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合并肥胖(房颤能引起心脏肥大吗)

文章目录:

肥胖更易患房颤

德国一项研究显示,肥胖会显著提高房颤的发生率,且对男性的影响比女性更严重。

研究评估了近8万名欧洲居民,其年龄在24岁-97岁。研究提示,肥胖是房颤发作的一大危险因素。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肥胖人群的房颤发生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提高了31%和18%。

病态肥胖与症状性房颤:是否需要减肥手术?

肥胖增加房颤(AF)发生危险50%。而且,AF合并高BMI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更低。导管消融术为药物无效、症状性AF的I类指征。但是,多项队列研究表明,与正常体重者比较,病态肥胖的症状AF患者(特别是BMI ≥40 kg/m2)导管消融术获益较小,复发率更高。幸运地是,积极地控制体重,可有助于改善AF临床预后。

两项大型前瞻队列研究,ARREST-AF (Aggressive Risk factor Reduction Study: Implications for the Substrate for Atrial Fibrillation)和LEGACY (Long-Term Effect of Goal Directed Weight Management in an Atrial Fibrillation Cohort)研究表明,房颤合并肥胖患者,消融术前减重至少10%,可明显改善AF消融术预后。但是ARREST和LEGACY研究入选患者平均BMI <35 kg/m2,对于BMI>35kg/m2,特别是>40kg/m2患者,减重益处尚不清楚。对于另外一项病态肥胖、长程持续AF患者(平均BMI, 38±4 kg/m2)地研究,并未得出上述结论。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39例病态肥胖(BMI ≥40或≥35 kg/m2合并肥胖相关并发症)AF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术,其中51例消融术前进行减肥手术,经过36个月随访,20%减肥手术组vs 61%未减肥手术组AF复发(P<0.0001);减肥组患者在消融术前BMI 从47.6±9.3 kg/m2降至36.7±7 kg/m2。SOS (Swedish Obese Subjects)注册研究数据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减肥手术降低AF发生风险29%(HR 0.71,95% CI, 0.60–0.83; P<0.001)。

推荐的处理流程如下,

Circulation. 2021;143:1838–1840.

腹型肥胖,更易引起房颤!JACC亚洲子刊研究

研究表明,肥胖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证据主要基于单次体重指数(BMI)评估结果。

近日,JACC亚洲子刊发表的一项韩国研究提示,与根据BMI评估的全身性肥胖相比,根据腰围评估的腹型肥胖与房颤的关联更紧密。

该研究一共纳入近373万名连续4年参加体检、既往无房颤的≥20岁成年人,其平均年龄为44.5岁,69.5%为男性,中位随访5.2年。

研究者根据连续4次年度体检的数据计算BMI和腰围的累积负担。BMI<23、 23~25、≥25 kg/m分别得0分、1分和2分,综合4年的BMI评分,BMI累积负担评分范围为0~8分。腰围男性≥90 cm或女性≥85 cm为1分,综合4年的腰围评分,腰围累积负担评分范围为0~4分。

结果显示,与4年BMI累积负担评分为0分的人相比,4年BMI累积负担评分最高的人房颤风险增加了32%。同样地,4年腰围累积负担评分最高的人房颤风险也显著增加(HR=1.52)。

在同一腰围累积负担组,不同BMI累积负担对房颤风险无明显影响。而在各BMI累积负担组中,随着腰围累积负担增加,房颤风险显著增加。

在BMI累积负担中等(4分)、腰围累积负担高(4分)的个体中,房颤风险尤其高(HR=1.97),见图1。

作者认为,腰围的变化轨迹评估可纳入房颤预防策略中,包括积极主动的房颤监测以及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1 体重指数与腰围累积负担对房颤风险的影响

在该研究中,BMI累积负担评分0分和8分的人分别占27.4%和23.1%,1~7分的人几乎平分剩余的50%左右。腰围累积负担评分0分的人占65.4%,1~4分的人 占5.4%~8.1%。

4年期间BMI平均水平低于25 kg/m的人即便根据最后一次体检BMI被归类为肥胖,房颤发生率(0.54%)也与持续非肥胖者(0.51%)相似。相反,最后一次体检中BMI低于25 kg/m、但4年BMI累积负担属于肥胖的人,房颤发生率(0.84%)与持续肥胖者(0.76%)一样高。

当根据腰围评估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

无论BMI水平如何,根据单项测量结果或累积负担进行评估时,腰围的增加都与房颤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来源:Combin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Burden Determines th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JACC Asia, 12 November 2024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 ),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