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指数47.1(肥胖指数bmi公式)

文章目录:

《自然·衰老》:千金难买老来瘦?No!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发现,8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全因死亡和非CVD死亡的风险更低

减肥,是奇点糕、糕妈和糕外婆奋斗终生的使命。

可是!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发表于《自然·衰老》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成果[1],让我外婆有点儿不知所措。

这项随访时间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对于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死亡风险呈现反J型趋势。即和标准体重相比,超重或者肥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更低

简单地说,对于高龄老人,最优的BMI可能是超重或者轻度肥胖

如果进一步被证实,这一发现或将刷新各指南对高龄老年人最佳BMI的推荐。

论文首页截图

众所周知,在中青年人群中,BMI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往往是U型或者J型的[2]。超过最佳BMI之后,BMI越大,死亡风险就越高。因此肥胖往往会作为多种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然而,科学家们近来发现,对老年人群,肥胖可能有保护作用,也就是传说中的“肥胖悖论”[3]。在普通老年人群中(65-79岁),BMI与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年龄依赖关系,并且死亡风险在高BMI人群中往往是最小的[4]。在高龄老年人群(80岁及以上)中,似乎也存在这一现象[5]。

考虑到中国及国际推荐的BMI标准主要是基于中青年人群的研究证据[6-9]。因此,目前的BMI标准对高龄老年人群是否合适,就需要慎重考虑了。

为进一步探究高龄老年人BMI与死亡风险的关系,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开展了这项基于社区居住者的纵向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设计

该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分别在1998,2000,2002,2005,2008,2011和2014年收集基线数据,并随访至2018年。旨在探索高龄老年人BMI、腰围以及体重变化与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CVD死亡)风险,以及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非CVD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这个研究共纳入27026名80岁以上的中国高龄老年人,按照现行的标准,其中47.1%基线时体重过轻,42.1%正常体重,8.1%超重,2.7%肥胖

在98487人年的随访期间(随访时间范围:0.08-20.3年),共发生了22165例死亡事件,其中2389例因CVD死亡,14681例因CVD之外的原因死亡。

总的来看,BMI与全因死亡风险、CVD死亡风险、非CVD死亡风险呈反J型趋势。即:随着BMI的增加,死亡风险单调递减,直到BMI分别达到29.3 kg/㎡,26.5 kg/㎡和30.6 kg/㎡时全因死亡风险、CVD死亡风险、非CVD死亡风险最低超过这些临界点后,随BMI增加,各种原因的死亡风险保持平稳

高龄老人BMI与全因死亡、CVD死亡、非CVD死亡的关系-惩罚样条Cox模型

实线:各BMI对应调整后的风险比的点估计,虚线:95%置信区间

指南对中国人群BMI分类-低体重:<18.5 kg/㎡;正常:18.5-23.9 kg/㎡;超重 24.0-27.9 kg/㎡;肥胖 >28.0 kg/㎡

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的高龄老人的全因死亡风险和非CVD死亡风险显著降低;而体重不足则与较高的CVD死亡、非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相关

高龄老人BMI与全因死亡、CVD死亡、非CVD死亡关系-森林图

与BMI的结果类似,对高龄老人,腰围越大全因死亡、非CVD死亡的风险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腰围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因CVD死亡的风险,尽管这一趋势只限于男性。这与BMI的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腰围比BMI能更灵敏地反映腹部肥胖的情况。

最后,研究人员还进一步探究了体重变化与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表明:不论初始BMI水平处于哪个分类,体重降低都与额外的死亡风险相关。对于初始为体重不足和正常体重的高龄老人,体重增加并不会造成全因死亡风险的显著增加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对初始就是超重和肥胖的高龄老人,体重增加还是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有关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打电话给外婆……向她传达超重肥胖长命百岁,顺便晚饭可以加个酱猪肘子的喜讯?

慢着啊朋友们,咱们先看看为啥“胖”还好了……

作者团队认为:高龄老年人中的确存在“肥胖悖论”现象,该现象主要是由于随着BMI的增加非CVD死亡率显著下降,而这可能是因为超重或者肥胖往往代表着更好的营养状态[10]。对高龄老年人,更好的营养状态的好处可能是远胜过高BMI的潜在风险。

所以说,关键可能还是营养要跟上啊外婆们!

对于这样的结果,有同学不李姐:就是体弱多病才瘦的呀,瘦子比胖子死亡风险更高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研究有偏倚!

本糕拿出八倍镜再次通读全文,发现科研团队同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使用了倾向性评分的方法来校正混杂因素。

结果发现,当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几乎所有的混杂因素在各BMI组间都得到了平衡,包括不同BMI组的年龄、虚弱指数、合并疾病等。而此时,结论并没有发生变化:高BMI低死亡风险的反向关联仍然存在

当然了,也不是说就没有缺陷了。这个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

例如,有23%的死亡病例没有收集到具体的死因,而这可能会低估CVD死亡率和非CVD死亡率;此外,研究纳入的人群总体BMI偏低,虽然这与亚洲人群相同年龄段的总体水平相似,但是考虑到纳入的肥胖、超重患者还是相对较少,因此对于肥胖,尤其是中重度肥胖对不良结局的影响仍需谨慎解读。

总之,记笔记:对于中国的高龄老年人,“正常”BMI或不再是18.5-24.0 kg/㎡;我们需要对这一人群常见的因为营养供给不足导致的低体重或体重降低给予足够的重视;考虑到这个研究发现的BMI与体重变化与死亡风险的关系,体重管理应更个体化。

参考文献

[1] Lv Y, Mao C, Gao X, et al. The obesity paradox is mostly driven by decreased n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the oldest old in China: a 2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Nat Aging, 2022: 1-8. doi: 10.1038/s43587-022-00201-3.

[2] Berrington de Gonzalez A, Hartge P, Cerhan JR,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mortality among 1.46 million white adult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 2011 Sep 1;365(9):869]. N Engl J Med. 2010;363(23):2211-2219. doi:10.1056/NEJMoa1000367.

[3] Banack HR, Kaufman JS. The obesity paradox: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obesity on morta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 Med. 2014;62:96-102. doi:10.1016/j.ypmed.2014.02.003.

[4] Javed AA, Ma J, Anderson LN, et al. Age-appropriate BMI cut-points for cardiometabolic health risk: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the Canad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 Int J Obes (Lond). 2022;46(5):1027-1035. doi:10.1038/s41366-022-01069-4.

[5] Lisko I, Tiainen K, Stenholm S, Luukkaala T, Hervonen A, Jylhä M. Body mass index,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waist-to-hip ratio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nonagenarians: the Vitality 90 Study.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1;66(11):1244-1250. doi:10.1093/gerona/glr147.

[6] WHO Expert Consultation. Appropriate body-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04 Mar 13;363(9412):902]. Lancet. 2004;363(9403):157-163. doi:10.1016/S0140-6736(03)15268-3.

[7] Chen C, Lu FC;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Ministry of Health, PR China. The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Biomed Environ Sci. 2004;17 Suppl:1-36.

[8]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World Health Organ Tech Rep Ser. 2000;894:i-253.

[9] Woo J, Ho SC, Yu AL, Sham A. Is waist circumference a useful measure in predicting health outcomes in the elderly?.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2;26(10):1349-1355. doi:10.1038/sj.ijo.0802080.

[10] Oreopoulos A, Kalantar-Zadeh K, Sharma AM, Fonarow GC. The obesity paradox in the elderly: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lin Geriatr Med. 2009;25(4):643-viii. doi:10.1016/j.cger.2009.07.005.

责任编辑丨BioTalker

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举办世界防治肥胖日系列义诊咨询活动

5月11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因超重和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逐年增加。关注肥胖,控制肥胖,应引起我们每个人的关注。

在2016年世界肥胖日来临之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举办为期三天的义诊咨询活动,为您解答关于肥胖的那些事儿。

活动地点:广安门医院门诊楼一层四季厅内

活动时间:5月9日至11日上午10点至11点半

咨询医生:9日为董柳、邓岚;10日为肖月星、闫秀峰;11日为胡东鹏、修丽梅

1.肥胖的发病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疾病负担(GDB)研究最新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系统分析显示,从1980年到2013年,全球超重和肥胖成年人了27.5%,超重和肥胖儿童则增长了47.1%。在全球超重成年人中,男性从28.8%增长到36.9%,女性则从29.8%增长到38.0%。目前,全球超重及肥胖总人口已从1980年的9.21亿达到2013年的21亿。其中美国以占13%全球肥胖人群位列全球肥胖发病率最高的国家,第二位和第三位则是中国和印度,共占全球肥胖人群的15%。

在中国,目前约有43.6%,即6亿的中国人超重或者肥胖。

2.什么是肥胖

在临床上,诊断肥胖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BMI定义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针对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以下为BMI的分类标准:

临床上,BMI>25即可认为是超重,BMI>27.5则诊断为肥胖。

3.肥胖的危害

美国每年因肥胖症而增加的死亡人数在111,999到365,000之间。肥胖症使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其中严重肥胖症(BMI>40kg/m2)使男性预期寿命减少20年,女性减少5年。

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我们的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

代谢并发症: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痛风等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形成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

肿瘤:食管癌、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肾癌、白血病、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绝经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骨关节炎

消化系统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胃食管反流病等

尿失禁

生殖系统疾病:月经失调、不育、多囊卵巢综合症、妊娠糖尿病、流产等

焦虑和抑郁

4.糖尿病往往与肥胖并存

糖尿病通常与肥胖并存。中国成人中患糖尿病的人群比例为11.6%,约为1.139亿人;而胖子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占41.5%。

在糖尿病患者中,调查显示65%的人超重或者肥胖,在中国约合7440万人。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所有类型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病人约占90%。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会引起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造成患者致死、致残。

5. 肥胖的治疗(具体治疗情况请到内分泌科 肥胖专题门诊就诊咨询)

① 中医治疗

治则:补虚泻实。

补虚:健脾益气;脾病及肾则结合益气补肾。

泻实: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

分证论治:

胃热滞脾证清胃泻火,佐以消导: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

痰湿内盛证燥湿化痰,理气消痞:导痰汤加减

脾虚不运证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利水化饮: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②西医药物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减重药物:奥利司他,利拉鲁肽

这些药物虽被批准,仍未被大范围使用,且由于其作用机制的特性不免会发生胃肠、心血管和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指南推荐服药期间前3个月至少每月评估药效及安全性,以后每3个月评估一次,如果服药3个月体重减少大于5%,则继续使用,否则,应停药换药或者采取其他治疗方式。

③手术治疗

代谢手术一般适用于BMI≥40kg/m2或者≥35kg/m2并有肥胖并发症、行为治疗无效的患者。

6. 肥胖的预后

单纯性肥胖如能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加活动量、使体重下降、早期的并发症得到及时控制,预后良好。反之,并发症逐渐形成,随年龄增长而并发症增多,症状出现并加重,则预后严重。

7. 肥胖的饮食运动管理

饮食:

①限制脂肪摄入量:脂肪产热能最多,是碳水化合物的2倍之多,应限制过多的脂肪摄入,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25%,要控制烹调油的用量,每日用烹调油10~20g左右。脂肪要以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脂肪,因为植物油中含有的人体必需脂肪酸多。

②控制主食和限制甜食:如原来食量较大,主食可采用递减法,一日三餐减去50g,逐步将主食控制在150~250g。主食应以谷类食物为主,谷类食物应以杂粮为主,杂粮含膳食纤维多,如燕麦片,能使人有饱腹感。应限制甜食如蔗糖、麦芽糖、果糖、蜜饯及甜点心等的食用,尽量少吃或不吃。碳水化合物应限制在占总热能的40%~55%。

③合理摄入蛋白质: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5%~20%,它主要来自于肉、蛋、乳及豆制品,应多食乳及豆制品和含蛋白质高脂肪少的肉类食品,如鱼、虾等。若完全采用素食,不利于健康,因为动物性食品中含有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D、B等。过多的摄入蛋白质也会引起热能的增加。

④调整饮食习惯: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和水果:蔬菜含膳食纤维多,水分充足,属低热能食物,有充饥作用,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满足人体的需要。

⑤吃饭放慢节奏:当人吃进一定量的食物,胃肠道感觉膨胀后,胃肠道的内脏感受器会产生饱腹信号并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人就会产生饱的感觉,大脑皮质就会向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分别发出饱腹的指令,停止进食。因为饱食信号传导的速度慢,如果吃饭速度快,等人产生饱的感觉时已吃入过多的食物,所以吃饭要细嚼慢咽。

⑥每日应三餐:不要加餐和吃零食,如果饥饿可以食用水果和蔬菜来充饥;也不要减餐,因为少吃一餐后会因为饥饿导致下次餐暴食。各餐的饮食量要合理安排,其热量摄入大约比例为:早餐35%、午餐40%、晚餐25%。现在也提倡少量多餐的饮食方法,可以减少饥饿感,但进食总量不能超过三餐的总量。

⑦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熬、拌等少油的制备方法,远离油炸食物,因为含脂肪较多,尽量吃蒸或是水煮的食品。最好多吃流食如粥等,能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同时也要少放盐,以清淡为好,一般每日5g为宜,防止太咸饮水过多。当饮水过多,脾胃功能减弱,引起浮肿性肥胖。

⑧戒酒或少饮酒:酒精热量高(29.26kJ/g),一般一瓶啤酒的热量在627kJ左右,一杯葡萄酒的热量在334.4kJ。酒精还促进脂肪在体内沉积。

运动:

①运动强度:有些人认为运动的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好,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剧烈运动消耗的能源物质是糖而不是脂肪。持续时间长的中等强度的有氧练习减肥效果最好,因为该强度的运动消耗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肌肉和血液中的脂肪。该运动的强度是50%~70% VO2max、60%~8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

②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每次运动时间30~60min,至少应在20min以上,因为运动刚开始时工作肌消耗的能源物质是肌糖原,随着肌糖原下降肌肉从血液摄取葡萄糖,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后肌肉消耗脂肪增加、脂肪逐渐成为主要能源。一般人每周至少应锻炼3次以上,每次间隔不应超过3天,最好能天天锻炼。

③运动项目:运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以中、低等强度,运动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距离步行、慢跑、自行车、跳绳、跳舞、爬山、有氧健身操、游泳、水中运动(头出水面,身体在水中行走、慢跑等)和羽毛球、网球等。现在有人提倡交叉运动,即利用两种或三种有氧活动来减肥和健身,这种运动方式既能提高运动兴趣,又能使全身得到锻炼。每个人在选择具体运动项目时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身体状况,并应长期坚持下去。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肥胖专题门诊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全天

肥胖危害有多大?河北省成年人近四成超重超两成肥胖

河北省疾控中心(资料片)

河北新闻网5月9日讯(记者张淑会)今天,记者从河北省疾控中心获悉,河北省成人超重人群占39.5%、肥胖者达21.1%。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据介绍,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如营养代谢失调,活动和运动不足,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与代谢,精神因素与饮食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30年来,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日益突出。我国城市居民粮食谷类食物供能比由1982年的70%下降为47.1%,农村居民的则由1982年的80%下降为58.8%;城市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由1982年的25%增长到36.1%,农村居民的则由1982年的14.3%增长为29.7%。与此同时,人们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行动并未随之增加。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至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8.7%。”河北省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张新亮说,好日子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水桶腰”“将军肚”,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在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体重过低或高都会影响人体健康。”张新亮介绍,过于消瘦反映营养不良,对疾病抵抗力低下。体重超重或肥胖又容易诱发多种慢性病,超重和肥胖者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至3倍,肥胖者老年发生痴呆率比正常体重者高出十几倍。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仅次于吸烟的致死原因。

“肥胖症重在预防。”张新亮提醒,一定要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要采取合理的饮食营养方法,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甜食厚味、少零食、多素食和蔬菜水果。要改变饮食习惯,做到少食多餐,晚餐不宜多食,睡前不宜多吃,饭后不宜立即入睡,每日应多喝水等。平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餐不要太饱,并合理安排和调整好睡眠时间。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的情绪能使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运行,对预防肥胖能起到一定作用。

健康小贴士:

什么是健康体重?

为了消除身高对体重的影响,健康体重用国际通用的指数(BMI)来衡量,由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来,体重=(公斤/㎡)。国人健康体重指数范围为18.5—23.9公斤/㎡,体重指数在24-27.9公斤/㎡者为超重,大于等于28公斤/㎡者为肥胖。

什么是正常腰围?

正常段男性小于85厘米(相当于2尺6寸),女性小于80厘米(相当于2尺4寸)、预警段(男性:85-95厘米;女性:80-90厘米)和超标段(男性:大于95厘米;女性:大于90厘米)。

即使是体重正常的人群,如果腰围过大,其患相关慢性病的风险增加,随着体重的增大而风险更加突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