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肥胖趋势加剧:一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肥胖率正在快速上升,到2050年全球近六成成年人或将面临肥胖问题——
全球肥胖趋势加剧:一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旨在引起全社会对肥胖问题的关注。近期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在最近数十年里快速增加,如果不加以有效干预,人类或将迎来一个“不堪重负”的未来。
一
医学杂志《柳叶刀》近日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已从1990年的9.29亿增至2021年的26亿,成年男性的肥胖率从5.8%增加到14.8%,成年女性则从10.2%增加到20.8%。
报告指出,大洋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肥胖率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而在高收入国家中,美国的肥胖率最高,2021年该国约有42%的男性和46%的女性受到肥胖的影响。
报告认为,这意味着过去30年来,全球在应对日益严重的肥胖危机方面严重失败。
报告预测,若不采取紧急政策改革和行动,照此趋势发展,到2050年,全球近六成成年人将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全球成年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将从2021年的43.4%上升至约57.4%,成年女性则将从46.7%上升至约60.3%。
一项由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牵头的研究发现,1990年至2021年,全球5岁至24岁人群的肥胖率增幅为244%,达到1.74亿人。截至2021年,全球4.93亿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在未来25年内,全球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将超重和肥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超重和肥胖是指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超重和肥胖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对成年人来说,BMI超过25被视为超重,超过30被视为肥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19岁及以下人群)来说,在定义超重和肥胖时需考虑年龄因素。
二
世界肥胖联盟日前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指出,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的直接诱因,还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每年因肥胖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约为160万,其中55%的2型糖尿病过早死亡与肥胖相关。
该联盟主席西蒙·巴尔克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也是糖尿病、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驱动因素”。
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与BMI过高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超重和肥胖在全球产生的经济成本预计将达到每年3万亿美元,到2060年将超过每年18万亿美元。
从社会层面来看,肥胖造成的公共卫生负担正在加重。《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称,到2050年,近1/4的肥胖者年龄将在65岁或以上,这将“加剧已经超负荷的医疗系统的压力,并对资源匮乏国家的医疗服务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表示,从历史上看,许多地区此前一直专注于预防儿童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问题。如今,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已成为新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研究显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超重和肥胖会直接影响健康,并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更高风险和更早发病相关。
三
世卫组织指出,从成因来看,超重和肥胖是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不平衡的结果。多数情况下,肥胖是一种由易导致肥胖的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变异等引起的多因素疾病。研究人员认为,近几十年来,高热量和高糖的加工食品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这是肥胖率飙升的部分原因。
世卫组织在此前发布的一份欧洲肥胖问题报告中认为,欧洲高度数字化的社会环境是促使肥胖率上升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例如,不健康食品在互联网上针对儿童的营销,以及越发普及的网络游戏,都与欧洲超重和肥胖的问题有联系。
《柳叶刀》近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呼吁,改善营养、提升身体活动水平和优化生活环境等策略离不开政策支持,无论是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还是增加公共绿地,都需要长期且持续的政策推动。报告建议制定五年行动计划(2025年至2030年)以遏制肥胖率的上升。
在个人层面,预防肥胖的关键在于实现消耗能量与摄入能量的平衡。世卫组织建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限制脂肪总量摄入,并将脂肪摄入从饱和脂肪转向不饱和脂肪;增加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和坚果的摄入并限制糖的摄入。为了增加能量消耗,可以提高体育活动水平,例如日常进行至少30分钟的定期、中等强度的活动。
根据世卫组织建议,遏制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核心干预措施包括支持和促进母乳喂养,监管向儿童不当营销食品和饮料,监管学校附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产品的销售等。(梁凡)
来源: 工人日报
6个你想不到的发胖原因
一般人都会认为,肥胖是因为饮食不注重、或者是运动量太少所致。但最新研究指出,肥胖不光由“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等因素引发,同时也受情绪和状态影响。《生命时报》综合美国“雅虎健康网”的报道,总结出几种你绝对想不到的发胖原因。对照自查吧↓
孤独
很多人心情不好时,往往会用大吃大喝来麻醉自己,而孤独感被证明与体重增加之间联系更紧密。 发表于《激素与行为》杂志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感觉孤独者在进食后,体内会分泌更多的俗称“饥饿激素”的脑肠肽,从而会饿得更快,吃得更多,最终更易发胖。
已婚
一项涉及600多个研究的总结发现,婚后夫妻双方共享饮食、外出聚餐、双人分量都会导致吃得更多,而且双方也不再像婚前那样,为了追求取悦对方努力运动保持身材。
限食
《饮食失调》杂志一项研究指出,如果被强行限制不许做某事,会激发人的逆反心理,引起反弹。
以饮食为例,不许多吃,反而会让人渴望吃得更多,从而获得心理安慰,这是大脑的奖赏机制所决定的。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节食失败的原因所在。如果你在节食或被限食,一周内至少可以大吃一顿,以释放对饮食的渴望。
焦虑
当人焦虑时,身体如有重压,会逼人多吃来放松。研究显示,焦虑状态是与体重增加显著相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有2/3饮食失调的人同时也有轻重不等的焦虑问题。
压力
人体一旦感觉有压力,就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这种激素会把脂肪细胞里的脂肪酸“挤压”进血液供能以应对压力,同时另一种激素皮质醇会把血液里未用完的脂肪酸存储在腹部。
无聊
一个人无所事事时,会丧失理智选择食物的能力,《健康心理学》杂志一项新研究显示,无聊会让人的进食变得情绪化,在选择食物上做出错误决策,比正常状态下吃进更多诱发肥胖的“垃圾食品”。很多人被问及为什么要吃零食,答案就是“因为无聊”。
《前沿心理学》杂志上一项研究显示,当人感觉不满、不安和没有目标时,就会觉得无聊,也会因此做更多不利健康的事。
暨南大学王存川:肥胖成因复杂需科学应对:世界肥胖日
【3 月 4 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成因复杂,治疗挑战严峻】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主导公众认知,但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 1%的肥胖者能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称,对于饮食运动难控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重要。今年“世界肥胖日”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涉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北方居民饮食、南方人群习惯等有差异。东亚人种基因特点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高,腹型肥胖推高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率。针对“肥胖源于懒惰”偏见,王存川称这是误解与歧视。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有效率不足 1%且易反弹。医学界提出“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双靶点新药带来希望,但提升全民科学减重观念是挑战。面对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包括加强公众教育、完善政策支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要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有次生健康风险,症状严重患者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