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肥胖(农村肥胖率高于城市)

文章目录:

农村肥胖化猛于城市?法媒:元凶是它们

图源:巴黎人报

海外网5月10日电法国媒体援引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由于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普及,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据《巴黎人报》报道,这份报告发表在本月8日出版的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周刊。研究人员发现,与社会普遍认知相反,城市生活方式并非导致肥胖的元凶,农村居民肥胖化的速度高于城市。”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埃扎蒂对此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意味着专家们必须重新考虑如何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这项研究汇编了2000多份报告,调研期从1985年至2017年,研究对象涵盖200个国家的1.12亿成年人。研究人员用身体质量指数(IMC)作为衡量标准,亦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5以上,属于超重;指数在30以上,属于肥胖。

研究显示,32年间,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总体上升2%,男性总体上升2.2%,人均体重增加了5至6公斤。然而,其中55%的增长是在农村地区,更有80%的增长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专家认为,这项大规模研究的结果完全推翻了“全球肥胖化是由于城市生活影响”的既有观点。

专家分析认为,事实上,城市生活可以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营养和更多的体育设施。相反,中等收入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有了很大变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体力劳动减少,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更加普及,这导致了从“一种营养不良”到“另一种营养不良”。目前在这些地区,人们需要的不再是充足的食物,而是高质量的食物。

《自然》杂志援引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学专家巴里·波普金的说法指出,到目前为止,公共卫生政策对于肥胖防治问题一直以城市为重点,例如倡导在城市步行和骑自行车等。而根据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政策上应该更多地考虑贫困国家农村地区肥胖防治问题,他建议对超加工食品和苏打饮料增加征税,以减少人们对此类饮食的消费。

法国卫生部门曾于2017年6月13日公布一项关于法国人肥胖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法国54%的男性和44%的女性超重,六分之一的人肥胖。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流行病学研究员桑德琳娜·利奥雷更指出“肥胖常涉及贫困人口”。调查显示,法国月收入不到450欧元的女性,肥胖比例为30%,月收入超过4200欧元的女性,这一比例为7%。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约13%的成年人存在肥胖问题,其中包括11%的男性和15%的女性。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45年,全球将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苦于肥胖。(海外网-法国-鲁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最新全球研究称肥胖是“农村病”,中国农村女性趋势更严峻

《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农村地区持续上升的BMI(身体质量指数),是导致过去33年中低收入、中等收入地区以及整个世界BMI上升的最大元凶,这一研究也颠覆了城市生活方式是全球肥胖流行因素的主流观点。

南方周末发现,30年来中国城乡人口BMI指数均在增长,城市男女平均BMI高于农村同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农村BMI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女性的上升速度更为显著。

泰国曼谷一处超市。2019年2月,媒体报道称由于高糖消费量,泰国正面临糖尿病及其带来的肥胖问题危机。 (IC photo/图)

肥胖是“农村病”?

谈到肥胖,许多人更容易将其与城市病联系在一起。然而,2019年5月8日,伦敦帝国学院教授Majid Ezzati及同事在《自然》期刊上发表研究指出,农村地区持续上升的BMI(身体质量指数),是导致过去33年中低收入、中等收入地区以及整个世界BMI上升的最大元凶,这一研究也颠覆了城市生活方式是全球肥胖流行因素的主流观点。

论文发表在《自然》的网页截图 (资料图/图)

BMI指数,即Body Mass Index的缩写,指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也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BMI指数越高,意味着在相同身高的人群中,体重越大。BMI并非人体胖瘦的唯一指标。

这一论文汇集了2009项研究,调查超过1.12亿成年人,统计了从1985年至2017年间,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和城市居住地的平均BMI趋势。总体而言,全球基于农村的BMI增长超过55%,一些中低收入地区农村BMI贡献率更是超过80%。

南方周末登陆该项研究的网页数据库,获取了更为详细的中国BMI数据。结果显示,30年来中国城乡人口BMI指数均在增长,城市男女平均BMI高于农村同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农村BMI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女性的上升速度更为显著。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和慢性病病发率持续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国人曾将肥胖称为“富贵病”,贫穷导致肥胖,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农村?

2019年5月10日,南方周末联系采访Majid Ezzati教授,但截至发稿未能收到回复。

数据源自本文研究的网页数据库。 (彭琪月/图)

数据源自本文研究的网页数据库。 (彭琪月/图)

中国农村肥胖问题初现端倪

“全球凡是涉及跟人的身高、体重相关的研究项目,他(指上述论文研究者)都会发出邀请参与到项目中来,我们是被邀请的研究机构之一,提供了关于中国儿童身高发育的数据。”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海泉告诉南方周末,他所在单位是为这项研究提供中国数据的机构之一。

据徐海泉介绍,他们会对原始数据进行基础分析,再汇总给Majid Ezzati教授所在的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研究联盟(以下简称NCD RisC),最终推导出全球性的趋势。除了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都与NCD RisC有着人口测量数据的合作。

NCD RisC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健康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组成的全球网络,主要研究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的趋势变化。这种时间、地区跨度大的数据研究,NCD RisC开展已不止一次。2016年,NCD RisC就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从1980-2014年的糖尿病流行趋势报告。同年,该机构又发表了179个国家1860万名18岁青年的身高数据,抽样人群出生时间在1896年到1996年之间。

拥有如此大的样本量和时间跨度,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中国情况?徐海泉介绍称,中国个别地区还是城市的超重肥胖问题更为显著。但全国营养监测数据也表明,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升,整个膳食摄入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可能导致农村地区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比城市高。

在中国,农村人口肥胖问题的研究早已开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2015年的中国家庭跟踪调查中,农村、城镇和城市儿童轻度肥胖及以上问题的比例,分别为24.62%、15.04%和13.58%,农村儿童肥胖比例高于城市和城镇。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彭亚拉等人曾于2018年在《中国食物与营养》刊文认为,经济状况的改善并不一定能改善农村儿童的营养和体质状况。她们曾对比山西吕梁和湖南湘西4所农村小学862位小学生的BMI合格状况,发现山西吕梁地区的经济状况显著好于湖南湘西地区,小学生却拥有明显的超重和肥胖率。

儿童肥胖,危害巨大

“农村的城市化”是研究人员发现的新变化。Majid Ezzati教授等人研究指出,农业日益机械化,交通设施改善,行政、服务类行业崛起,使家务劳动减少,经济和收入增长,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食品逐渐上了农村人口的餐桌,过度摄入的卡路里极易导致肥胖。

“传统认知的营养不良已经逐渐得到了改善,但是可能随之产生了其他营养不良的问题,像某些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或者是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导致的超重肥胖。”徐海泉说。

肥胖给儿童带来的危害尤其巨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17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中显示,儿童期肥胖不仅会对其当前的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将增加成年后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3倍、3.9倍;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

Majid Ezzati教授在文章中,呼吁通过财政政策和国际援助,给贫困国家和农村地区提供享受更多健康食物的机会。中国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在儿童营养健康改善上,为6-15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营养改善计划。针对学龄前0-2岁的儿童,国家也有补充微量元素相应的营养包项目。

“对于育龄期妇女和老年群体的营养膳食摄入结构,我们也始终在做工作。目前对于儿童营养改善的投入是最大的,也是整个社会最关注的。”徐海泉说。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彭琪月

研究:农村儿童青少年面临的突出营养健康风险主要是肥胖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及农村的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尤为突出的营养健康风险,成为主要弱势群体,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更多聚焦于肥胖问题。”《柳叶刀 公共卫生》10月28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这项研究。

儿童肥胖的问题近几年愈发受到关注。国家卫健委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介绍,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该指南还纳入了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治疗原则。

另一个观察肥胖问题的视角,则是分析其与地域、经济条件等关系,此次发表的论文即与此有关。论文名为《中国儿童青少年消瘦与肥胖趋势及健康不平等研究》,研究通讯作者为宋逸和董彦会,均就职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该研究使用七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数据(1985、1995、2000、2005、2010、2014、2019 年),分析中国城乡以及不同经济水平省份之间,儿童肥胖、消瘦的变化情况。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14年,城市儿童的平均肥胖检出率一直高于农村儿童。除1985年和 1995 年外,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一直表现出更高的消瘦检出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肥胖和消瘦的城乡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

而在最新数据的2019年,研究显示,在全国水平上,城市女孩的肥胖检出率超过农村女孩;但在省份水平上,接近一半省份的农村女孩肥胖患病率更高,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省份。男孩则保持了此前的趋势,城市肥胖检出率更高、农村消瘦检出率更高。

由于肥胖、消瘦与经济情况有一定关系,研究者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做了分类讨论。研究者将各省分为三类,T1代表社会经济水平最低的地区,T2代表社会经济水平中等的地区,T3代表社会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值得关注的是,1985年到2019年间,经济水平最低和中等的地区,肥胖检出率都在上升,但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从2014年到2019年观察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下降。”

研究者预计,2025-2030年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检出率将继续上升。预测数据还显示,2025年和2030年,农村肥胖检出率都将高于城市,经济水平较弱地区的肥胖检出率也将高于发达地区。但消瘦率的差异趋近于零。“我们的预测表明,农村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地区的儿童肥胖流行增长将会引领未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大流行的到来,而消瘦检出率将会继续下降并在地区间均匀分布。”研究者写道。

论文强调,若没有强化的预防干预从措施,前述趋势将继续。事实上,自2016年前后,已经不断有研究证实和警告,农村儿童肥胖率的增长趋势。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曾详细分析儿童肥胖快速增加的原因:行为和环境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包括导致肥胖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食物供应和消费以及身体活动的改变。报告指,学龄儿童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偏高,能量密度高的食物消费偏高等问题,比如经常吃油炸食品及奶油制品、糖果、含糖饮料,相应的蔬菜和水果摄入较少。与此同时,孩子们课业负担过重,用来进行户外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视屏时间(指花费在看电视、计算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等电子屏幕上的时间)增加,久坐造成身体活动不足。这些因素加重了儿童超重或肥胖现象的发生。

与肥胖相并列,消瘦是另一类需要被关注到的营养不良现象。研究者表示,目前各省份仍存在不等的消瘦检出率,各级政府的营养计划有助于改善营养不平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省份同时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情况,“这意味着,这些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双重行动,以确保减少消瘦的工作,不会无意中导致超重和肥胖。

采写:南都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