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疾控中心依据多项研究警告:超重或肥胖患新冠肺炎后重症风险大增
来源:科技日报
国际战“疫”行动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龙云)《纽约时报》10日刊文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下简称CDC)本周发布警告,美国是世界上肥胖率和超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体重问题,大量人群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几率增加。据最新预测,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其近四分之三的患者或面临更高的重症风险。
CDC医疗官员布鲁克·贝莱博士说:“确保公众意识到这一潜在风险非常重要,应鼓励他们选择健康的食物、增加体育活动并保持充足的睡眠。”
CDC的警告依据多项研究。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巴里·波普金回顾了8月份发表的75项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超重或肥胖人士因新冠肺炎住院并接受重症监护的可能性约是前者的两倍。
另一项研究于7月份发表在《大脑、行为和免疫》杂志上,调查了387109名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方式及风险因素,其中760人为新冠肺炎患者,超重者患病的可能性大约是正常体重患者的两倍;而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超重患者住院可能性大约高出正常体重患者30%。在考察吸烟、饮酒和体育活动等因素的基础上,该论文也得出结论,适度锻炼可以降低感染者的住院几率。
一篇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论文表明,在调整了年龄、糖尿病和其他类似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患者更容易需要机器辅助呼吸,且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超重者患上重症的风险甚至高于肥胖者,超重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病人高40%,而肥胖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病人高30%。
研究发现,肥胖虽增加了男性的死亡风险,但对女性影响甚微(其他研究也报道了这种差异)。在男性中更为常见的腹部肥胖,可能导致膈肌、肺和胸腔压迫从而限制呼吸,使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更难治愈。
即使没有感染疾病,脂肪也会加速体内慢性低度炎症生成。波普金博士也提醒,就炎症而言,超重与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脂肪组织生成的炎症能形成持续伤害,随着时间推移,会对免疫功能造成更大影响。
医生们在大流行初期就观察到,超重似乎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风险。但由于肥胖也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所以仍需进一步确认过量脂肪是否是导致重症的罪魁祸首。
肥胖问题不能只看体重!加拿大新临床指南对医生发出警告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减肥就是“少吃多运动”,但是加拿大新发布的临床指南指出,治疗肥胖更应该关注肥胖的根源,尤其要杜绝对肥胖者的歧视。
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Obesity should be defined by a person's health - not just their weight, says a new Canadian clinical guideline.
加拿大的一份新临床指南称,肥胖与否应该视健康状况而定,而不只是体重。
It also advises doctors to go beyond simply recommending diet and exercise. Instead, they should focus on the root causes of weight gain and tak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health.
该指南还建议医生不要只是就膳食和锻炼给出医嘱,而应该关注肥胖的根源,从整体的视角来看待健康问题。
The guideline,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on Tuesday, specifically admonished weight-related stigma against patients in the health system.
8月4日发表在《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上的这一指南特别对医疗系统中针对肥胖症患者的歧视发出了警告。
Ximena Ramos-Salas, the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policy at Obesity Canada and one of the guideline's authors, said research shows many doctors discriminate against obese patients, and that can lead to worse health outcomes irrespective of their weight.
该指南的作者之一、加拿大肥胖组织的研究和政策主任西米娜·拉莫斯-萨拉斯称,研究显示许多医生都歧视肥胖症患者,而这种歧视会令健康恶化,无论患者体重多少。
"Weight bias is not just about believing the wrong thing about obesity," she told the BBC. "Weight bias actually has an effect on the behaviour of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她告诉BBC说:“体重歧视不仅是对肥胖有误解,实际上还会对保健医师的行为产生影响。”
The rate of obesity has tripled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n Canada, and now about one in four Canadians is obese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Canada.
过去三十年间,加拿大的肥胖率上升了两倍,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现在约有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是肥胖者。
Although the latest advice still recommends using diagnostic criteria like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it acknowledges their clinical limitations and says doctors should focus more on how weight impacts a person's health.
尽管最新指南仍建议人们采用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来作为诊断标准,但指南承认了临床治疗的局限性,并表示医生应该更多地关注体重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的。
Small reductions in weight, of about 3-5%, can lead to health improvements and an obese person's "best weight" might not be their "ideal weight" according to BMI, the guideline says.
指南指出,体重微降(大约3%到5%)可以改善健康,而且一个肥胖者的“最佳体重”可能不是他们根据身体质量指数算出的“理想体重”。
It emphasises that obesity is a complex, chronic condition that needs lifelong management.
指南强调,肥胖是一个需要终生管理的复杂的慢性病。
"For a long time we've associated obesity as a lifestyle behaviour... It's been a lot of shame and blame before," Ms Ramos-Salas says.
拉莫斯-萨拉斯女士称:“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将肥胖与生活方式关联在一起……肥胖在过去伴随着许多耻辱和责备。”
"People living with obesity need support like people living with any other chronic disease."
“患有肥胖症的人需要和患有其他慢性病的人一样的支持。”
But instead of simply advising patients to "eat less, move more", the guideline encourages doctors to provide supports along the lines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medication and bariatric surgery like gastric-bypass surgery.
这一指南没有简单地建议肥胖患者“少吃多动”,而是鼓励医生提供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胃分流术等减肥手术这样的支持。
The guideline doesn't completely do away with standard weight-loss advice.
不过该指南也没有完全舍弃标准的减肥建议。
"All individuals, regardless of body size or composition, would benefit from adopting a healthy, well-balanced eating pattern and engaging i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it says.
指南称:“所有个体,无论是什么体型或体质,都会从健康平衡的饮食习惯和定期运动中获益。”
However, it notes that keeping the weight off is often difficult because the brain will compensate by feeling more hungry, thus encouraging people to eat more.
但是,它指出,减肥通常很困难,因为大脑会通过饥饿感来补偿,从而鼓励人们吃更多东西。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ost people who lose weight on a diet gain it back.
许多研究都显示,大多数通过节食来减肥的人后来体重又反弹了。
"Diets don't work," Ms Ramos-Salas says.
拉莫斯-萨拉斯女士称:“节食没有用。”
Physicians should also ask permission before discussing a patient's weight, and work with them to focus on health goals that matter to them, instead of just telling them to cut calories.
医生应该先征得允许才能讨论患者的体重,并和患者一起关注对其有意义的健康目标,而不只是让他们少吃。
英文来源:BBC
翻译&编辑:丹妮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