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肥胖的那么快(为什么肥胖的人更容易低血糖)

文章目录:

不知不觉变胖,可能是这4个原因,不少人会中招

人到中年,肥胖总是悄然降临,并且难以离开。

比如说,就有一位曾经的患者来咨询我,说他饮食作息明明都没多大变化,怎么肥胖突然就控制不住了?

这位朋友大概32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刚刚起步也算有声有色,虽然平时应酬挺多,烟酒不可避免,但他也知道适量,平时也比较爱好运动,每周休息时间也总会有意识地留点时间给自行车或者徒步,整体来说是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了。

“工作压力确实也是不小的。”他苦笑,“但是还好,没到被压垮的程度,所以就更不懂最近怎么就肥胖得这么快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人到了一个年龄,身体的新陈代谢会减慢,“中年发福”就是这么来的。但是肥胖却不一定是“福”到了,有些时候可能是身体机能真的出现了问题,所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突然肥胖的那些事儿。

正常情况突然肥胖的原因

一、药物副作用

有些人年纪大了,高血压、高血糖也就来了,于是开始服用药物。而在很多药物当中都含有激素,如果长时间服用这类药物很容易导致肥胖问题发生。所以在面对高血压以及高血糖这类疾病,在药物之外,我们还需要改变生活习惯来避免肥胖。

二、更年期综合症

虽然我那位朋友才30来岁,距离更年期还是比较遥远的,但是更年期确实是肥胖的一个原因,年纪大些的朋友们要注意了,步入更年期阶段之后,身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开始减慢,这样摄入到身体内的食物就没有办法快速分解,堆积的食物越来越多,能量脂肪积累也越来越多,肥胖就来了。

三、内分泌失调

这是最需要现代年轻人注意的肥胖原因,现在生活条件下人们的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熬夜变成家常便饭,而长时间熬夜很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的现象,一旦出现内分泌失调的现象身体内的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四、便秘

如果我问大家有没有试过便秘,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有的。

便秘的发生太普遍了!长时间工作缺乏锻炼再加上不健康高油脂饮食习惯,便秘成为现在生活中的常见事情,而这种情况会导致毒素增加,一旦排毒受到影响人体就会变得越来越肥胖,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肥胖也并非一天之内出现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明显发现肥胖那么至少好几斤肉肉出现了,因此在平常生活中一定要及时察觉到肥胖出现的征兆。

那么,肥胖还有哪些坏处?

一、人变懒

觉不觉得自己最近变懒了?回家什么事也不想做,只想躺着玩游戏/看电视?

如果你以前比较勤快在某段时间之内突然变懒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无精打采,很可能是因为肥胖导致的。

二、胃口变大

长胖一个很常见的症状就是胃口变大,如果不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糖尿病造成的,那么很有可能你的体重在慢慢上升。

三、容易犯困

肥胖的人很容易嗜睡,如果总是吃饱就想睡,那么就要考虑肥胖。

如果一个人睡眠不足会影响瘦素分泌,人会产生饥饿感,会吃的越来越多,也会导致肥胖出现。

如果让我来做个总结的话,除了病理性的肥胖,大部分人的“中年发福”都是一个综合各种原因的结果。

首先是随着年龄上升,新陈代谢的减慢;其次是工作压力大、繁忙导致的饮食、作息不规律;最后就是摄入的食物热量过高,肉肉就慢慢长出来了;而且工作这么忙还这么累,下了班谁还有心情去做运动?所以想要控制体型,必须制定多方位的“健康计划”,才能远离肥胖。

看完文章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文章下面评论留言。#39健康超能团##清风计划##肥胖#

免责声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文/记者 李洁

医生提醒!吃饭太快易发胖!还可能得这种病→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吃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很多人吃一顿饭的时间

甚至不超过15分钟

但饭吃得太快不仅容易发胖

还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

饭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吃饭太快,糖尿病风险高

研究发现,“狼吞虎咽”(快速进食)是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的诱发因素。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表示,吃饭狼吞虎咽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为常人的三倍,也就是说,吃饭太快的人,更容易引发糖尿病。吃的太快,血糖骤然飙升,但闹还来不及给出“我吃饱了”的信号,不仅让人吃的更多,还会让负责血糖平稳的胰岛功能受损。如果人体的血糖每天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历大起大落,长此以往就发展为糖尿病。

母义明提醒:饭要吃好,但不要太饱,放慢速度,低盐低脂,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以及每天运动至少30分钟,就会有效的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用半小时左右。

老人牙齿稀松、消化功能逐渐减退,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肠道蠕动减弱,更应细嚼慢咽,建议老人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50次。

吃饭太快,还有这些危害

此外,吃饭太快还有其他一些慢性、长期的隐患:

1.进食过快、食物没有煮烂、进食黏稠食物,极易引起胃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疾病,给食物创造了“长石头”的空间,形成胃结石。

2.吃饭速度快,咀嚼次数少,会导致下颚退化,从而使牙床变得脆弱。

3.40%的癌症与食物中的亚硝酸类化合物、化学合成剂、防腐剂等致癌物质有关。而唾液在阻击这些坏物质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吃饭过快,唾液中的酶来不及起保护作用,会降低食物摄入的安全性。

(来源: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部分资料参考:央视新闻、生命时报 文案:高阳)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