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肥胖化猛于城市?法媒:元凶是它们
图源:巴黎人报
海外网5月10日电法国媒体援引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由于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普及,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据《巴黎人报》报道,这份报告发表在本月8日出版的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周刊。研究人员发现,与社会普遍认知相反,城市生活方式并非导致肥胖的元凶,农村居民肥胖化的速度高于城市。”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埃扎蒂对此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意味着专家们必须重新考虑如何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这项研究汇编了2000多份报告,调研期从1985年至2017年,研究对象涵盖200个国家的1.12亿成年人。研究人员用身体质量指数(IMC)作为衡量标准,亦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5以上,属于超重;指数在30以上,属于肥胖。
研究显示,32年间,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总体上升2%,男性总体上升2.2%,人均体重增加了5至6公斤。然而,其中55%的增长是在农村地区,更有80%的增长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专家认为,这项大规模研究的结果完全推翻了“全球肥胖化是由于城市生活影响”的既有观点。
专家分析认为,事实上,城市生活可以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营养和更多的体育设施。相反,中等收入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有了很大变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体力劳动减少,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更加普及,这导致了从“一种营养不良”到“另一种营养不良”。目前在这些地区,人们需要的不再是充足的食物,而是高质量的食物。
《自然》杂志援引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学专家巴里·波普金的说法指出,到目前为止,公共卫生政策对于肥胖防治问题一直以城市为重点,例如倡导在城市步行和骑自行车等。而根据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政策上应该更多地考虑贫困国家农村地区肥胖防治问题,他建议对超加工食品和苏打饮料增加征税,以减少人们对此类饮食的消费。
法国卫生部门曾于2017年6月13日公布一项关于法国人肥胖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法国54%的男性和44%的女性超重,六分之一的人肥胖。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流行病学研究员桑德琳娜·利奥雷更指出“肥胖常涉及贫困人口”。调查显示,法国月收入不到450欧元的女性,肥胖比例为30%,月收入超过4200欧元的女性,这一比例为7%。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约13%的成年人存在肥胖问题,其中包括11%的男性和15%的女性。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45年,全球将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苦于肥胖。(海外网-法国-鲁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研究报告推翻普遍认知:其实农村人比城市人更容易肥胖
据路透社报道,5月8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近33年来,全球农村居民的肥胖率比城市居民增长得更快,推翻了人们认为城市居民更胖的普遍认知。
这项研究分析了1985年至2017年间约1.12亿成年人的身高和体重数据,他们分布在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数据转换为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BMI)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衡量标准,它能显示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健康,计算方法是用一个人的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最佳的BMI值在19到25之间。
研究发现,从1985年到2017年,人越来越重,平均体重上升了5-6公斤,而大部分是由农村地区“贡献”的。农村地区男性和女性的平均BMI增加了2.1,而城市女性和男性的BMI增加值分别为1.3和1.6。
1985年时,在接受调查的国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城市居民BMI值大于农村。但30年后,许多国家城乡居民的BMI差距大幅缩小,甚至出现逆转。
研究人员说,这可能是由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收入和教育水平较低,农村的健康食品较贵、体育设施较少,而城市地区更容易获得更健康的食物和锻炼场所。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埃扎蒂说,虽然有关公共健康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城市生活的负面方面,但这些发现表明,城市生活也有一些好处。人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解决肥胖这个全球健康问题。
(编辑:YZM)
研究:农村儿童青少年面临的突出营养健康风险主要是肥胖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及农村的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尤为突出的营养健康风险,成为主要弱势群体,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更多聚焦于肥胖问题。”《柳叶刀 公共卫生》10月28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这项研究。
儿童肥胖的问题近几年愈发受到关注。国家卫健委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介绍,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该指南还纳入了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治疗原则。
另一个观察肥胖问题的视角,则是分析其与地域、经济条件等关系,此次发表的论文即与此有关。论文名为《中国儿童青少年消瘦与肥胖趋势及健康不平等研究》,研究通讯作者为宋逸和董彦会,均就职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该研究使用七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数据(1985、1995、2000、2005、2010、2014、2019 年),分析中国城乡以及不同经济水平省份之间,儿童肥胖、消瘦的变化情况。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14年,城市儿童的平均肥胖检出率一直高于农村儿童。除1985年和 1995 年外,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一直表现出更高的消瘦检出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肥胖和消瘦的城乡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
而在最新数据的2019年,研究显示,在全国水平上,城市女孩的肥胖检出率超过农村女孩;但在省份水平上,接近一半省份的农村女孩肥胖患病率更高,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省份。男孩则保持了此前的趋势,城市肥胖检出率更高、农村消瘦检出率更高。
由于肥胖、消瘦与经济情况有一定关系,研究者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做了分类讨论。研究者将各省分为三类,T1代表社会经济水平最低的地区,T2代表社会经济水平中等的地区,T3代表社会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值得关注的是,1985年到2019年间,经济水平最低和中等的地区,肥胖检出率都在上升,但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从2014年到2019年观察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下降。”
研究者预计,2025-2030年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检出率将继续上升。预测数据还显示,2025年和2030年,农村肥胖检出率都将高于城市,经济水平较弱地区的肥胖检出率也将高于发达地区。但消瘦率的差异趋近于零。“我们的预测表明,农村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地区的儿童肥胖流行增长将会引领未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大流行的到来,而消瘦检出率将会继续下降并在地区间均匀分布。”研究者写道。
论文强调,若没有强化的预防干预从措施,前述趋势将继续。事实上,自2016年前后,已经不断有研究证实和警告,农村儿童肥胖率的增长趋势。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曾详细分析儿童肥胖快速增加的原因:行为和环境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包括导致肥胖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食物供应和消费以及身体活动的改变。报告指,学龄儿童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偏高,能量密度高的食物消费偏高等问题,比如经常吃油炸食品及奶油制品、糖果、含糖饮料,相应的蔬菜和水果摄入较少。与此同时,孩子们课业负担过重,用来进行户外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视屏时间(指花费在看电视、计算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等电子屏幕上的时间)增加,久坐造成身体活动不足。这些因素加重了儿童超重或肥胖现象的发生。
与肥胖相并列,消瘦是另一类需要被关注到的营养不良现象。研究者表示,目前各省份仍存在不等的消瘦检出率,各级政府的营养计划有助于改善营养不平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省份同时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情况,“这意味着,这些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双重行动,以确保减少消瘦的工作,不会无意中导致超重和肥胖。
采写:南都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