖骤升骤降;燕麦含糖量低,含有水溶性维生素,利于控制血糖浓度,含有抗氧化成分,及时清理血液中的“垃圾”,降低血液中的血糖;乌鸡刺激机体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另外还有黑木耳、豆笋、芹等。

15岁少年爱喝碳酸饮料 糖尿病“悄然”找上门

在本院的义诊活动现场,出现了不少年轻人,也是前来参加活动的糖尿病病友。长沙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上了糖尿病,主要原因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上周,内分泌科收治了一名15岁的少年患者,名叫吴洪波(化名),是个高个小胖。平日里就爱喝碳酸饮料。

上周,吴洪波的父母回家看望他,吴父发现他一天到晚总说口很干,喝多少饮料和水也不解渴,晚上还老是跑厕所。孩子的奶奶还说这段时间吴洪波瘦了10斤。两天后,吴洪波出现呕吐不止、全身乏力的状况。本以为是受了凉,于是吴父带他到附近的诊所就诊。检查发现,吴洪波的血糖已经高到直接让血糖仪“爆表”,测不出值。诊所医生建议将他送到上级医院检查。在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吴洪波的尿常规检查显示“尿糖” 3,“尿酮” 2,快速血酮6.7mmol/L,比正常人高出了10倍(正常人血酮0.6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性的酮症酸中毒,目前正在入院治疗。

邵挥戈介绍,人的胰腺分泌胰岛素,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刺激内脏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以及促进骨骼肌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继而降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从而血糖升高,我们称之为胰岛素抵抗。而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患者长期大量饮用高糖饮料,体重高达180斤,明显肥胖,这是其患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喝饮料,市场上售卖的饮料几乎不含任何蛋白质,糖分却很高,不仅影响食欲,长时间饮用还会让孩子体重增加,容易引发糖尿病。”邵挥戈建议,青少年预防糖尿病,父母要起到好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应减少孩子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摄入,切忌以甜饮料代替水喝,增加日常的运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一天能吃十碗饭 15岁男孩血糖“爆表”出现“酸中毒”

据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报道几天前,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平路院区,15岁的男孩小伟(化名)怎么也没想到,平时身体一项健壮的他,竟因糖尿病引发了酸中毒,还险些“要了命”。平时并不爱吃糖,饮食选择也很注意,怎么就小小年纪患上了老年病?6月20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告诉记者,爱吃甜食并不是糖尿病的唯一诱因,过度肥胖、饮食不规律、家族史都是导致糖尿病的潜在风险。

据家属介绍,小伟今年15岁,平时身体一向健壮。一米八几的大高个,两百多斤的体重,有时一顿饭能吃上好几碗,想着孩子正是青春发育期,多饮多尿也很正常。直到一周前,小伟突然出现肚子痛,食欲减退的症状,就赶紧带他前往医院。但是接连跑了两家医院,都没有明确诊断,小伟的病症也越来越明显。6月12日中午,小伟和妈妈聊着天,突然出现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家人赶紧将他送往附近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来的时候,我们首先给孩子检测和血压和血糖,这一查吓了一跳,血糖值高达35mmol|L,正常人不能超过7—11 mmol|L,而他的血糖值高出近五倍之多并迅速演变成昏迷休克状态。”该院急诊科主任章洪院介绍,医生立即判断出,小伟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体内PH值仅有6.6,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经过医生为其进行补液、镇定、纠酸等一系列抢救后,他被推进了ICU重症监护室。后经过一周的积极救治,6月18日小伟才度过了危险期,转入内分泌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据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新秀介绍,根据近年来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5000多万的糖尿病患者,青少年已占5%,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联系,但这并不代表饮食注意,不爱吃糖,症状不典型,就不会引发糖尿病。当孩子出现过度肥胖、饭量大增、多饮多尿,或是有家族遗传史的,家长都应该高度警惕,平时定期筛查,密切关注疾病进展,尽早干预,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一旦出现急腹症,恶心、呕吐,又找不到病因的,一定别忘了监测血糖指标。(朱沛炎 记者 吴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