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肥胖是什么体质(四肢肥胖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

揭秘 3 种易胖体质,开方教你靠吃喝动甩肉

肥胖是万病之源,会增加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风险,甚至升高死亡风险,减重可大幅降低这些健康风险。但很多人减重困难,成效不佳。中医师学生钟楚倩分析 3 种 “易胖体质” 特点及生活饮食调理方法 。

BMI 超 24 易三高,减重 5%-10% 可降死亡率

你是 “易胖体质” 吗?研究显示,BMI 超 24,死亡风险急剧上升。而减重 5% - 10%,便能大幅降低三高与代谢综合征风险,降低死亡风险。所以减重不仅关乎外在身形,更关乎内在健康。

易胖体质 1:肠胃郁热/原型食物、低脂低盐

食欲旺盛,吃很多也不觉得饱,对甜食、油炸、辛辣食物不忌口。
容易长痘痘,皮肤常出现红疹子且瘙痒。
【西医检验】胆固醇过高、有脂肪肝。
【减重建议】多吃未加工的原型食物,减少过度调味,如蒸鱼、水煮鸡胸肉、地瓜、玉米、蔬菜。
【中医建议】用山楂、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中药抑制食欲,清除肠胃代谢废物,恢复肠胃正常吸收与排泄功能。

易胖体质 2:痰湿/忌甜食、精制淀粉防血糖飙升

身体沉重、四肢水肿、疲倦嗜睡。
食欲差,饭后易胀气,大便黏腻排不净。
咽喉常觉有痰,饭后更明显。
【减重提醒】忌甜食、面包、饼干、含糖饮料及精制淀粉食品,这类食物易致血糖飙升,很快就饿,还含高热量不良油脂。
【中医建议】服用半夏、陈皮、厚朴、茯苓等祛痰利湿中药,排除脏腑深层湿气,防止痰湿在体内积聚。

易胖体质 3:肝郁气滞/练腹式呼吸,养成运动习惯

压力大,易紧张焦虑、情绪起伏大,月经不规律,经前经后爱发脾气。常熬夜,睡眠不足 6 小时,睡眠质量差,浅眠且易半夜醒来。
【西医检验】肝功能指数偏高。
【减重建议】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尽量让下腹部鼓起,缓慢吸气、呼气各 3 秒;每周进行 2 至 3 次拉筋或有氧运动,每次至少 30 分钟。
【中医建议】肝郁气滞者多有自律神经失调,可选用柴胡、白芍、郁金等疏肝解郁、安神的中药,帮助放松自律神经。

中医减重效果及疗程时长因个人体质、代谢能力、年龄而异。建议民众咨询专业中医师以获最佳疗效。通过中医减重,既能塑造好身材,又能改善内在健康,远离肥胖危害。

这一体质,或易致肥胖!速来自查

秋末冬初,天气干燥,人体容易被燥邪侵扰,出现舌红少津、眼干鼻燥等症状;同时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一些人体内湿气较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摄入的水分难以被很好地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干燥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这一时期养生既要注意润燥,也不能忽视祛痰湿。

身体里的四种“水”

中医认为,津、液、痰、湿可以简单代表人体内水液的四种状态。津、液是我们体内正常的水,可称为“好水”,湿、痰是身体受到外邪侵袭或体内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可称为“坏水”。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例如口水、汗液。

液:质地稍浓稠,灌注于关节、脏腑等,起濡养作用,例如关节腔里的组织液。

湿: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痰:具有黏腻、重浊的特点,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如果在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会导致多种复杂疾病。

水液失常可导致多种病症

身体的津液太少,可导致湿疹、荨麻疹、呼吸道疾病、干燥综合征、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痰湿体质容易导致肥胖,可引发“三高”、心梗、脑卒中、肿瘤等疾病。“好水”太少、“坏水”过多,都容易引发健康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养治疗。

【津液少】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脾主运化,可将津液转输至心肺;肺主通调水道,可将津液输布至全身。如果脾的运送功能出问题,会导致津液不能到达肺;同时如果肺气虚,则会影响津液输布全身。

●症状:发色枯黄、口腔溃疡、干咳、舌红少津、牙龈肿痛、眼干鼻燥、面色萎黄、容易感冒、健忘。

●调养方法

银耳百合雪梨羹:主要材料有银耳、百合、雪梨、马蹄,有养阴生津的作用。

日常锻炼:练习八段锦中“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有宽胸理肺的作用。

【湿气重】

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虚弱,水湿代谢失常,从而形成湿气重的情况。另外久居潮湿阴冷环境,也会使湿邪侵入体内,导致脾虚湿气重。

●症状:口干不欲饮、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瘙痒、大便黏腻、关节僵直。

●调养方法

山药百合胡萝卜小米粥:有健脾养胃、清心润肺的作用。

日常需注意:饮食有节、保暖腹部、调节情绪、保证良好睡眠。

【痰湿多】

湿邪困于人体内,如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会化成“痰”,其致病种类繁多复杂,有“痰生百病”的说法。

●症状:口苦口臭、舌苔厚腻、唇红口疮、咽喉肿痛、困倦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增多、痛经宫寒、大便黏滞不爽。

●调养方法

陈皮薏米煮水代茶饮: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

萝卜山药老鸭汤:有健脾、生津、化痰的作用。

按揉液门穴:有调节人体津液、润燥祛湿的作用。

秋冬祛湿润燥小方法

●桂花、生甘草泡水代茶饮:有祛痰湿、温脾阳、疏肝解郁的作用。

●石斛、麦冬煮水代茶饮: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日常锻炼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练习“金鸡独立”的动作,有疏通三焦、引火下行的作用。

小贴士

使用以上调养方法需注意:由于个人体质不同,还需辨证施治。

来源: 央视财经

这一体质,或易致肥胖!速来自查

来源:央视财经

秋末冬初,天气干燥,人体容易被燥邪侵扰,出现舌红少津、眼干鼻燥等症状;同时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一些人体内湿气较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摄入的水分难以被很好地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干燥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这一时期养生既要注意润燥,也不能忽视祛痰湿。

身体里的四种“水”

中医认为,津、液、痰、湿可以简单代表人体内水液的四种状态。津、液是我们体内正常的水,可称为“好水”,湿、痰是身体受到外邪侵袭或体内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可称为“坏水”。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例如口水、汗液。

液:质地稍浓稠,灌注于关节、脏腑等,起濡养作用,例如关节腔里的组织液。

湿: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痰:具有黏腻、重浊的特点,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如果在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会导致多种复杂疾病。

水液失常可导致多种病症

身体的津液太少,可导致湿疹、荨麻疹、呼吸道疾病、干燥综合征、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痰湿体质容易导致肥胖,可引发“三高”、心梗、脑卒中、肿瘤等疾病。“好水”太少、“坏水”过多,都容易引发健康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养治疗。

【津液少】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脾主运化,可将津液转输至心肺;肺主通调水道,可将津液输布至全身。如果脾的运送功能出问题,会导致津液不能到达肺;同时如果肺气虚,则会影响津液输布全身。

●症状:发色枯黄、口腔溃疡、干咳、舌红少津、牙龈肿痛、眼干鼻燥、面色萎黄、容易感冒、健忘。

●调养方法

银耳百合雪梨羹:主要材料有银耳、百合、雪梨、马蹄,有养阴生津的作用。

日常锻炼:练习八段锦中“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有宽胸理肺的作用。

【湿气重】

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虚弱,水湿代谢失常,从而形成湿气重的情况。另外久居潮湿阴冷环境,也会使湿邪侵入体内,导致脾虚湿气重。

●症状:口干不欲饮、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瘙痒、大便黏腻、关节僵直。

●调养方法

山药百合胡萝卜小米粥:有健脾养胃、清心润肺的作用。

日常需注意:饮食有节、保暖腹部、调节情绪、保证良好睡眠。

【痰湿多】

湿邪困于人体内,如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会化成“痰”,其致病种类繁多复杂,有“痰生百病”的说法。

●症状:口苦口臭、舌苔厚腻、唇红口疮、咽喉肿痛、困倦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增多、痛经宫寒、大便黏滞不爽。

●调养方法

陈皮薏米煮水代茶饮: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

萝卜山药老鸭汤:有健脾、生津、化痰的作用。

按揉液门穴:有调节人体津液、润燥祛湿的作用。

秋冬祛湿润燥小方法

●桂花、生甘草泡水代茶饮:有祛痰湿、温脾阳、疏肝解郁的作用。

●石斛、麦冬煮水代茶饮: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日常锻炼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练习“金鸡独立”的动作,有疏通三焦、引火下行的作用。

小贴士

使用以上调养方法需注意:由于个人体质不同,还需辨证施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