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或可影响听力
已知肥胖是许多生活方式病的危险因子,但有关肥胖和听力下降关联性的研究很少,也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近期,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一项职场大规模队列研究表明,肥胖会增加听力下降的风险,不容忽视。
研究小组以2008~11年度接受职场定期健康体检的20~64岁听力正常劳动者者48549名未对象,进行了最大8年时间的追踪。根据肥胖(体重指数 25kg/m2以上)和代谢异常(相当于下述2个以上)分为4组,①收缩期血压≥130 mmHg或舒张期血压≥85 mmHg或高血压治疗中;②空腹血糖≥100 mg/dL或糖尿病治疗中;③中性脂肪≥150 mg/dL或脂质代谢异常治疗中;④高密度脂蛋白<40 mg/dL(男)<50 mg/dL(女)。
结果表明,①由于肥胖导致听力下降的风险上升,风险上升在低音域听力方面非常明显;②听力下降的风险依次为:伴随代谢异常的肥胖者最高、不伴随代谢异常的肥胖者、伴随代谢异常的非肥胖者。说明肥胖与听力下降的风险上升有关,而且加上肥胖,血压、血糖、中性脂肪上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代谢异常,听力下降的风险会进一步上升。
研究人员认为,肥胖引起听力降低的机制,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内耳动脉狭窄、闭塞,蜗牛(声音的接收器官)的血流量减少,伴随肥胖,氧化应激、炎症、缺氧引起的听觉细胞损伤。听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而肥胖和代谢异常则有可能加速这一进程。研究人员建议,对于听觉健康而言,不要成为肥胖和代谢综合症的生活方式,为其左右,要加以预防。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宁蔚夏)
2.3万人数据显示:听力损失的男性更容易肥胖
《欧洲公共卫生杂志》一项研究表明:感官损伤,尤其是听力损失的男性要比女性更不爱运动,也更易肥胖。
研究人员分析了2.3万名成年西班牙人的数据,研究视力与听力损失人群中运动与肥胖的关系,并探讨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疏于运动的听力损失人士出现肥胖的概率是听力正常人士的1.78倍;而疏于运动的听力损失男士的肥胖概率是听力损失女士的2.319倍。
该项研究负责人、英国安格利亚鲁金斯大学视觉与眼科研究所所长沙希那·潘达汉教授表示:“尽管女性整体上不如男性运动量大,但研究发现男性群体中肥胖与疏于运动有关,女性却不然。这启示我们,对于视力、听力损失男士,积极运动可有效遏制肥胖。”
来源:生命时报
在损害听力的众多原因里,“肥胖”这点你可能没有料到......
古人常用“耳聪目明”来形容人的聪慧。比起眼睛,你可能很少关注同样脆弱的耳朵。但是,很多日常行为都在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听力。
近日,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发现,肥胖对听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指出,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5)会导致听力下降的风险上升。肥胖带来的动脉硬化会导致内耳动脉狭窄、闭塞,耳蜗血流量减少。
还有什么因素会导致听力受损?如何科学地保护我们的耳朵?专家为你逐一解答。
这些习惯正在伤害你的耳朵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现代生活中的噪音损伤听力最严重。
在听力受损的成年人中,有53%的人并没有暴露于严重工作噪音中,更多的病因是源于生活中的多种噪音。
01
经常戴耳机
近日,《生命时报》记者在北京地铁6号线、2号线、10号线观察发现,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乘坐地铁时使用耳机听音乐、看电视剧等。
然而,在上班高峰时段,这三条线路的最大噪音可达112分贝、114分贝和109分贝,平均噪音也都在90分贝以上。
欧盟的一项调查报告称,耳机声音超过85分贝,时长超过30分钟,就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如果耳机音量超过89分贝,每天使用超过1小时,持续5年就可能永久丧失听力。
长时间使用耳机,声压集中传递到鼓膜上,极易造成听觉疲劳。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耳机音量调高,致使听毛细胞受损。
由于听毛细胞不具有再生能力,听力的损害将是永久性的。
02
KTV、酒吧呆太久
KTV、酒吧等背景噪音更可高达110分贝。这样的噪音会持续对听力造成损害,甚至可以一瞬间“偷走”人们的听力。
03
用耳不卫生
掏耳朵是很多人都有的小习惯。但是,“耳屎”可以保护外耳道上皮,还可阻挡灰尘、小飞虫等进入外耳道。
有人喜欢用耳勺、火柴棒等挖耳朵,用力不慎易导致外耳道损伤。如果伤及内耳,甚至可能引起神经性耳聋。
听力下降,受伤的不只是耳朵
与其他疾病相比,听力损失没有致命的威胁,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轻视它。若听力不好,会给身心都带来巨大危害。
增加安全风险
由于听力损失者的听觉敏感度降低,往往无法通过行车声、鸣笛声、警报声等来感知、判断周围环境,因此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意外。
损害大脑健康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国家老年疾病研究所表示,与听力正常者相比,听力损失者每年会丧失更多脑部细胞,大脑负责处理声音及语音的区域萎缩得尤其明显。
造成社交隔离
听觉损失还可能意味着社交沟通障碍的增加,会引发隔离感、社交退缩和沮丧等负面情绪,人因此变得越来越封闭,心理疾病随之而来。
因疾病而失去视觉和听觉的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若我能选择恢复视力或听力,我愿能听见。因为看不见使我与事物隔绝,但听不见使我与人隔绝。”
影响成长发育
对于正处于听觉发育期的儿童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听觉刺激,不仅会造成语言发展缓慢,影响吐字清晰度,还会间接对学习、认知能力、心理等产生一定影响。
四招教你保护听力
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保护自己的耳朵,增强对噪声伤害的防范意识,适时让耳朵“休息”。
远离噪音源
尽量远离如鞭炮声、KTV等具有强噪声的环境。其次,还应避免长期持续的噪声刺激,如随身听、机器轰鸣声、电话声等。
正确使用耳机
在公交车、地铁及其他嘈杂环境中最好不要戴耳机听音乐。即使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耳机,也要注意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注意用耳卫生
良好的用耳卫生对保护听力至关重要。比如生活中不要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确擤鼻涕,尤其注意在感冒时不要让鼻子两边一起使劲。
适当做按摩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耳朵进行自我保健。
鼓膜按摩
深吸一口气,闭住口腔,捏紧鼻翼,屏住呼吸,然后像擤鼻涕一样用力向鼻腔里“擤”气,相当于对鼓膜进行“按摩”。但感冒时禁用此法。
鸣天鼓法
搓热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搭在中指上,向脑后枕骨轻轻叩击60下,发出像敲鼓一样的声音。这时掩耳和叩击可对耳部产生刺激。
耳保健操
用力张嘴时,耳朵前方会隆起一个骨性突起,突起的后面、耳的前面则会出现一个纵向的凹陷,将食指侧立,来回擦热这几个纵向凹陷的穴位,每天坚持5~10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护听力。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