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指体质指数超过(肥胖是指体质指数超过A18.5B20C24D25E30)

文章目录:

超过这个数才算是肥胖 科学减重应该这样做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流量词汇。同事聚会聊天,无论胖瘦,控制体重都是永恒的话题;搜索减肥,网络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达数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减肥之路。但是,你是真的胖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肥这件事。

肥胖有哪些原因?为什么需要减肥?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了消耗的热量。摄入的热量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太多了,实际所摄取的热量需要远远大于了机体正常所需,于是就变成“多出来”的体重储存下来。另外,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现代职业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类的活动量越来越少,消耗的少了,由此“省”下的能量也变成了“多出来”的体重。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身体成分,情绪性格,环境温度等都对机体的基础代谢有所影响,从而对体重产生影响。

减肥,用医学的说法是肥胖的营养治疗。而什么是肥胖呢?书本上的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体重过重,体脂过多。调查发现,肥胖和死亡率会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同样身高下,人们的体重越重,死亡率就会越高,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就是肥胖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的危险性。所以,把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

在临床上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比如小明身高1.6m,体重52kg,那么小明的BMI就是52÷1.6÷1.6≈20.3kg/㎡。那么,小明的BMI是20.3,他胖吗?在中国,对于肥胖的分级如下:

由表格可见,小明属于“不胖”的范畴。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减重?

减肥的方法是因BMI而异的,当BMI(kg/㎡)在24-28之间,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治疗方法来减重,具体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而当BMI(kg/㎡)在28-35之间时,基础治疗无效,则需要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个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当BMI(kg/㎡)≥35,并存在危险因素时,更可以进一步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肥胖。

BMI正常代表不需要减肥吗?

其实也未然。我们还需要测量一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当然这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做一个全面健康体检。常见的包括腰围,身体成分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然后会询问家里人的患病情况,有无遗传病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运动习惯,从而综合评估关于肥胖以及会不会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然后还要看看自己的意愿,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从而得出一个个体方案。

如何科学减重?

如果没达到前往医院减肥的标准,但还是觉得自己胖,应该怎么科学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首先,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规律的进餐,规律的进餐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掉自己随心所欲进食的习惯,在每天固定时间进食,从而再固定地减少进食量。然后,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每年定期对身体做一个健康评估,看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减重计划。最后,加强锻炼配合科学的饮食计划,可以有效减重。

在完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真正“减重”,还是需要很大运动量的。距相关研究提示,想达到减重,需要每天运动消耗500kcal(女性)或者700kcal(男性),3个月左右才可以减重5%-7%。可以理解为,在跑步机上以10km/h(6mph)的速度跑1小时,对于体重50kg的人可以消耗500kcal,对于体重70kg的人可以消耗700kcal。另外,运动不仅可以减肥(减低体重),而且减少了减肥过程中肌肉的流失,可以让身体成分更健康。

如果不爱运动,又想苗条,可以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短期内采取低能量平衡膳食或者轻断食模式。

在2017年中国的肥胖率已经高达12%,肥胖人口自然也是全世界首位,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由于不科学减重导致患上抑郁、厌食症的患者也比比皆是,希望借由此文,能让大家对自己的体重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

肥胖是一种需要警惕的身体状态 患病风险增加

尽管网络上“以瘦为美”的极端观念经常让人诟病,但胖也是真的不可取。

据统计,全球肥胖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亿,且仍在逐年增加。肥胖与代谢关系非常密切,肥胖者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代谢问题。但有一类肥胖者,他们的代谢指标和常人无异,看起来除了体重超标以外并没有太大的异常。这样的“健康的胖子”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位,他们时常炫耀自己的特殊体质,自称“肥而不腻”。

然而,一项针对38万人的最新研究却显示,健康的胖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健康。

胖还是不胖,BMI说了算

2021年6月10日,发表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旗下学术期刊《Diabetologia》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肥胖的人,即使目前的代谢特征正常,但长期来看,其患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还是更高。

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明确这个结论,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样才叫肥胖。

肥胖是一种脂肪组织在体内过度堆积的状态。脂肪组织有着储存能量、保温隔热、保护内脏器官以及调控内分泌等重要作用,是生命的必需品。但过多的身体脂肪却会引起各种疾病。一旦体内脂肪超标,我们的外观就会表现出所谓的“胖”。

但胖这个词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因此,我们通常用一个简单的数值——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来判断人的胖瘦程度。

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比如某人身高1.8米,体重70公斤,那他的BMI=70/(1.8)2,约21.6。临床上肥胖的判断标准之一便是BMI指数在25.0以上。

在中国,BMI大于24就会被视为超重。

形成肥胖的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类别。外在的原因包括饮食过量和运动不足等,内在的原因则包括遗传、疾病以及代谢异常等。通常的肥胖都是内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肥胖和代谢,到底谁是因谁是果?

很多人饭量并不大,但缺乏运动,一旦代谢水平跟不上,就会出现腹部脂肪堆积,造成内脏脂肪型肥胖等后果。而另一些人明明饭量不小,运动量也非常普通,但就是不会发胖,这便是代谢水平较高的结果。

代谢水平与个体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人代谢水平差异明显。而同一个人在其不同年龄段,代谢水平也有很大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身体的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这种下降从30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老年阶段。这也是人到中年忽然发福的根本原因。

肥胖和代谢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很难说清到底是谁造成了谁。一般认为,代谢异常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代谢。

而我们今天报道的这项研究,可以说为肥胖影响代谢提供了潜在证据。同时,这项研究的结论也明确地显示,无论代谢是否达到异常的水平,肥胖对身体健康的损害都是客观存在的。

代谢水平应该如何衡量?

有很多方式都可以描述代谢水平,体检中有很多相关检查项。但判断代谢能力不存在BMI指数或者体脂率这样的单一指标,而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比如血压、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甚至腹围,都可以作为代谢水平的判断标准。

在该研究中,把“代谢水平正常”定义为6个给定指标中的4个以上达标。而判断肥胖则采用BMI指数,即BMI≥30定义为肥胖。这样,所有38万受试者就被分成四大类:代谢正常非肥胖、代谢正常肥胖、代谢非正常非肥胖和代谢非正常肥胖。

其中代谢正常非肥胖,就是身体处于良好状态。而代谢非正常肥胖,就是体重失控的同时代谢紊乱。代谢正常肥胖和代谢非正常非肥胖则比较特殊,可以分别理解为“看起来健康的胖子”和“看上去健康但其实已经不健康的瘦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种身体状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脂肪组织的分类做一个简单说明。

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大有不同

脂肪组织大体上可以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两种。内脏脂肪主要以腹部为中心分布,集中堆积在腹部器官周围。而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全身的皮下组织中,特别是臀部和大腿处。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不易外显,通常在腹部开始隆起之前,内脏脂肪就已经在体内积聚了。这就是大多数不健康的瘦子所处的状态。而看起来健康的胖子与此恰好相反。

一般来说,内脏脂肪堆积比皮下脂肪堆积对健康的损害更大,内脏脂肪堆积往往意味着脂类代谢功能的弱化。在BMI指数≥30的肥胖人群中,大约有10~30%可以被判定为代谢健康。与其他肥胖人群相比,他们内脏脂肪堆积的情形较少发生,大部分人的肥胖是由皮下脂肪堆积造成,我们姑且可以称他们是健康的肥胖。

之前,有证据表明,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患上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后的致死率并不比代谢健康的正常人高。和代谢不健康的肥胖者相比,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普遍更加年轻,他们看电视时间更短,更加喜欢运动,文化程度也更高。可以认为,相比而言,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拥有更低的健康风险。甚至有一些说法认为,代谢健康的肥胖并不是真正的肥胖,只要身体没有不适,就可以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

无论如何,胖都是需要警惕的状态

然而,本次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在随访11.2年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与非肥胖的人群(无论是否代谢健康)相比,虽然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高,但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60%、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了20%。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衰死亡率分别增加12%和44%。

与代谢健康非肥胖的人群相比,代谢健康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前者的4.3倍。此外,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风、心肌梗死以及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总之,代谢健康的肥胖很可能只是向代谢不健康肥胖过渡的中间状态,一旦体重持续提升,这种转变的速度就会加快。本次研究就发现,在随访过程中,研究开始时代谢健康的肥胖者中,有三分之一在3到5年内出现了代谢不健康现象。换句话说,所谓的“健康的胖子”是一个伪命题,肥胖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良好的、可以置之不顾的身体状态。

正如负责本次研究的Frederick Ho博士所说:“无论肥胖患者的代谢健康情况如何,体重管理对他们都是有益的。”

资料据科普中国网

体重大不一定是胖健康超重更长寿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一到夏天,把“减肥当成终身事业”的女性朋友们又开始疯狂减肥,但真的是所有“肥”都需要减吗?近日,丹麦一项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被标记为“超重”的人,比“健康”“体重过轻”和“肥胖”的人更有可能长寿,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之前的研究也曾得出:微胖更有利健康。还有项著名研究表明:体重和死亡率的关系呈一条U形曲线,过瘦和过胖都会增加死亡风险,而超重却很安全。

专家指出,好身材别只盯着体重,BMI不能算“黄金标准”,体脂率才是最诚实的胖瘦标准。体重大不一定是胖,瘦也不一定代表健康;有些人很瘦,但内脏脂肪含量很高;微胖也可以很健康,我们要做体重上的“胖子”,体脂上的“瘦子”。肌肉多了,才是健康的超重。而腰围、腰臀比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男性腰臀比超过0.90,女性超过0.85,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需要及时进行体重管理。专家建议,要想获得理想身材,并不是体重升高或降低这么简单,而是要增加身体的肌肉量。特别对60岁以上人群来说,适当进行增肌训练,保持“微胖”,不仅能保护心脑血管、延长寿命,还能避免摔倒,提高生活质量。

当今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胖、超重好像都带上了贬义色彩,不少人每天都在发愁怎么减肥,特别是把“减肥当成终身事业”的女性朋友们。但真的是所有“肥”都需要减吗?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跨越40年、涉及10多万名丹麦男性的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被标记为“超重”的人,比“健康”“体重过轻”和“肥胖”的人更有可能长寿,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也曾得出类似结论,认为微胖更有利健康。

好身材别只盯着体重,BMI不是“黄金标准”,体脂率才是胖瘦风标

人体的重量由骨骼、肌肉、脂肪、内脏和水等构成,只知道一个人的体重,并不能断定他是“胖”还是“瘦”,还需要了解其脂肪、肌肉组织的占比。我们常说的“胖”往往是脂肪太多,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由于体重的复杂性,判定方法也有很多种。

BMI不能算“黄金标准”。测体重指数(BMI,以下简称“体指”)简单易行,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成人BMI量表上,<18.5被归为体重不足。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标准,各国稍有差别。西方国家规定18.5~24.9为健康体重,25~29.9为超重,超过30为肥胖。我国BMI正常范围为18.5~23.9,超重为24~27.9,肥胖为超过28。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单鹏飞表示,BMI的测定很简单,只需要一个秤、一把标尺和一个计算器,但BMI不能算“黄金标准”。同等重量下,脂肪的体积约是肌肉的1.4倍。两个体重身高都一样、BMI也相同的人,也有可能一个看起来较胖,一个却是精瘦。因此,BMI并不适用于运动员、从事重体力活动、水肿等类型的人群。

体脂率是最诚实的胖瘦标准。体脂率反映了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平均体脂率为:男性15%~18%,女性22%~25%。当男性脂肪比例超过25%,女性超过32%,体脂率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就会显现。体脂率超标,才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肥胖”。要想获得精准的体脂率,需要运用专业的体脂仪,但使用不同器材会有数据上的偏差。骨密度仪也可以进行全身体脂测定,准确率要高于体脂仪。

腰围、腰臀比,测内脏脂肪更准确。不同人的身体囤积脂肪的部位也有“偏好”,有的人是腹部,有的是四肢,还有人是臀部。如果四肢不胖,肚子很大,就是最危险的腹型肥胖,也称中心性肥胖。此类人群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直接压迫内脏,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三高等疾病风险。

腰围、腰臀比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腰臀比=腰围÷臀围。正常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男性腰臀比超过0.90,女性超过0.85,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需要及时进行体重管理。

体重大不一定是胖,瘦也不一定代表健康,肌肉多的超重才健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静表示,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研究中,BMI被视为唯一的判断标准,但其只能反映全身性肥胖,无法将内脏脂肪考虑在内。有项著名研究表明:体重和死亡率的关系呈一条U形曲线,“过瘦和过胖都会增加死亡风险,而超重却很安全”。此外,因为饮食差异,西方人群体内的肌肉含量占比较高,因此这个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合亚洲人群。

吴静表示,“西方人胖出来的可能是肌肉”。肌肉是人体的“发动机”,各种运动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调节,肌肉对增强免疫力、保护骨骼十分重要,还能帮助血液循环,号称人体的“第二心脏”。身体的肌肉含量高,可提高新陈代谢率,消耗多余脂肪,养成“易瘦体质”。为了健康和美,进行必要的肌肉储备很重要。

在不少年轻女性中,如果BMI显示超重、体重较高,就意味着肥胖。为了追求“纸片人”身材,她们盲目节食。这样虽然减少了脂肪摄入,但为了进行基础代谢,肌体开始消耗肌肉,维持供能,导致新陈代谢降低。一旦恢复饮食,肌体更容易存储脂肪,于是她们又开始新一轮节食,形成恶性循环。一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神经性厌食、内分泌紊乱,即使经过治疗,体重达到健康水平,身体机能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节食减肥实在是得不偿失。

单鹏飞表示,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还担负着保护内脏、维持体温、参与肌体多方面代谢等重任。脂肪和肌肉是肌体的两道“防火墙”,还是“免疫军库”,不能单单把脂肪当成健康大敌。

吴静解释说:“体重大不一定是胖,瘦也不一定代表健康,有些人很瘦,但内脏脂肪含量很高;微胖也可以很健康,我们要做体重上的‘胖子’,体脂上的‘瘦子’。肌肉多了,才是健康的超重。”

理想身材要长对肉,中青年可适当增肌保持“微胖”

要想获得理想身材,实现健康的超重,并不是体重升高或降低这么简单,而是要增加身体的肌肉量。

人在每个年龄阶段,增肌都十分重要,年轻人增肌有助于让身材更纤细、增强抵抗力;中年人进行适当增肌,可以预防老年后肌肉快速流失;到了老年,除了肌体功能减退、激素分泌减少,还有慢病的拖累,肌肉量、蛋白质合成减慢、流失加快,免疫力逐渐下降,特别是在55~60岁。

对60岁以上人群或患有少肌症的人来说,适当进行增肌训练,保持“微胖”,不仅能保护心脑血管、延长寿命,还能避免摔倒,提高生活质量。

对患有消耗性疾病的过瘦人群来说,增加肌肉量就是增强免疫力,即使对需要控制体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医生也建议他们的BMI保持在22~24的区间内,不可以太瘦,但这往往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

想要保持健康超重,专家们也给出了以下建议:

1.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摄入合理脂肪和足够蛋白质。保证有充足的亮氨酸和必需氨基酸的摄入,不仅可以减少脂肪,还可以增加体内的肌肉组织,防止肌肉随年龄增长而流失。中国人的饮食常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比如馒头、面条、米饭。如果想要增肌,不妨减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吃乳制品、牛肉、鸡肉、金枪鱼、鳕鱼等。

2.多进行对抗性运动。中老年人也可以常做俯卧撑、深蹲等增肌运动,也可以用拉力器、臂力棒、哑铃、弹力带等健身工具帮忙,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要慢。体力较好的中老年人,可以考虑健美操、游泳等。每次运动30~60分钟为宜,量力而行,不要逞强。

生活中,有些人拼命想“掉肉”,有些人却怎么吃都不胖,不妨对照以下几种情况,通过锻炼和饮食调整来“长肉”。

1.如果是腰围小、体脂率低的人:很有可能是肌肉发达、基础代谢水平高,可针对想“胖”起来的部位,比如肩膀、上臂、大腿,多做对抗性训练来增肌。

2.如果是骨架小、体力差的人:就要进行无氧 有氧训练,比如举重 慢跑组合,或俯卧撑 太极拳组合等。运动强度可逐步递增,同时调整饮食,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

3.如果是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最好先去医院就诊,以诊断是否是受疾病影响,比如消化液分泌不足。之后再根据身体情况,进行强度较低的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循序渐进,增强体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