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训明院士:肥胖不等于吃得好,均衡营养能避免很多疾病发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 张瀚允 乔靖芳)“肥胖以及慢性疾病的形成往往经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日积月累,大多是由不良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导致的,肥胖不等于吃得好,均衡营养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希望《临床营养学》教材的发布和推广能够培养一批真正懂得营养的专家,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健康人群拥有科学的营养处方。”
12月15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临床营养学》(第一版)新书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呼吁医疗从业者、医学生和普通百姓提升营养学专业素养,变被动健康为主动健康。
吉训明院士表示,营养不等于能量,一个人肥胖不代表他获得的营养是均衡的。根据发胖原因的不同,患者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饮食,均衡各项营养元素的摄入,避免因肥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吉训明院士还提到,营养调节在重症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疾病的防治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脑卒中患者,早期炎症反应加重,后期免疫功能下降,医生如不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会使得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而如果将营养调节和药物使用相结合,则可以大幅度减少患者脑卒中的并发症,实现较好的临床效果。”
12月15日,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临床营养学》(第一版)由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石汉平、陈伟主编,2025年春季将投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使用。
于康教授:有效减重,掌握营养摄入的“3要做”和“4避免”
本文经于康教授审核发布。
合理的饮食是维持健康体重的核心要素。对于肥胖或超重人群,如何通过科学的营养摄入来有效管理体重?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提出了营养摄入的“3要做”和“4避免”,帮助大家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体重管理——谨记“3要做”
于康教授强调,在营养摄入方面,以下3点需要严格把控。
第一,要严把能量摄入关。
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关键在于减少能量摄入,尤其是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入,如糖油混合物。同时,要避免使用高能量密度的烹饪或食物调配方法。例如,咖啡中加入糖和奶精后,其能量密度会显著增加,从而可能导致总能量摄入超标。
第二,增加可以增加饱腹感、能量相对偏低的食物。
于康教授举例:“增加绿色蔬菜或深色蔬菜的摄入,这些食物能量密度低,但饱腹感强,有助于控制总能量摄入。”此外,粗粮等全谷类食物、大豆及其制品也是保持体重时的良好选择。
第三,单纯肥胖且爱吃主食的人,建议逐步减少主食摄入量。
这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于康教授建议,每周减少半两主食较为适宜。在一日三餐中,早餐和午餐可以作为主食的主要来源,而晚餐则尽量减少主食摄入。晚餐可以选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如清蒸鱼、白豆腐等,并增加一些绿色或深色蔬菜。
体重管理——牢记“4避免”
于康教授指出,除了以上建议,还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四避免一调整”。“四避免”包括:
一、避免进食过快。于康提示:“希望每餐都超过20分钟,细嚼慢咽,因为太快的饮食,往往在短时间内会摄入大量能量或者食物,造成能量超标。”
二、避免进食过饱。要培养每餐七分饱、八分饱的习惯。
三、避免进食过晚。进食过晚会扰乱身体的生物节律,造成发胖的风险增高。
四、避免零食过多或者随意进食。于康教授表示,研究发现,现在人们通过零食或三餐之外随意进食摄入的能量,甚至不少于三餐正餐的能量摄入。
“一调整”指的是优化进餐顺序,建议先食用能量相对较低但饱腹感较强的食物,再摄入能量较高的食物。例如,可以先喝一些清淡的汤,再吃一些蔬菜和豆腐,最后再吃主食。这样的顺序有助于降低整体的食物和能量摄入量。
专家介绍
于康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健康医学系主任
北京市临床营养治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营养标准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首席专家兼肿瘤营养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NUSOC协作组常务副组长兼营养代谢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临床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营养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美国临床营养杂志 AJCN(中文版) 总编、美国ASPEN官方杂志NCP(中文版)总編、《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副总编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16项,牵头制定国家卫生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 228篇;主编学术专著14部,副主编12部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预防糖尿病,从生活方式调整开始!🌟
预防糖尿病可从生活方式调整、定期检查等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措施:
·健康饮食:
→控制热量摄入:根据年龄、体重、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合理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一般成年女性每天摄入1500-1800千卡,成年男性1800-2200千卡,避免热量过剩导致肥胖。
→均衡营养搭配: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200-300克。选择低脂肪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取。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尽量不吃夜宵,减轻胰腺负担。
→适量运动:坚持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00-120步。
→增加日常活动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身活动,上下楼尽量选择步行,工作间隙可做简单的伸展运动,做家务也是不错的运动方式。
→结合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生活习惯。
→保持合理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之间,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避免超重和肥胖。比如一个身高1.6米的人,体重在47.36-61.18千克范围内比较理想。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应尽量戒烟。饮酒要适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有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
·其他方面:
→控制压力:学会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减少因压力导致的血糖波动。
→定期检查:一般人群每年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检查。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应增加检测频率,每半年或每季度检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