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快走一小时,坚持半年,为什么最高心率越来越慢了?
这是运动效果的体现,表明你的心肺耐受性得到了提高,再从事相同强度的运动,所需要达到的心率自然就降低了。
打个比方说,你开了一家餐馆,你自己兼任老板和大厨。
开始的头一年,由于厨艺不精,动作笨拙,经验不足,尽管忙个手忙脚乱,你最多也只能做出同时开5桌的菜肴。
经过一年的练手,厨艺精进,操作娴熟,经验积累,你现在最多可以同时满足10桌客人的需求。
这样,当只开5桌时,你自然会觉得应付自如,不会手忙脚乱。
什么是心肺耐受性?心肺耐受性(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中文有几种不同的翻译,字眼的差别),医学上的定义是,从事持续体力活动期间,循环系统(心)、呼吸系统(肺)和肌肉系统的供氧能力,是反应心肺和肌肉功能的生理指标,也是一个人健康状况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被有的人称为“第五生命体征”。
我们知道,体力活动主要是有骨骼肌的收缩舒张拉动骨关节进行的,肌肉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是通过氧化糖或脂肪这些能量物质释放的。
相对而来,在一定范围内,能量物质的供应可以被视为不受限制,受限制的是氧的供应。
而氧气供应依赖呼吸运动将静脉血氧合,被氧合的动脉血通过心脏的收缩泵向全身,供给组织所需。其中,在运动状态下,很大部分氧供给骨骼肌。
就是说,心肺可以提供氧的能力,是限制运动能力的瓶颈。
当运动强度越大,需要的氧越多,身体就会通过发送各种信号增加心跳次数(心率),呼吸频率和深度,来增加氧供给。
心肺耐受性CRF就是用来衡量心脏和肺最多可以提供氧能力的。
医学上,通常是运动试验(比如,平板跑步机
或自行车测功计)
测量最大可耐受运动的代谢当量(MET)或最大摄氧量(VO2 max)来表示一个人的CRF。
简单来说,就是测定一个人最高可以受得了的运动强度。
其中,测量VO2 max可以获取最准确的CRF,但是方法和设备要求复杂。
因此,临床上通常通过运动试验来测定可以达到的最大(出现缺氧症状)或次最大心率来估计CRF。
如何才能提高CRF?这首先需要了解影响CRF的因素。
每个人的CRF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可以改变的,比如,体力活动、吸烟、肥胖和有没有心肺和肌肉系统疾病;以及不可改变的,比如,年龄、性别和基因型(遗传因素)等因素。
其中,在健康人,规律性的体力活动是CRF最大决定性因素。
研究已经确定,体力活动与CRF提高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活动强度越高、活动量越大,CRF提高越明显。
题主“每天快走一小时,已经走了半年了”,快走属于高强度运动中偏低的一类,每天快走60分钟,每周就是420分钟,远远超过目前推荐的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基本标准,可以达到很好的健身、预防某些疾病的风险。
半年下来,题主的CRF自然有了很大提高,成了熟手老厨子,仍然只开5周,自然会闲适得很——可以达到的最大心率较前显著减慢。
如果再能结合一定量的力量训练,比如撸铁,哪怕是以自身体重为抗力的俯卧撑等,心肺耐受性会提高更快。
#清风计划#
心跳越慢的人,寿命越长?心跳多少比较好?2招帮你的心跳减减速
之前接诊过一位患者,78岁,曾在家里多次晕倒,他自己和家人都觉得是脑血管问题引起的,但是最后经过检查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原因,而是跟心跳有关,他的心跳太慢了。他和家人都很不解,因为他们听说心跳越慢越长寿,想了一下觉得确实是这样,人活一辈子它要跳几十亿次,跳得越快寿命就容易缩短,乍一想,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的是心跳越慢,寿命越长吗?长寿的人的心跳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就和大家讲一讲。
心跳与寿命之间的确有关联,我们来看看研究得出的结果:
我国台湾和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于200万份的样本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心跳快确实容易缩短寿命。而且频率不同,对于寿命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 超过70次就算偏快了,每多跳一次,平均寿命就可能减少4个月。
- 每分钟超过100次,寿命可能会缩短13年。
可能有的人会说了,寿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确是这样,不过这项研究结果是在排除了抽烟、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后得出的。
(图片来源生命时报)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一生中心跳的总数是差不多的,跳得越快,寿命越容易缩短,个头大的动物,比如海豚、狮子等,它们的寿命就比仓鼠、土拨鼠等要长得多。
那么,跳得过快,对健康有什么不利影响?
要看是哪里跳得太快,因为心室和心房不是同时跳的,若是前者跳太快,容易引起心悸等不适,严重时会增加猝死风险,若是后者跳太快,可能会引起胸闷心慌,增加脑梗风险。
由此可见,心跳慢有利于长寿,是可信的,但是越慢越好吗,没有限度?
并不是,开头这位患者的经历其实就是一个例子,并不是越慢越好,如果慢到不正常了,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慢到每分钟60次以下,就需要注意了,若是低于45次,需警惕,很容易引起血液循环异常,让人出现头晕、气短等不适,甚至晕倒,若是本身就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没有重视心跳异常,没及时发现,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心跳每分钟在60-100之间都是正常的情况,如果非要说保持在多少更好,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在这个范围内,低一点或许更有益健康,60多次可能要比90多次更好一点。
一般情况下,生理性、药物与疾病这几个因素对心跳频率的影响比较大,对于生理性因素,如年龄、饮食、职业等,比如专业运动员的心跳就比常人要慢一点,这种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是不用特殊治疗的。
除此之外,也有的人会出现心跳不规律的情况,一会慢一会快,这种也要注意。不管是太快太慢还是交替出现,经常发生的话,都建议大家及时检查一下,排除一些疾病。
以下2招,帮你的心跳减减速:
第1招:少吃让心跳提速的食物
①糖、盐等调味料
②含有咖啡因
③辛辣食物
这些食物容易引起神经兴奋,过量吃不利于心脏健康,对血管也不利。
第2招:合理减重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减肥的肥胖房颤、心跳过快的患者来说,减重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此可见,减重是有利于给心脏减减速的。当然了,也不是越轻越好,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BMI也不宜低于18.5。
综上所述,在正常范围内,心跳慢一点的人,寿命可能更容易延长,以上2招,有利于降低心率,不妨照着做。
心脏怦怦跳要及早就诊
陈秋雄
主讲嘉宾:
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陈秋雄教授
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提起中风(脑卒中),很多人会联想到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其实,还有一种心脏疾病引发的脑中风更让人猝不及防,危害也更大——那就是房颤。
与没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要增加5倍,房颤导致的中风也更凶险,许多患者落下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它也因此而被称为中风背后的“隐形杀手”。房颤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它跟中风到底是什么关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有什么变化……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微课特别推出房颤专题系列微课,请来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陈秋雄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房颤患者脑梗概率更大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乏力、眩晕、胸闷气短、心脏跳动时快时慢等。我国30~85岁的居民中有800万房颤患者,随着老龄化加剧,房颤患者正不断增多。
目前的研究分析表明,房颤的发生来源于心脏静脉所发出的异常信号,而这些信号通过心脏结构的播散传遍心脏,就犹如错综复杂的电路输出,其中与心脏有关的中风,很大一部分与房颤相关。
“目前,大家对‘三高’等引起的中风有了较多认识,但是房颤引起的脑卒中隐匿性更大,很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危害更大。”陈秋雄教授介绍,长期、持续的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导致猝死。房颤容易导致血栓淤积,一旦血栓脱落,90%会造成脑梗死。
我国每年有50万~60万人因房颤而中风,由房颤引起的脑梗死因为梗塞面积更大,致死致残率更高。数据显示,30天内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
心脏怦怦跳要引起警惕
临床统计发现,“三高”、心衰、高龄、肥胖、瓣膜病、饮酒抽烟、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熬夜等都是房颤的高危因素。陈秋雄教授介绍,具体来说,导致房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患有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2.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等会造成房颤;
3.酸中毒、酸碱平衡失调、低钠低钾、电解质失调,或者喝酒导致的酒精性心肌病等也会导致房颤;
4.精神神经因素,这是导致房颤的重要因素,也是非常容易忽视的因素。
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张曈医师提醒,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中老年人要特别重视。“患者的感觉各不相同,有的患者没有症状,有的患者会感觉心脏怦怦跳,有的人出现气短、活动后呼吸困难……不管病人年纪多大,一旦出现心脏怦怦跳,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最好做个24小时心电图,明确原因。”
房颤引起的脑中风可防可治
陈秋雄表示,房颤病人的心脏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一般只能达到正常人的70%。房颤引起的中风虽然危害大,但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的,关键是要趁早。
首先是要搞清楚自己是哪种类型的房颤,如果一年只是发作2次则不用太担心。对于一年发作3次以上的就要引起重视,如果持续房颤超过7天的,则要很积极去干预,以免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
陈秋雄表示,如果是瓣膜性心脏病造成的房颤先要纠正瓣膜的问题,再来处理房颤,除此之外,其他原因造成的房颤,不管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这类病人治疗上主要有三个方向:
1. 尽量用药控制,目前治疗房颤主要是靠抗凝药物,80%的患者都要使用抗凝药。
2.射频消融,帮助心脏恢复窦性心律。目前,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可最大限度地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而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它能有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致残率。
3.如果不能消融特别是持续性房颤,心房大、结构复杂的要控制心室率,让它不要心跳那么快。
另外,日常生活也要注意,包括健康饮食,规律生活,适当运动,调节心情,释放压力,戒烟戒酒。
“患有心脏疾病的病人也要运动,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运动完自己感觉舒适为主,要量力而行,不能太剧烈。”
提醒:千万不要擅自停药
临床上,由房颤引发的急症虽然不是很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危害很大,陈秋雄介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血栓脱落导致脑中风,此时一定要立即拨打120,尽快把病人送到医院。
二是病人自觉气喘、呼吸困难、躺不平等类似于心衰发作的症状,此时要按照心衰来处理,及时拨打120。
三是有一部分病人在快速性房颤突然转为窦性心律的时候,会出现长间歇,就是短暂性的停跳,病人会晕厥,如果家人或同事知道患者是房颤病人,可以帮助按压心脏,或者抬高患者的脚,减少患者脑死亡的概率,同时要及时拨打120。
“不建议患者吃安宫牛黄丸、速效救心丸等,这些都没有明确的作用,还是应该赶紧拨打120。”
“我最担心的还是患者擅自停药,往往导致不可想象的恶果。”陈秋雄介绍,他曾接诊过一个70多岁的病人,患有持续性房颤多年,一直按医生指示服用抗凝药物,上月底因为出现牙龈出血,自行停止服用药物,但仅仅过了4天,就出现严重的大面积脑梗,到医院进行抢救时已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