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肥胖(古代胖瘦观念)

文章目录:

古人云“有钱难买老来瘦”,老年人瘦得恰到好处益处多多

马上就要过年了,在此提醒一下老年朋友们,过年不要大吃大喝,一定要注意控制体重,营养恰到好处即可,切忌让体重增长过快,要把“有钱难买老来瘦”的古训时刻牢记在心上,因为民间的这一说法是颇有道理的。

晚年注意控制体重,这才是延缓衰老的关键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不少民间长寿老人,身体基本没有特别胖的。生活中有些老人平时看起来“很富态”,其实真的未必很硬朗。

前几天我回答过一个问题,题主提问“有些老人明明很正常,总是在摔了一跤后就去世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在回答的时候也只看到了问题的显而易见一面:缺钙、肌肉松弛、脏器功能衰退等原因,却忽略了根本原因:体重超重的问题。

体重无节制增长才是老年人寿命缩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才是导致人摔了一跤后很快离世的“罪魁祸首”。

身体肥胖,脏器也会“堆满脂肪”,功能则受到连累

体重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

无论男女,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5,理想体重应浮动于标准体重±10%,如超过标准体重 10%应视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 20%则应视为肥胖。比如一个人身高是165厘米,其标准体重应为60公斤,浮动范围为54~66公斤,超过66公斤为超重,超过72公斤则为肥胖。

一个老年人,如果他的体重早就超过了正常标准,那么多年以来脏器功能也一定会受到连累和影响,出现老年慢病的机会多,疾病状况也比较突出。

如果身体各脏器长期以往因为体重而不堪重负,身体的健康动力、能量就会逐渐亏空,不仅仅只表现出骨质疏松,还有自身内外承重的压力、脏器功能长期负担过重出现慢性损耗衰竭,我个人觉得这才是导致老年人摔了一跤后很快就离世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说,这一跤,或许就是身体重要脏器长期不堪重负的结果,此时再去补救就晚了。

身体长期负担过重,脏器功能衰竭,摔倒很难再“爬起来”

先人的智慧,不得不佩服,“有钱难买老来瘦”才是我们养生最值得注意、借鉴的地方。

身体不超重,就像车辆长途旅行不超载一样。合适的身材、体重,合理的饮食起居,晚年注意补充一些身体缺乏的微量元素,再加之适当活动,才会实现延年益寿的愿望。

身体没有过多负担,适当运动,才会延年益寿

记得两年前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个“精瘦”的老人96岁了摔了一跤,家人吓得赶紧送医,结果检查后发现老人的身体并无大碍。检查结果显示老人脏器功能都还不错,骨质也不疏松,这个老人摔跤只是因为一时疏忽而已,连医生都连连称奇。

很多记者闻讯而来,询问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老人说,我每餐不多吃,就吃一个红豆包、喝一碗粥、吃点小菜,然后就干活。原来老人的儿子儿媳妇是开小吃店的,专门卖豆包稀粥一类餐饮,老人就每天在店里给儿子儿媳帮忙,也在店里吃饭,但她不愿意闲着就天天帮忙包豆包。那天摔了一跤,是被脚下的一个小物件给绊倒了。

红豆营养丰富,增强心脏动力,有助于延缓衰老

医生说,老人不缺钙,脏腑功能尤其心脏功能不错,这与她每天吃几个红豆包很有关系,红豆含钙量高、富含多种营养,老人心态也好不愿意闲着。

老年人平时身体注意补钙只是延年益寿的一个环节,脏器功能的不受连累、轻松“工作”,保持身体的运作状态良好才是健康的关键,而始终保持这一活力状态,体重的控制不可小觑。

中年开始就要做好体重控制,腰围很重要,避免出现向心性肥胖

所以,有钱难买“老来瘦”的老人是很明智的,做一个健康的、体重不超标、健康指数达标的老人,你的脏器功能才会发挥极佳作用,你平时再注意养生保健,想要延年益寿才不是梦。

人到晚年,身体不负重、不超标、“不超载”,你才会走得更远。

因此,身材比例和体重不可忽视,要从中年阶段抓起。

从中年开始就要控制好体重,身材比例要恰当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正版图库。

文章原创,谢绝抄袭。欢迎朋友们阅读、点赞评论。欢迎关注@亲吻生活一爱欣,大家一起探讨关于老年人健康的生活话题。

王阳明家训:短短9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趁着孩子还小,给他一个正确的处世观念,就是送给孩子快乐的人生。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家训,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短短9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

勤读书,要孝悌

知识拓宽格局,格局成就人生。

读书,是获取知识,打破门第之见最廉价的捷径。

一个七岁的男孩不读书,就可以放羊挣钱。过了十年,这个孩子就能放牧一大群羊。

可是过了二十年,他也就达到了能力的上限,这一辈子也就只能放羊了。

如果让这个七岁的孩子读书,二十年后,他早已走出山沟,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除却知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若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会了孩子什么是孝顺,这个孩子就会知道推己及人,心怀父母。

一个高情商,懂孝顺的孩子长大了,也会知道尊重父母,照顾父母。

从小教育孩子认真读书,孝敬父母,这是王阳明家训中的头等大事。

学谦恭,循礼仪

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

教会孩子不因为自己的出身而仗势凌人,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若是因为家庭条件优越一些,就从小纵容孩子目中无人,捧高踩低的恶习,将来孩子真的犯了大错,就无法挽回了。

而能把内在谦恭的美德,变成外在彬彬有礼的气质,更是让人受益终生。

有的人就算成年了,还是言语任性,目中无人,人缘奇差。

有的人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已经学会了礼貌待人,身边总是不缺贵人。

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节饮食,戒游戏

“饮食有节”,是古人基本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物产丰富,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年代,如果不能适当的节制饮食,小小的年纪就被肥胖等富贵病缠上,那这个孩子未来要怎么办呢?

我身边有一位老人家,很小的时候就习练武术,饮食规律而知道节制,今年少说也七十六岁了,血液和内脏却都很健康,想吃什么都能吃一些。

这位老人家每天乐乐呵呵,想去哪里游玩就去哪里,还真有几分任侠之风。

相比之下,因为肥胖而自卑的年轻人们,就太让人心疼了。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绝不能让孩子养成过于贪玩的恶习。

玩物,必然丧志。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

毋说谎,毋贪利

古训有言:“诚信为本”,诚信,就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础。

孔子也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连基本的诚信都不讲的人,人生自然很难有什么建树。

贪,看似得,实则失;得了当下,失了未来。

而这宇宙天地养育万物,何曾计较过得失?

晋商乔致庸想将茶叶生意做到俄国境内的恰克图,沿途的磕碰磨损总是让大部分的茶砖缺斤短两。

乔致庸就有意增加了自家茶砖的分量却保持原价售出,外商因此只信任乔家的茶砖,不久之后,乔家垄断了恰克图茶叶市场,赚了个盆满钵满。

不贪图眼前小利,人生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毋任情,毋斗气

《增广贤文》中写道:“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任性放纵,不知道约束和管理自己的性格,这是非常危险的。

就在去年的10月28日,重庆一女子只是因为自己坐公交车错过了一站地,就动手抢夺方向盘并且与司机互殴。

争执间,公交车坠入江中,14个无辜的人,因为该女子的任性自私断送了生命。

做事冲动,意气用事,更是惹祸的根苗,损人不利己。

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

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技巧,就是教他选择一个更好的命运。

毋责人,但自治

这条家训的意义在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

面对别人家的梨树,我国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许衡就算是正在逃难,饥渴难当都不会去染指。正是一份底线,使他历经磨难而不改其志。

有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自己的行为毫无顾忌,但是他人若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便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口诛笔伐,这种人,很难得到尊重。

所以从小就要让孩子明白,使得一个人自由的不是放纵,是自律。

让一个人获得尊重的,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修炼自身。

能下人,是有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剑,终遇明主。

因此王阳明说:“只要立志真切,就能克治私欲”。

一个目光远大,有志气的人,总是能屈能伸,既能勇往直前,又懂得韬光养晦,能屈能伸,能下人。

对此,王阳明鼓励我们多赞赏孩子,孩子的内心富足了,才会自信,孩子自己的心态平和,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提升自己。

能容人,是大器

古训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广,舞台就有多大。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能正视自己的才能,悦纳自己的不完美。

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他们包容,团结,学习。面对不如自己的人,他们尊重,帮助,不贬低,不歧视。

想让孩子懂得容人之道,不光是需要言语教导,父母更要以身作则。

不要用过度的苛刻压抑孩子,孩子内心更加丰富平静,心胸自然变得宽广。

心地好,是良士

王阳明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王阳明曾经被锦衣卫追杀,在龙场,更是遭受了乡民的偏见和攻击。

可是他选择了善良,教会当地乡民读书,耕种,帮助他们治病,建房子。

很快,王阳明就从一个不可信任的外乡人,变成了乡民口中的大善人,活菩萨。

有句古训说的好:“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这就像是一棵大树,根系出现问题,整棵树也就随之倒塌。

◎ 来源:中层领导力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俗语说“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是哪三样?古人的睡眠经验

俗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遇到挫折还是人逢喜事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都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俗语劝慰。一句俗话说或者常言道总能引人共鸣,让人感受到那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期盼。除此之外,俗语还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趣味,让人乐在其中的时候不经意的感悟人生真谛。然而这些却是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所创造的,相比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来说,这无疑是既特别又耀眼的。俗语通常字数极少,比唐诗宋词还要精炼,但却能道出为人处世的大学问,这里离不开古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还体现了古人对后世人们的念念不忘。他们用这些俗语导人向善,让人听后无不有所启发。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这句俗语“人睡三觉,命比纸薄”便同样让人想来不无道理。

睡觉无疑非常平常的事情了,为什么古人连睡觉都要说两句。睡觉不就是床上一躺被子一盖眼睛一闭就好了,怎么还有什么三觉不能睡,还和命运扯上关系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嘛。咋看之下确实古人好像是有些不知所云,但仔细想来个中道理还是非常深刻的。我们都知道如今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越来越普遍了,各种瑜伽、健身房、养生馆层出不穷,当然存在即合理,他们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让自己变得健康,古人说的三觉就和根本有关。

一,懒觉

这个词语肯定司空见惯了,睡懒觉怎么会和命运扯上关系了。其实我们老早就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话,而懒觉却恰好无视了这句古训。中医将人比作自然的花草树木不无道理,早晨万物复苏享受新的雨露空气和阳光,这些都能让人和大自然充分融为一体。懒觉会越睡越困,很多人上班前半段都是无精打采便是直观体现,而现代医学也充分证实了并不是睡得越久越好,睡眠过甚只会适得其反。长期懒觉除了会影响精神状态外以外,还会因此产生蝴蝶效应。睡懒觉的人通常不吃早餐,而早餐是公认的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一餐,因为懒觉而让自己处于长达十多个小时的空腹状态,长此以往,胃部必定因长期的胃酸反噬而毛病接踵而至。

二,餐觉

古人的这个词比较有趣,餐觉虽然并听来新颖,其实就是说吃饭后不能睡觉。关于这一点大家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胃部消化周期大概为2—4小时左右,也就是吃饭完要给胃部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吸收,这样不仅对胃部有益还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充分吸收。如果吃完饭倒头就睡会使大脑血液不足容易引发中风,因为饭后血液会集中在胃部帮助消化。而且睡觉会降低新陈代谢,不仅不能有效转化食物养分,食物中的热量长时间得不到转换便会变成脂肪引发肥胖。古人那句“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也是此理,当然如果情况特殊需要饭后休息,也建议休息半小时或者右侧躺,可以稍微缓解因此而造成的胃部负担。

三,颠倒觉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是睡觉的时间颠倒了。不过就现在的现象来说,这个好像是非常常见了,有的碍于生计,有的因为放纵。无论哪种其实都应该意识到昼夜颠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熬夜的危害众所周知,最为严重的莫过于《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易动肝火”、“阴虚阳亢”、“精气虚耗”等等。因为人们进化之初已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长机制,而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人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只在夜间睡觉时才会分泌。而前者分泌于黎明前,可以促进糖类代谢、维护肌肉发育功能;后者只在入睡时产生,青少年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生长激素同时还能延缓衰老,所以长寿的关键和作息密切相关。

古人简单的八个字却包含了如此深刻的道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良苦用心。科学研究表明晚上10点至凌晨6点是人类最佳的休息时间段,当然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我们无可厚非的会被动的改变作息,但我们应当竭尽所能地爱护自己和重视自己,一生健康才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