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肥胖日 | 这种癌偏爱“胖子”!治疗虽有组合拳,仍要常测这项指标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曹露婷 通讯员 陈丹
步入3月,过年养的“多肉”,大家都减回来了吗?
众所周知,肥胖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骨骼等造成不良影响,但大家知道吗?肥胖还和大肠癌有关!
今天(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大肠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李军跟大家聊聊肥胖和肠癌的那些事儿。
变胖成为一种“大趋势”
南方小土豆也不瘦啦
说到肥胖,首选要知道如何才算肥胖,目前我们主要用BMI(体重指数)来评价:BMI=体重(kg)/身高²(m²)。按中国标准,BMI ≥24 kg/m²为超重,BMI≥28 kg/m²为肥胖。
WHO的BMI历史数据表明,中美两国人群自1975年来,都在变胖。现在,美国成年人平均BMI,男性为 29.1kg/m²,女性为 29.6kg/m²,这意味着近一半的美国人肥胖,非常夸张。然而,美国人并不是一直这样胖。1975年美国人的BMI仅24kg/m²,和现在中国人群平均BMI 23.8 kg/m²非常接近。1975年后美国人的BMI持续上升,到现在肥胖已成为美国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中国人群也在过去的50年中变胖,1982年BMI仅21kg/m²,1996年上升到22 kg/m²。我们正在经历美国人变胖的过程。
连南方小土豆,也变胖土豆啦!
2015年到2023年,浙江省成年人肥胖率从8.6%上升到23.7%。当前,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合计 50.7%,19%的6-17岁儿童青少年,以及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肥胖,且增长速度远超成人。预计至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甚至在浙江,南方小土豆也在变成胖土豆。2023年浙江省成年人的超重率达到了33.9%,约为1741万人;肥胖率为13.7%,约为704万人。
肥胖和肠癌有关
饮食习惯变化,很关键
《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9》显示,从1990年到2019年,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同时发病率前十的恶性肿瘤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胃癌和肝癌标化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则呈上升趋势。
胃癌的发生和贫穷时长期摄入高盐、腌制、熏制、霉变食物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食物更加清洁,大众也普遍认识到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性,胃癌发病率持续走低。30年前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肠癌发病率排不进前五。
但是,现在很多外科医生发现胃癌越来越少,反而肠癌多了很多。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增发病人数51.7万,病率已高居第2位。肠癌发病率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即越是发达地区,肠癌发病率越高。
为什么越“富贵”,越容易得肠癌?肥胖,会增加肠癌发病率!
研究发现,BMI每增加5个单位,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5%-8%,约7%的新发肠癌直接归因于超重。WHO的数据表明,越是发达的地区,其人群体重指数(BMI)也越高,其结肠癌发病率越高。而中、美两国人群自1975年来都在变胖,和肠癌的发病率上升保持同步。
中心性肥胖(即大肚子)促进肠癌发生的作用最大,主要是内脏脂肪的代谢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炎性反应。
在中国,得肠癌的人越来越多,这可能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饮食习惯偏向“西方化”,大量摄入红肉、加工肉类,牛奶和谷物摄入不充足,同时运动不足,大肚子越来越多。
肥胖,会增加手术难度
甚至影响远期疗效
胖归胖,和大肠外科医生有啥关系?
肥胖的患者,其肥厚的系膜(包括供应肠的血管、淋巴结和脂肪组织)把血管深埋其中。“外科医生看不到血管,解剖难度非常大。”李军说,“就像吃包子,大家都喜欢皮薄馅大的。有些包子咬了三口,还没看到馅,这就比较崩溃了。”
另外,在有限的腹腔里,无处安放的小肠和大网膜不停地涌到手术区域,导致手术频繁中断。试想,春节的断桥,你想停下拍照,可是周围不停有人推着你走,这感觉是不是很崩溃?“这时,腹腔镜手术常常做不下去,不得不中转为大切口的开放手术。”李军说。
李军团队为肠癌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医院供图
日本全国多中心研究发现,肥胖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相比开放手术复发风险高,这可能和手术难度大有直接关系。
此外,多项研究发现,中心型肥胖的结直肠癌患者相较非肥胖患者,手术检出淋巴结数量少、手术时间长、中转率高且并发症高。另外,有研究发现肥胖患者辅助化疗常常会提前停止或者剂量不足,影响远期疗效。
除了给治疗方面带来的困难,肥胖还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在国外医院为了搬运肥胖患者,病房里甚至会配置起重机。手术床可能不够宽,否则患者两边的肉会掉下。肥胖的患者常常脖子短粗,麻醉医生气管插管也非常困难。总之,大肚子的手术难啊。
对于肥胖患者
外科医生有组合拳
这么难,怎么办?对于肥胖患者,外科医生有组合拳。
首先,创新的外科技术为肥胖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希望。低位直肠肿瘤的肥胖患者,李军建议使用手术机器人,因为机器人“不知疲倦”,可以提供持续高张力,深入盆腔放大微小解剖结构,让盆腔手术更加轻松。
此外,为了减少患者“肉肉”对手术的干扰,李军设计从患者的背侧入路,绕到结肠背面,避开小肠干扰,直奔血管“老巢”,即迂回包抄、直捣黄龙,使肥胖患者的结肠癌手术变得更加安全。
对于凶恶的肿瘤,通过手术“硬碰硬”必然是一场恶战。随着医学的发展,通过新辅助治疗来“对付”肿瘤,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之前,浙大二院大肠外科有一位肥胖患者,升结肠有一个5cm的肿瘤,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而其大大的肚子给治疗带来了不少挑战。在医生的建议下,患者加入了ICONIC研究,经过3个月的新辅助治疗,手术切下来的标本已经完全没有肿瘤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治疗变得更加安全。
对于医生来说,精进自己的技术是一方面,而让患者认识肥胖的危害和形成原因,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李军表示,临床上很多患者都很委屈地说:我没有吃多啊?怎么就胖了?关键问题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一天应该摄入多少热量,也不知道不同食物的热量。
以坐办公室的70公斤的人为例,按照25-30大卡/公斤体重,一天需要1750-2100大卡的热量。1杯摩卡400大卡,1杯星冰乐300大卡,100ml白酒300大卡,100g花生500大卡,100g瓜子570大卡。对热量没概念,非常容易稀里糊涂地吃多了,消耗不掉的热量就转化为脂肪了。胖,只有一个朴素的道理,吃进去的热量超过消耗掉的热量。
▼点击下方图片,解锁更多健康福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4人中就有一个!被“盯上”却不知道?赶紧对照自查→
每天感觉浑身无力
头晕眼花、耳鸣失眠……
你以为是久坐不动的原因?
No!No!No!
或许是悄无声息的高血压!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
我国18岁及以上的成人高血压患者
已经高达2.45亿!
患病率已达31.6%!
也就是说
每4个成年人中
就有1个是高血压患者!
不仅如此
还有研究显示43.1%的人群
血压处于正常高值
估计人数达4.35亿!
更让人震惊的是,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经不再只盯着老年人群,不少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已经被高血压“盯上”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指出,在1991~2015年间,60~79、40~59和20~3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升高了25.1%、87.4%和144.4%,高血压患病率正趋于年轻化。特别是在20至39岁的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尤为显著。指南指出,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都较低。
图片来源:血压健康研究报告
健康警钟!高血压不可忽视!
2024年10月8日是第27个全国高血压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
该如何预防、管理和监测血压?
一起来看!
↓↓↓
一、预防高血压,从健康生活做起
1.减盐: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应长期坚持控制盐的摄入。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超过9g/日,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日。建议用低钠盐替代部分普通食盐。
2.减油:摄入过多脂肪,特别是含饱和脂肪酸过高的食物,会增加血胆固醇水平,导致动脉硬化并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日常饮食应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同时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全谷物和粗杂粮及膳食纤维摄入等。
3.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中心型肥胖可能与高血压有更强的相关性。建议超重和肥胖者合理控制体重,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体重指数应为18.5-23.9kg/m2(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并应合理控制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
二、管理高血压,从行为改变做起
1.合理膳食:坚持健康饮食有助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盐不超量。
2.适量运动: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充足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建议以户外及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提倡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力量)训练并辅以柔韧性训练。
3.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建议吸烟者及早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饮酒。
4.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等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必要时积极寻求支持和接受心理干预。
三、科学监测,平稳降压,长期达标
1.血压达标标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科学监测血压:鼓励居家进行血压监测,有条件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晨起测量血压应在排尿后、未服用降压药、早饭前,晚间测量应在睡觉前,每次应按规范测量2-3次。
3.血压超过130/80mmHg以上就应密切关注。未使用降压药物且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应尽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并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长期服药,鼓励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确保平稳降压至标准水平。
量血压
选左臂还是右臂?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
因此自我管理非常重要
在家测血压时
选左臂还是右臂?
是否在脱衣和拽袖之间
难以抉择?
怎么做才能
更准确地测量血压?
本篇内容,为您解答!
综合:人民日报 陕西疾控 第一财经 科普先森
来源: 陕视新闻
重新定义肥胖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依靠BMI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订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量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对肥胖作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0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