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肚子偏右(比较胖肚子右手边是什么器官)

文章目录:

揭秘脂肪肝:小心,肝儿!

小心肝,问几个问题,你了解过吗?

1.肝脏到底在哪里?

A.上腹部偏左 B.上腹部中间 C.上腹部偏右

2.什么人最容易得脂肪肝?

A.肥胖的人 B.爱喝酒的人 C.经常熬夜的人 D.上述所有

3.出现什么症状时,说明你可能患了脂肪肝?

A.消瘦、乏力 B.肝区疼痛 C.恶心、呕吐、腹泻

D.皮肤出现瘀斑 E.上述所有

4.肝炎只是肝脏的病变?

A.正确 B.错误 C.不一定

5.你的肝脏都爱吃什么?

A.绿色果蔬 B.牛奶 C.瘦肉 D.上述所有

6.什么样的食物组合会损害你的肝脏?

A.炸鸡配啤酒 B.火锅配王老吉 C.家常菜配碳酸饮料

答案解析

N0.1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后面,位于胆囊之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大部分肝被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正常的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

N0.2

众所周知,乙醇(酒精)对肝脏的伤害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长期饮酒很容易引发酒精性脂肪肝。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因素却比较复杂,如肥胖、糖尿病、遗传等,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其他疾病也会引发脂肪肝。很多人有在夜间工作或者娱乐的习惯,但是熬夜最容易熬出肝病。在睡眠过程中,人体会进入自我修复模式,经常熬夜既导致睡眠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又会影响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已经感染肝炎病毒的人熬夜还会加重病情。然而脂肪肝并不是胖人的专利,科学家发现,有些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并没有明显超重或肥胖,但心脏、肝脏以及肾脏周围都堆积着大量脂肪,这种情况被称为“隐性肥胖”。而且这种脏器被大量脂肪包裹的情况比皮下脂肪堆积更危险。

N0.3

肝脏之所以被人们称作“沉默的脏器”,就是因为缺乏症状,轻度脂肪肝通常都是无声无息的。即使患者长期感到疲惫、乏力,也会因肥胖或工作劳累等原因被忽视。部分中度脂肪肝的患者则会出现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体重减轻、肝区疼痛等。但肝区疼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时候也可出现在身体健康的人身上。肝区疼痛时要积极找出发病原因,并对疼痛或不适的部位、规律、伴发症状等做初步的判断,若是劳累或熬夜等原因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缓解或继续加重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做肝功、B超等检查。一旦出现发烧、呕吐、腹水等症状则应立即就医。

N0.4

以往人们认为肝炎病毒尤其是乙肝病毒只能在人体的肝细胞中繁殖复制。近年来随着检测方法的进展,发现乙肝病毒还可以感染人体肝脏以外的一些组织。可以说,乙型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常见的肝外病变有:

1.关节炎,在急性乙肝前驱期,约20%~40%的患者发生关节痛或关节炎,以腕、肘、膝关节多见,无剧烈疼痛,这种情况常被忽视。

2.皮肤病变,如红斑、丘疹或瘀斑,最后发展成为血管神经性水肿。

3.心血管病,如心肌炎、心包炎。

4.肾脏病变,形成免疫复合物肾炎。

5.消化系统,会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6.血液系统疾病,如血象改变和骨髓再生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此可见,乙肝病毒不仅有明显的嗜肝性,还有泛嗜性。这就提醒人们在诊治乙肝的同时,要注意有无其他器官组织的损害,以防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N0.5

不少人都以为脂肪是肝脏的大敌。实际上,不管有没有脂肪肝,脂肪都是肝脏必不可缺的营养,少了它,肝脏就没法正常工作。每天吃的食物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最好分别占20%,剩下的60%为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主食等。肝脏需要脂肪,但不代表需要过多的脂肪,所以瘦肉、低脂牛奶、虾等低脂食物是首选。绿色食物有益代谢,还能消除疲劳、舒缓肝郁,多吃些深色或绿色的食物能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比如西蓝花、菠菜、青苹果等。而小米等谷类食物也是护肝首选,它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护肝的同时还能够保护胃黏膜。海带的钙含量是牛奶的10倍,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肝脏健康非常有益。蘑菇等菌类具有强解毒功能的食物,也是护肝的天然美食。

N0.6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的一项研究发现,吃油炸食品一个月即可导致肝脏发生明显变化,引发类似肝炎的酶的变化。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堆积会导致脂肪肝,不健康的食用油更会增加患心脏病和肝病的危险。一旦油品出现哈喇味就不宜食用。相对而言,橄榄油和芝麻油更健康。吃半生不熟的食物或者烹饪过头的烧焦食物(特别是肉食)也容易导致肝脏受损。如醉虾、生蚝和半生不熟的贝类等常带有细菌和寄生虫,一旦发生急性胃肠炎、痢疾,容易导致肝病恶化,甚至诱发肝昏迷。所以韩剧里那些炸鸡啤酒、生章鱼什么的就不要跟风“尝鲜”了。

公布正确答案

1.C 2.D 3.E 4.B 5.D 6.A

1 / 1

肚子疼时别着急,上下左右对应不同器官,“对号入座”才知道哪里生病了!

腹内有多个器官,分别属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胃、肠、肾脏、膀胱、输尿管,女性还有子宫、卵巢、输卵管,男性还有精索,这些器官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病变,都会导致腹痛。

可见,腹痛的原因复杂,在判断腹痛的病因时,首先要搞清楚腹痛的部位与器官的关系。一般腹痛与压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通过了解各器官在腹内的分布,就可以根据疼痛的部位断定患病的器官。

判断

疾病要点

●起病方式:分为急性、慢性、突发性、间歇性腹痛。

●疼痛的程度及性质: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腹痛和钝痛、痉挛性绞痛、刺痛、周期性疼痛等。

●疼痛的部位:包括固定性、游走性、定位不明确性局部及全腹疼痛。

●与饮食的关系:区分为餐后痛、空腹痛、夜间痛、进食高脂肪食物后痛及与饮食无关的腹痛等。

●疼痛放射的部位:包括右背、右肩、左背、下腹部、腰、大腿内侧等。

●其他伴随症状:包括食欲的变化、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便血、尿血、黄疸、面色苍白、发热及出冷汗等。

腹痛时

常见的疾病

急性上腹痛

急性上腹痛,多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急性胰腺炎等。

在心窝部及偏左侧出现中等程度的急性钝痛,最常见于急性胃炎,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疼痛与进食关系密切,疼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与季节和精神因素有关,多在秋末春初及精神过于紧张时发作。其中,胃溃疡多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疼痛,疼痛点位于上腹部偏左;而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胃灼热等症状,疼痛点位于上腹部偏右。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多为突然发作的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多由进食油腻的食物所致,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中可含有胆汁,严重时有发热和黄疸表现。

急性胰腺炎是较为严重的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体型肥胖者,常于饱餐和饮酒后发病,表现为逐渐加剧或突发的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向左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及腹胀感;严重时,疼痛可扩展至全腹,并出现四肢冰凉、出冷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肺炎及阑尾炎早期,也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常易被误诊,在家庭诊治时需要多加注意。

急性中下腹痛

急性中下腹痛的疼痛点主要在肚脐周围,呈钝痛或阵发性绞痛,腹内“咕噜咕噜”的肠鸣声可增加,多伴有腹泻,大便呈稀糊状或水样,是急性肠炎的表现;如果大便内有脓血,并伴有发热,则应考虑细菌性痢疾。

中下腹急性腹痛时,还应考虑外科及妇科疾病。急性阑尾炎在右下腹具有固定的压痛点,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急性肠梗阻可表现为突发性的肚脐周围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及腹胀症状,无排便、排气,腹部X线透视可诊断;如果绞痛位于侧腹部或腰区,并向下放射,应考虑尿路结石的可能;妇科疾病,如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及宫外孕破裂等,多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应加以鉴别。

突然发作的全腹疼痛

突然发作的全腹疼痛多由外科疾病所致,包括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等。弥漫性腹膜炎多由阑尾炎、溃疡病、胆囊炎、肠梗阻等引起的穿孔所致,腹腔内出血引起的全腹疼痛常由肝、脾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严重时患者均会出现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有生命危险,需要到就近医院紧急救治

慢性腹痛

慢性腹痛大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或急性起病后转变为迁延型(或间歇性)。常见引起慢性上腹痛的疾病有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胃癌、肝癌及胰腺癌等。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表现为反复出现的上腹部疼痛或饱胀不适,多以心窝部为疼痛点,可伴有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嗳气及食量减少。

右上腹持续性钝痛,伴腹胀、恶心,在进食油煎或脂肪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多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中老年人长期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如果疼痛加重或性质改变,并出现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逐渐消瘦、疲乏无力,并伴有贫血、黄疸、大便变黑等症状,应考虑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由于老年人对疼痛的定位不准,反应不敏感,家属应特别留意。

慢性中下腹痛多由慢性肠道疾病所致。左下腹部隐痛,伴有腹泻,大便呈稀糊状,有下坠感,可能为慢性结肠炎或慢性细菌性痢疾;如果大便中带有脓血,应考虑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中老年人则要除外结肠癌的可能;另外,肠结核及肠道寄生虫病也可引起慢性中下腹痛,需要家属和医生仔细鉴别。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常见病症的家庭诊治》

肚子疼时别着急,上下左右对应不同器官,“对号入座”才知道哪里生病了!

腹内有多个器官,分别属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胃、肠、肾脏、膀胱、输尿管,女性还有子宫、卵巢、输卵管男性还有精索,这些器官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病变,都会导致腹痛。

可见,腹痛的原因复杂,在判断腹痛的病因时,首先要搞清楚腹痛的部位与器官的关系。一般腹痛与压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通过了解各器官在腹内的分布,就可以根据疼痛的部位断定患病的器官。

判断

疾病要点

● 起病方式:分为急性、慢性、突发性、间歇性腹痛。

● 疼痛的程度及性质: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腹痛和钝痛、痉挛性绞痛、刺痛、周期性疼痛等。

● 疼痛的部位:包括固定性、游走性、定位不明确性局部及全腹疼痛。

● 与饮食的关系:区分为餐后痛、空腹痛、夜间痛、进食高脂肪食物后痛及与饮食无关的腹痛等。

● 疼痛放射的部位:包括右背、右肩、左背、下腹部、腰、大腿内侧等。

● 其他伴随症状:包括食欲的变化、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便血、尿血、黄疸、面色苍白、发热及出冷汗等。

腹痛时

常见的疾病

急性上腹痛

急性上腹痛,多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急性胰腺炎等。

在心窝部及偏左侧出现中等程度的急性钝痛,最常见于急性胃炎,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疼痛与进食关系密切,疼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与季节和精神因素有关,多在秋末春初及精神过于紧张时发作。其中,胃溃疡多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疼痛,疼痛点位于上腹部偏左;而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胃灼热等症状,疼痛点位于上腹部偏右。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多为突然发作的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多由进食油腻的食物所致,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中可含有胆汁,严重时有发热和黄疸表现。

急性胰腺炎是较为严重的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体型肥胖者,常于饱餐和饮酒后发病,表现为逐渐加剧或突发的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向左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及腹胀感;严重时,疼痛可扩展至全腹,并出现四肢冰凉、出冷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肺炎及阑尾炎早期,也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常易被误诊,在家庭诊治时需要多加注意。

急性中下腹痛

急性中下腹痛的疼痛点主要在肚脐周围,呈钝痛或阵发性绞痛,腹内“咕噜咕噜”的肠鸣声可增加,多伴有腹泻,大便呈稀糊状或水样,是急性肠炎的表现;如果大便内有脓血,并伴有发热,则应考虑细菌性痢疾

中下腹急性腹痛时,还应考虑外科及妇科疾病。急性阑尾炎在右下腹具有固定的压痛点,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急性肠梗阻可表现为突发性的肚脐周围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及腹胀症状,无排便、排气,腹部X线透视可诊断;如果绞痛位于侧腹部或腰区,并向下放射,应考虑尿路结石的可能;妇科疾病,如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及宫外孕破裂等,多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应加以鉴别。

突然发作的全腹疼痛

突然发作的全腹疼痛多由外科疾病所致,包括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等。弥漫性腹膜炎多由阑尾炎、溃疡病、胆囊炎、肠梗阻等引起的穿孔所致,腹腔内出血引起的全腹疼痛常由肝、脾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严重时患者均会出现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有生命危险,需要到就近医院紧急救治

慢性腹痛

慢性腹痛大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或急性起病后转变为迁延型(或间歇性)。常见引起慢性上腹痛的疾病有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胃癌、肝癌及胰腺癌等。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表现为反复出现的上腹部疼痛或饱胀不适,多以心窝部为疼痛点,可伴有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嗳气及食量减少。

右上腹持续性钝痛,伴腹胀、恶心,在进食油煎或脂肪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多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中老年人长期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如果疼痛加重或性质改变,并出现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逐渐消瘦、疲乏无力,并伴有贫血、黄疸、大便变黑等症状,应考虑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由于老年人对疼痛的定位不准,反应不敏感,家属应特别留意。

慢性中下腹痛多由慢性肠道疾病所致。左下腹部隐痛,伴有腹泻,大便呈稀糊状,有下坠感,可能为慢性结肠炎或慢性细菌性痢疾;如果大便中带有脓血,应考虑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中老年人则要除外结肠癌的可能;另外,肠结核及肠道寄生虫病也可引起慢性中下腹痛,需要家属和医生仔细鉴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