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查什么(肥胖查什么科)

文章目录:

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委员会发布临床肥胖定义和诊断标准

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2025年1月,柳叶刀杂志发表了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委员会发布的《临床肥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共识。委员会由58名来自多国、多医学领域的专家组成,其中包含具有肥胖生活经历的代表,以确保纳入患者视角。本共识所有建议均获专家最高级别认可(同意率90%~100%),并已获得全球75个以上组织(包括学术团体与患者权益机构)的认可。今天起对该共识进行分享,大家共同学习。

目前基于体重指数(BMI)的肥胖评估方法既可能低估也可能高估脂肪含量,且无法在个体层面提供充分的健康信息,这削弱了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政策的科学性。本委员会旨在将临床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状态——类似于其他医学专科中的慢性疾病概念——其直接源于过量脂肪堆积对器官和组织功能的损害。委员会的核心目标是为疾病诊断建立客观标准,以辅助临床决策、优化治疗干预及公共卫生策略的优先级。

定义

·肥胖定义为以脂肪过量堆积为特征的状态,可能伴随脂肪组织分布或功能异常,其病因具有多因素性且尚未完全明确。

·临床肥胖定义为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过量脂肪堆积导致组织、器官、个体整体功能或上述组合发生异常。临床肥胖可能导致严重的终末器官损伤,引发改变生活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卒中、肾衰竭)。

·临床前肥胖定义为脂肪过量堆积但其他组织器官功能尚未受损的状态,其进展为临床肥胖及多种非传染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特定癌症、精神障碍)的风险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显著增加。

诊断标准
尽管死亡风险及肥胖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可能随脂肪量增加呈连续性上升,但出于临床与政策需求,需区分临床前肥胖与临床肥胖(即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

1. BMI的应用范围:建议仅将BMI作为群体健康风险的替代指标,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或筛查目的,而非个体健康评估。

2. 脂肪过量确认:除BMI外,应通过以下任一方法确认脂肪过量:

o 直接体脂测量(如双能X线吸收法、生物电阻抗分析);

o 至少一项人体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腰高比),需使用经过验证且符合年龄、性别、种族的截断值。

o 例外情况:BMI极高者(>40 kg/m²)可直接推定脂肪过量,无需额外确认。

临床肥胖诊断:对确认肥胖者(即存在脂肪过量,无论是否伴器官功能异常)需评估是否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核心标准:

o 器官或组织功能损害证据:通过体征、症状或诊断性检查证实肥胖导致一个及以上器官系统功能异常;

o 年龄校正的日常活动显著受限:反映肥胖对行动能力、基础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漱、穿衣、如厕、进食)或两者的特异性影响。

管理建议

临床肥胖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标是改善(或尽可能实现缓解)肥胖临床表现并预防终末器官损伤。

临床前肥胖人群:需进行循证健康咨询、长期健康状态监测,并根据个体风险水平采取适当干预以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政策建议

决策者与卫生部门应确保临床肥胖患者公平获得现有循证治疗资源,其优先级应与慢性、潜在致命性疾病患者的医疗权益一致。

针对群体肥胖发生率的公共卫生策略须基于当前科学证据,而非归咎于个人责任的未经验证假设。

体重偏见与污名化是有效防治肥胖的主要障碍,医护人员与政策制定者需接受专项培训以应对此问题。

文献来源: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5,13(3):221-262.

doi: 10.1016/S2213-8587(24)00316-4.

1.62米,116斤!福州女子被医生要求减肥!一查竟是……

30岁福州女子阿霞(化名)

身材苗条

是人人羡慕的“瘦子”

然而前阵子却发现

餐后血糖略微升高

上福建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一查

叶彬华主任却喊她“快去减肥”

这是咋回事?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

叶彬华主任提醒

看起来瘦不一定就不胖

注意预防“隐形肥胖”

苗条姑娘血糖异常

一查竟是“胖瘦子”

阿霞身高1.62米,体重58公斤。前阵子体检,她发现自己糖耐量受损,于是找到叶彬华主任就诊。经过检查,叶主任发现阿霞餐后血糖9mmol/L多,虽然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属于糖尿病前期,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年纪轻轻怎么和糖尿病沾边?通过问诊,叶主任排除了阿霞有糖尿病家族史后,从其生活中寻找线索,发现阿霞偏爱甜食,爱喝饮料,但几乎不运动,还常常熬夜。

“虽然她看上去瘦瘦的,BMI(体重指数)也正常,但衣服下藏着一圈‘游泳圈’。”叶彬华主任介绍。

果然阿霞接受体脂测试发现,脂肪率高,肌肉少,已属于肥胖范畴。

叶主任介绍,有一种胖叫“隐形肥胖”,就是阿霞这种,外表看着瘦,其实脂肪藏在不该长的地方,比如肚子里、肝脏上、血管间,同样是健康的大敌。

目前,叶主任为阿霞其量身制定了个性化的处方,指导其改变生活方式,增肌减脂,调整人体成分。

是否隐形肥胖,可以这样判断

“看不见的胖,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叶主任说,门诊中,像阿霞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女性看着瘦瘦的,但体检却显示有脂肪肝,而大多数这样的女性通常不爱运动,喜欢高热量的食物,导致脂肪堆积在内脏,尽管身形看起来不胖,健康依然存隐患。

因此,叶主任提醒,一定要认识到体重正常≠健康。

那么,如何及时发现隐形肥胖呢?叶主任介绍,判断是否肥胖,除了看BMI外,还要看身体的脂肪比例,测量腹围,以及是否存在血脂血糖高等内脏功能损害。

一般情况下,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就要警惕了。而体脂率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说明脂肪过多。简单说,如果你看着瘦,但是肚子鼓鼓的,还摸不到明显肌肉,也要警惕是肥胖的可能。

叶主任示范自己平时如何利用门诊碎片时间运动。

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健康瘦”呢?

叶主任表示

“健康瘦”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持续改进生活方式

包括每日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首先要吃对,要营养均衡。通过控制碳水,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多吃膳食纤维来调整饮食结构。尽量在家做饭,减少吃外卖的机会。在义诊中,有一个患者家属表示27岁的儿子每天吃很少却有270斤,对此叶主任说,很多胖的人都说“喝水都胖”,那是因为吸收的营养都长成了肥肉,因此要科学调整饮食结构,让营养变成肌肉,而非肥肉。

其次,要动起来。每周要保持150分钟的锻炼时间。不要久坐不动,上班族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运动,比如工作一会站起来喝喝水,做个拉伸、深蹲。即便是乘坐地铁,也可以伸伸腿,而不是低头玩手机。此外,作息要规律,不要熬夜。

最后,如果确诊肥胖症,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减肥是一件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医生来做。叶主任介绍,肥胖可以选择阶梯式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中药及中医非药物疗法、抗肥胖药物,以及代谢病手术。据介绍,福建省人民医院肥胖防治中心即将在3月7日开诊,将依托多学科专家团队,构建“病情评估 营养指导 运动指导 传统中医疗法 药物治疗 多对一长期随访 必要时减重手术”等在内的一站式中西医综合诊疗平台。

快快转发,提醒更多人!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魏映双 文/摄

来源: 福州晚报

肥胖与否不能只看BMI!减重先避开这些误区

刚刚过去的春节,你的腰间有没有长出新的“年轮”?

在上海,超重肥胖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经超过四成。公众对“如何减肥”的讨论很热烈,然而,多胖才叫胖?如何减肥更科学?记者邀请内分泌代谢、饮食营养和运动领域的专家和业内人士,全方位解读“减肥”这件事。

如何准确定义肥胖?

参与讨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曜影医疗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 曲伸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报告说,判断肥胖是否为疾病不能只依赖传统的BMI计算,还需在测量体脂、腰围等指标的基础上,评估个体的客观疾病体征与症状。

BMI定义肥胖的标准 来源/新闻截图

根据《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BMI达到24且低于28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用BMI定义肥胖是长期以来的金标准,即以体重来判断肥胖。但是随着对肥胖认识的不断更新,用BMI诊断肥胖已满足不了临床的需求。从医学的角度,BMI也代表不了一个肥胖患者的健康水平。”曲伸说。

去年7月,中华内分泌学会发布的权威指南已对肥胖有明确的定义:即肥胖症是源于脂肪组织的脂肪过多及分布异常导致的慢性、进展性、可复发的疾病。

曲伸在门诊

曲伸解释,全球专家对肥胖的定义达成了一致意见,也就是除了关注体重的增加,更要关注对生活能力的影响和其他器官的损害,需要判断肥胖的轻重或是否需要医学干预,即临床前期和临床肥胖。肥胖前期要以预防为主;临床肥胖要积极治疗。

这次的柳叶刀报告诞生了新概念叫“临床肥胖”,除了要看体脂率,还要评估一些医学指标。肥胖对全身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曲伸认为,最终解决肥胖需从病因出发,肥胖要分型、分类、分层次治疗。

曲伸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基于代谢的肥胖分类,即把肥胖分为红黄黑白四种类型,主要根据患者的皮肤表型(如黑棘皮、紫纹、多血质、弹性、光泽及萎黄)和代谢特点(如甲减、下丘脑垂体功能、性腺功能异常、“三高”等)来进行个体化治疗。2021年,团队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出了AI辅助的肥胖分类,把中国人群的肥胖分成了高代谢胰岛素抵抗、高代谢高尿酸、低代谢、正常代谢四类肥胖,给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一名年轻女性正在曲伸的门诊咨询 来源/受访者供图

曲伸认为,评估一个肥胖患者,在医学上要关注其脂肪含量,脂肪分布和脂肪组织功能是否正常。除了BMI,医学上把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是否“三高”等都纳入了肥胖的诊断和判断肥胖是否致病的主要指标。

但“腰围”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指标,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来判断肥胖是否需要干预和治疗。不过,中国人群也可以参考这个标准,即女性超过85cm,男性超过90cm,腰臀比超过1,腰高比超过0.5,就建议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以及主动到医院去评估了。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病,它和饮食、遗传、性别、种族及身体各器官功能、炎症、菌群失调、大脑功能密切相关。治疗肥胖症必须依靠医学的帮助,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药物辅助等,必要时对重度肥胖还需要手术治疗,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长期体重稳定的目的。

在体重管理之路上,曲伸强调,体重不是判断是否健康的唯一指标,甚至不是主要指标。减肥,从来都不是秤上那个数字变小了就算成功,而是要养成一些能坚持下去的好习惯。

“要解除公众对肥胖症的错误认识和医学治疗的误区任重道远。不过,现在大家的认识也越来越科学,从减肥到减重、从减重到体重管理的过渡,都是科学认识的进步。”曲伸说。

你的减肥餐合理吗?

参与讨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 吴江

29岁的秦小姐(化名)试过跳操、节食、药物,不管什么方法,停下来就反弹,始终处在减肥-复胖-减肥-复胖的循环中,十分痛苦,想要有一份可以长期执行的营养饮食清单。

45岁的张女士对自己下了狠心,一天只吃一顿餐,体重下来了,头发也大把大把脱落,营养失衡的她身心俱疲。

华东该医院营养科吴江主任遇到了不少在“减重”之路上栽跟头的患者。她说,生活方式治疗是减重的第一线治疗,其中很大部分跟吃有关。营养科作为多学科管理的团队成员,提供科学营养指导,联合内分泌、减重代谢外科、康复医学等开展全程管理。

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首先要明白,突击式减肥的人绝大多数会反弹,肉去得快回来得更快!反复减肥,也称为体重循环(weight cycling),比如戒断碳水的人,通常认为只要少吃淀粉和糖,不吃饭不吃甜食,随便吃蔬菜和肉类,就可以减肥。很多人体验了短期的“成功”,然而只要重新开始吃主食,体重就会一路反弹。

减肥成功且能够维持的人都做到对了什么?吴江说,答案是:坚持,使之成为日常。有患者在调整饮食方案3-4个月后,口味完全改变,减重初期需要“忍受”的饮食变成日常的可口饮食,因此可以长期坚持,而并非控制或忍受,心态是不一样的。

健康减重,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缺一不可。在营养科,通常不提供固定菜谱,固定菜谱并不适合所有人。吴江说,一份个性、可行的饮食指导,会从体重、腰围、体成分、营养素评估、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等综合考虑。

吴江主任介绍营养摄入要点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通常,减肥餐的核心原则包括三点,一是减少能量摄入,包括制造能量缺口,也就是“吃进去的能量不够用”,而实现这一点,要么少吃,要么多动,要么少吃 多动;二是保证优质营养素摄入,如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减少饥饿感;三是适量的糖盐摄入,优化代谢。

吴江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减重、减肥、减脂”是不太清楚的。减重是指体重下降,可能包含水分、肌肉和脂肪;减脂是减少体脂肪的重量和比例,需结合饮食与抗阻训练。通常说的“减肥”是一个通俗的叫法,现在更强调“体重管理”。合理的减重速度,是每周减重0.5-1kg;并通过食用优质蛋白以及增加抗阻运动,来减少肌肉流失。

现代人对于健康、营养、饮食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但也有不少矫枉过正或以偏概全的现象:有患者迷信“超级食物”,听到宣传藜麦好,就只吃藜麦,其他主食不吃;有患者对健康食物存在偏见,听说“全谷物好”,片面理解为“只有全谷物好”,只吃杂粮;有患者认为“主食=发胖”,就不碰碳水;还有患者盲目跟风饮食法,如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酮饮食、七日瘦身汤、过午不食等。营养学有一句话:没有垃圾食物,只有垃圾吃法。有些饮食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才能进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尝试。

近年来,药物最近一直是减重的热点讨论话题,吴江指出,药物减肥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因明显食欲抑制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进而可能导致如蛋白质、微营养素等的缺乏。使用减重药物,应当和营养方案联合,同时要加强定期监测。

什么运动适合自己?

参与讨论: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爱活力”负责人朱娴

此前,有网友打趣“只有辞职才能成功减肥”,获得上万点赞认同。为何大部分人都认为工作会成为减肥的绊脚石?如何将体重管理贯穿到职场人群的日常生活中?

“爱活力”运动医学中心教练指导大家热身 来源/受访者供图

深耕企业健康领域12年的“爱活力”发现,久坐不动、饮食不当、睡眠不足恰恰是让职场人一次次瘦身失败的根源。一方面,职场人群每天久坐达8到10小时,随着年龄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成为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场人群每天的饮食分配不均衡,早餐往往缺少足够蔬菜的摄入,午餐、晚餐以外卖、聚餐、应酬为主,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饮食不当导致营养不均衡,并且热量过高,也是“难瘦”的原因之一。此外,工作压力、加班熬夜引起的长期睡眠不足,可能打破“昼夜节律”降低基础代谢率,增加饥饿感,激发“应激性进食”。

通过饮食这一个变量实现成功瘦身,事实上非常容易反弹。朱娴提醒,职场人群应科学、合理利用饮食、运动等变量,避免相关的错误认识、及时纠正行为,同时改善睡眠、管理压力提高脂肪代谢和食欲控制。

在做体重管理的时候,应该更要关注下降的脂肪,看体脂率是否下降。减重的目标是要减脂肪,保住“瘦体重”。所谓“瘦体重”就是指除去脂肪组织后,身体的“非脂肪”成分。瘦体重是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关键因素,肌肉含量越高,身体消耗的热量越多。当然,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肌肉疲劳、代谢紊乱和运动伤害。科学合理的运动频率和强度才能长期坚持,每周3至5次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在决定瘦身塑性前,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大基数还是小基数人群?不同人群减重的难易程度和干预顺序有何不同?朱娴介绍,大基数以减脂肪为主,同时尽量保证肌肉总量,适当降低;小基数一般建议在减脂的同时增肌。

在“爱活力”运动医学中心参与训练中的职场人群 来源/受访者供图

具体来说,大基数人群(BMI大于23.9的超重人群)需要降低体重为主,在这个过程当中,以降低脂肪为主,也由于体重基数比较大,在此过程当中或许存在肌肉的少量流失。对于这类大基数人群,建议每周进行4次有氧运动、2次力量训练。最高效且安全的有氧运动就是快走,保持中等强度20至30分钟即可,此时的力量训练更多的是起到辅助的效果。大基数人群有意识加强核心力量,可以更好地提高有氧的效率。

小基数人群(BMI小于23.9的健康体重人群)尽可能在维持体重少量下降的情况下,做到肌肉含量增加、体脂率下降。建议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3次力量训练,有氧的同时可以更多地调动脂肪燃烧去提供能量。而3次的力量是需要针对全身的大肌肉群去训练,避免在过程当中肌肉过度的流失。同时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线条变得更好,达到塑形的效果。

栏目编辑:郜阳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特约通讯员 吉双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