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胖了吗?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健康“三减”,科学减重
最近坐着的时间多,运动的时间少,感觉自己又长胖了!
光感觉可不太准,胖不胖还是要看身高体重才算数~
这要怎么看呢?
一起来学学判断体重是否健康最常用的方法吧!
人体BMI指数
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按中国标准来对照,BMI指数在18.5~23.9之间为正常体重、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
腰围
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都属于腹型肥胖。
人体体脂肪率
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当男性体脂>25%、女性>30%就是肥胖一族。
看清上面这三个标准,我们不仅可从外形上判断是否肥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查判断人体内脏脂肪是否超量。因为有的人虽然看着瘦,但是内脏脂肪高,是否肥胖还是需要按照科学的标准来判断。
如果发现自己真的长胖了
要怎么办?
在减肥过程中
有人常说要节食减肥
其实减肥贵在平衡
注意四个减肥误区
误区一:节食
有些人通过节食来减肥确实能收到短期效果,但这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
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而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
另外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误区二:光吃素
水果、蔬菜被很多人视为减肥圣品,殊不知,有些水果和蔬菜比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特别是某些水果,其含糖量很高,完全不适合减肥人士。
吃过多的高糖分水果和蔬菜,不但不能减肥,还可能适得其反。相反,有些肉类,尤其是瘦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反而较低。
误区三:只吃粗粮杂粮
对于正常人群而言,粗粮是好东西,但只吃粗粮其实与只吃水果蔬菜来减肥是一个道理。大多数的粗粮不仅含有纤维,同样也含有碳水化合物。
单一营养物的摄入,一方面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另一方面不吃肉类和奶蛋类食物,蛋白质的匮乏会让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因此,恢复正常饮食后,都容易反弹。营养摄入不能过于单一,均衡的饮食才是硬道理。
误区四:运动后喝饮料
“一瓶运动饮料的能量相当于小半碗米饭!”运动过程中应该多次少量喝水,以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不含糖的水为主,运动后不要马上进食、喝碳酸饮料及运动饮料、吃宵夜啤酒等,不然很容易把运动消耗掉的能量马上补回来,这是导致运动减重失败的常见原因。
科学减肥收好这三点建议
01
加强锻炼,坚持“五三一”法则
想减肥,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的“五三一”法则就是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每分钟心跳至少要达到110下。
慢走一个小时或散步对于想要通过运动来减重的朋友可能收效甚微,推荐快步走、游泳、平板支撑等。
02
运动过后这样吃
1.运动后喝白水、淡茶水等不含热量的液体。
2.运动后半小时内尽量不要进食(水除外),不要选择在运动完第一时间即身体最饥饿的情况下进食。
3.运动后大概30~40分钟,进食的欲望降低后,可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作为加餐,如鸡蛋、牛肉棒、牛奶等。
03
减盐、减油、减糖
1
生活中要注意“隐形盐”,比如调味料里的鸡精、酱油、蚝油,包括酱类,都是含有盐分的,要减少摄入;
2
烹饪的时候,把先放盐变成后放盐,在快出锅时撒上盐,这样口感既好,又能控制盐分的摄入量;
3
每人每日摄入不超过25克的食用油,相当于三小勺的油;
4
多用蒸煮炖烩等烹饪方式,少用煎炸,减少油的使用;
5
烹饪时用葱、姜、蒜,或者胡椒等一些芳香配料来代替,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糖和盐的摄入。
6
在生活中,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物和饮料,减少糖的摄入;
7
减少在外就餐,点餐时可以让厨师少放盐油糖,达到“三减”的目的。
综合自人民网健康、中国疾控动态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国家版减肥指南明确了肥胖判定标准,你达标了吗?
国家版减肥指南主要涉及《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和《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指南明确了肥胖判定标准:BMI: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24至28之间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
腰围:正常腰围为男性<85cm、女性<80cm,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饮食方面:
食物选择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
饮食量化: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0-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饮食规律: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做到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建议在17:00-19:00进食,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进餐宜细嚼慢咽,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运动方面:
运动类型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属于“低-中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肥胖人群;爬山、跳绳、划船、舞蹈等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年轻、体力好且无严重慢性病的人群;体力好的年轻人,无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轻中度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通过绝大多数抗阻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
运动时长: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或以上。
生活习惯方面:
睡眠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减少久坐: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要控制在2到4个小时以内,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到5分钟。
减重目标方面:
循序渐进,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最后祝大家都有一个好身体。
中西医专家谈肥胖的三把标尺和三道防线
如今,肥胖问题愈发普遍,它不仅影响外观,更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肥胖对健康的多方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医学视角下的肥胖:远不止“体重超标”
“许多人将肥胖等同于体重秤上的数字增加,这是极大的认知误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强调,“医学定义的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在于脂肪组织的异常堆积和分布紊乱,直接导致多系统功能损伤。”
科学判断肥胖的三把“标尺”:
BMI(体质指数):
成人BMI≥25为超重,≥30为肥胖;儿童需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别BMI曲线,例如10岁男孩BMI超过18.5即提示肥胖风险。
体脂分布: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表明内脏脂肪超标,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器官功能评估:
结合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可精准识别“隐性肥胖”(BMI正常但代谢异常)。
“《柳叶刀》最新研究指出,BMI≥40kg/m²者几乎必然伴随严重脂肪堆积,但部分BMI正常人群也可能因体脂率超标(女性>32%、男性>25%)面临健康风险。”周俊芳补充道。
全身警报:肥胖引发的健康“多米诺效应”
周俊芳用“系统性危机”形容肥胖的危害:“脂肪细胞不仅是能量储存库,更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释放炎性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引发连锁反应。”
1. 代谢系统:失控的“糖脂战场”
2型糖尿病:肥胖人群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10倍,核心机制是脂肪堆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脂肪肝:30%肥胖患者存在肝脏脂肪浸润,若不干预,15%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2. 心血管系统:超负荷的“生命引擎”
每增加5kg/m² BMI,冠心病风险升高30%,高血压患病率翻倍。
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加速动脉硬化,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
3. 骨骼肌肉系统:坍塌的“承重结构”
膝关节承受体重3倍压力,肥胖者骨关节炎发病率提升4倍。
儿童骨骺线可能因肥胖提前闭合,导致成年身高低于遗传潜力5-10cm。
4. 呼吸与生殖系统: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增加12倍。
女性肥胖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病率高达34%,男性精子质量下降40%。
特殊人群:儿童肥胖的“双重打击”
“儿童肥胖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周俊芳指出三大特征:
生理损伤:
性早熟发生率提升3倍,脂肪肝检出率超50%。
骨骼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永久性体态问题。
心理创伤:
校园欺凌遭遇率增加60%,抑郁风险升高3倍。
远期威胁:
80%肥胖儿童成年后持续肥胖,慢性病发病年龄提前20年。
性别差异:肥胖攻击的“靶向性”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周俊芳对比分析:
男性:
腹部脂肪堆积更显著,代谢综合征风险较女性高1.5倍。
每增加10cm腰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6%。
女性:
肥胖导致雌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50%。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超重者占比达70%。
心理危机:肥胖的“精神枷锁”
“临床约45%的肥胖患者伴随焦虑或抑郁。”周俊芳揭示恶性循环:
心理→生理:压力激素皮质醇刺激食欲,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生理→心理:运动能力下降加剧自卑,社交回避行为增加70%。
“一位患者曾因肥胖恐惧乘坐公交,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比生理疾病更难治愈。”周俊芳举例说。
早防早治:破解肥胖困局的“三重防线”
第一道防线:自查预警信号
体脂信号:腰带长度每年增加2个孔洞,颈部出现黑棘皮症。
机能衰退:爬3层楼气喘明显,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体检指标:空腹血糖>6.1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第二道防线: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建议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增加日常活动量,如步行、爬楼梯等。
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保证起身活动
第三道防线:医疗介入时机
药物治疗:BMI≥27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BMI≥30者可考虑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
代谢手术:BMI≥35且保守治疗无效者,胃转流术后2型糖尿病缓解率超80%。
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科学路径
“肥胖治疗需兼顾‘减脂’与‘调代谢’。”周俊芳解析中西医协同策略:
西医:通过药物精准调节血糖、血脂,必要时采用微创减重手术。
中医:痰湿体质者用荷叶、山楂代茶饮,配合艾灸足三里健脾化湿。针灸刺激天枢、丰隆等穴位,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肥胖防治是一场需要医学支持、家庭配合和社会理解的持久战。正如周俊芳所言:“与其焦虑体重数字,不如建立与身体的良性对话。从今天开始关注腰围、定期体检、保持适度运动,就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见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