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测量(肥胖测量公式算公式)

文章目录:

腹型肥胖有了测量新方法!专家提出最新“指标”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郭晓蕙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珍玉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研究人员在荷兰医学期刊《动脉粥样硬化》上发表一项新研究提出,与腰围相比,用矢状腹径评估中心性肥胖(即腹型肥胖)更准确。当矢状腹径≥22厘米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快速升高。

这项研究在美国国家卫生与营养调查(NHANES)项目2011~2016年的数据库中选取了近7000人,同时纳入2023年我国700余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用于比较矢状腹径和腰围等指标对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与其他指标相比,矢状腹径与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最强,与大多数代谢参数的相关性也最强,更适合用于评估中心性肥胖,且没有性别差异。

矢状腹径的概念来源于影像学的腹部断层测量,矢状面是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矢状腹径是指腹部矢状面前后方向的直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它可以形象地想象成有一根箭垂直射入腹部,矢状腹径就是腹部内的箭杆长度。测量矢状腹径时,需要身体躺平,双膝弯曲,脚平放在床上,让腹肌放松,背部紧贴床铺。呼出一口气,然后用较大卡尺(如L型卡尺)测量从肚脐水平,即腹部最凸处到背部的垂直距离。这种姿势下,皮下脂肪会滑到身体两侧,内脏脂肪保持原位,因此能更好地反映腹部的内脏脂肪量。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建议以腰围和腰围/臀围比来诊断中心性肥胖。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90厘米和≥85厘米、腰围/臀围比分别≥0.90和≥0.85时,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使用矢状腹径诊断中心性肥胖,则属于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郭晓蕙说,目前诊断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主要有腰围、腰臀比、颈围和体重指数(BMI)等。腰围能部分反映中心性肥胖的问题,但受腹部形状和皮下脂肪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女性或梨型身材者;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但易受骨盆宽度和皮下脂肪的干扰产生误差;颈围大往往意味着上半身脂肪过多,是判断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之一,但颈部与腹部相隔较远,也存在干扰和误差;体重指数(BMI)反映全身肥胖,但不能区分肥胖来自脂肪还是肌肉,也无法判断脂肪分布。而矢状腹径可直接反映腹部脂肪深度,内脏脂肪主要分布于腹腔内,其体积增大会使腹腔向前膨出,数据更可靠。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矢状腹径与CT或核磁共振测量的内脏脂肪面积相关性更高。目前多项研究发现,成人矢状腹径超过临界值(男性>25厘米,女性>24厘米)与内脏脂肪超标和代谢异常显著相关。

郭晓蕙说,矢状腹径可作为中心性肥胖的一种临床参考,但不一定是唯一或最优标准。矢状腹径的测量需要有特殊的测量工具,对家庭和个人而言,比测量腰围等更麻烦,应用普及存在一定困难。

专家指出,中心性肥胖对健康有多种危害,可增加患脂肪肝、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疾病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从以下方面改善生活方式,达到减重目的。

限制热量。吃饭八分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少吃高油、高脂、高糖的食品;避免吃夜宵,晚8点后不宜进食。

增加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者75分钟高强度体育运动,要特别加强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骑车、游泳等,促进热量消耗,加速腹部脂肪的燃烧。增加腰腹部核心肌群的训练,如平板支撑、俯卧撑等,让腹肌发达起来,提高腹部脂肪代谢率。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9小时充足睡眠。

缓解压力。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大量分泌皮质醇等激素,加速脂肪堆积、改变脂肪分布,变得腰粗背厚。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瑜伽放松身心。▲

永医科普丨关于“肥胖”那些事儿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事,除了发胖。肥胖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肥胖问题的认识,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行动。2025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肥胖”那些事儿。

肥胖的人群多吗?

中国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首位,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肥胖率已超过16%,超重率接近35%,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也在快速增加,部分城市超过20%。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肥胖超重率可达70%,儿童可达30%。肥胖毁掉的不只是外表,更是健康。肥胖是一种“病”,得防、得治。

为啥会胖?

这事儿可复杂了,可不是简单的“吃得多”就能解释的。首先,遗传因素得算一个。人的胖瘦,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比例为40%到70%,而剩下的30%到60%是要靠后天的身材管理。

其次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生活,那叫一个“丰富多彩”——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满大街都是,吃起来方便又美味。很多人应酬多,频繁进食过多甜食、油腻食物,多食再加上膳食结构不够均衡健康。吃多了这些,身体里的能量就过剩了,只好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再加上现在很多体力劳动被机器替代,一些人没有时间运动,或者懒得动、没有运动意识,上班坐着,下班葛优躺,身体消耗的能量少得可怜,脂肪自然就堆积得越来越多。

还有压力大也是个问题。压力一大,身体就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东西,它会让人食欲大增,尤其是想吃高热量的垃圾食品。为了缓解压力,解除心情上的烦恼、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少人也是用“吃”来发泄。结果就是,越吃越胖,越胖越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别忘了睡眠。睡不好,不管是睡太少还是睡太多,都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让人更容易饿,而且还不爱动。这不,体重就蹭蹭蹭地往上涨了。

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胖的危害可大了!据目前统计,与肥胖相关的疾病高达224多种。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带来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胆结石和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症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可增加10倍,恶性肿瘤发病率也会增高,男性肥胖者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高发,女性患者子宫内膜癌比正常妇女高2-3倍。肥胖患者还易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脂肪肝、血脂紊乱、便秘、骨关节等疾病,它还易使皮肤脆性增高,发生皮炎、擦烂、并容易合并化脓性或真菌感染。此外,肥胖患者还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怎么判断是否超重/肥胖?

别急,咱们有标准。体重指数(BMI)是肥胖测定的最常用指标和公认标准,BMI(kg/ m²)=体重(kg)/身高2(m²)。中国肥胖工作组和中国糖尿病学会将BMI<18.5kg/m²为体重过低,18.5-23.9kg/ m²为正常,24-27.9kg/ m²为超重,≥28kg/ m²为肥胖。当然,还有腰围、体脂比和腰围/臀围比,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或者体脂比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以及当腰围/臀围比≥0.90(男性)和≥0.85(女性)时,也得小心肥胖症找上门。

如何科学减重?

减肥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得慢慢来,还得科学合理。

首先,得管住嘴。饮食均衡清淡,少食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如冰激凌、火锅、串串等,不能吃太多瓜子、花生等零食,多食天然高纤维食物,而不是甜滋滋的面包、栗子、红薯、南瓜、芋头等食物,不过量饮食,吃到7分饱就好。

其次,迈开腿。多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能增强体质,让人更有活力。

再者,调整心态,生活规律。别因为减肥就给自己太大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不要超负荷工作,减少应酬,不吃夜宵,不熬夜,保持良好的睡眠。

减肥的时候别急着追求快速见效,慢慢来,每个月减掉 1-2公斤就很不错了。要是减得太快,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有,减肥期间别忘了多喝水,水能帮助身体代谢,让减肥效果更好。

朋友们,肥胖可不是小事,它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要是发现自己有肥胖的倾向,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要是自己努力了一段时间还是瘦不下来,或者减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可别硬撑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看看,找专业的医生帮忙。说不定需要药物治疗,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特殊的治疗。

文/蒋倩倩

别让体重秤“欺骗”了你 是否肥胖要看这些指标→

说到肥胖,体重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判断指标。然而,如何科学地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否正常?哪些指标又能真实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呢?

如何定义肥胖和超重

首先,我们来谈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

一个常用的评估标准是体质量指数(BMI),可使用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来计算。

根据BMI的数值,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划分:正常范围为18.5~23.9,24.0~27.9属于超重;大于等于28则被视为肥胖。

此外,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体脂肪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以下表格展示了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常用诊断标准。

不同标准,关注点不同

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体重和体形不只是穿衣服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还和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BMI作为一种简单的评估工具,能够提供对体重状况的初步判断,但它有时候也会“不靠谱”。

BMI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准确反映身体的组成和脂肪的分布情况。比如,有些人肌肉较多,BMI值较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肥胖。而某些体脂肪比例较高的人,即便BMI显示在正常范围内,仍然可能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

此外,腰围的增加通常意味着腹部脂肪的堆积。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是评估腹部脂肪的重要指标。

例如,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胖,但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腰围超标,这才意识到是肚子上的脂肪过多。过多的腹部脂肪,就像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体脂率是指体内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它是评估超重和肥胖更精确的指标。与BMI相比,体脂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体内脂肪的水平。有人为了健身,专门去测量体脂率,结果发现尽管自己的体重并不重,但体脂率偏高。其实,这样的瘦属于“假瘦”。

内脏脂肪面积是指积聚在腹部器官周围的脂肪。若内脏脂肪面积超出正常范围,这些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身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内脏脂肪过多,不仅可能引发脂肪肝、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还会增加心脏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来源: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赵汗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