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胃火旺,一到晚上就想吃,一碗中药汤,益气生津,还能瘦
我今天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评论“今天减肥,早上吃一个鸡蛋,中午吃一个鸡蛋,晚上忍不住,吃了整只炸鸡,前功尽弃”。虽说这个评论是在调侃打趣减肥这件事,但也说出了许多减肥人士的痛苦:晚上真的忍不住想吃!
但大家都知道减肥就是要少吃,特别是晚上。晚上五脏六腑都需要休息,是脾胃最虚弱的时候,晚上进食的话,食物难消化排出,就更容易发胖了!
那晚上控制不住怎么办?别急,我们先来了解晚上食欲旺盛的三个原因:
一、早午餐吃得太少了
早午餐吃的太少,摄入的营养不够为我们的身体供应足够的能量,到了晚上,身体处于本能反应,就会向大脑发出强烈的“饥饿”信号,试图通过增加进食来弥补白天的能量亏空。而此时你不像白天忙于工作或者生活,注意力涣散,就更容易想吃东西了。
所以想要减肥,在吃的方面记住这句话“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够,晚上吃得少”。
早餐可以选择营养丰富一些的食物,比如水煮蛋 两片全麦面包 一杯牛奶;
中午吃得够,并非是无节制地大吃大喝,而是要保证食物的多样性,瘦肉,如鸡肉、牛肉或者鱼肉,提供优质蛋白质;搭配大量的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吃到七分饱左右就可以。
晚上就尽量少吃,三至五分饱就好,晚上7点以后尽量不进食。
二、气虚,中医有句话叫做气满不思食,相反,气虚就会想吃。气虚了,不能正常地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身体就会以为是吃得不够,同样也会表现为食欲旺盛。
三、胃火旺,胃相当于我们身体里的锅,负责腐熟水谷,火太旺了,就容易“煮焦”,食物消化快但却无法转化成营养物质,身体也会觉得饿,此外还容易烧坏我们的胃,出现胃胀胃疼、肠鸣的症状。同时,一些肥胖患者还会表现为口气重,牙痛,脸上出油,爱长痘痘;大便不畅、容易便秘
针对气虚和胃火旺,有一碗出自《伤寒论》中药汤,清热、益气、生津,能够调理这两种情况。
组方:知母18g、石膏48g(碎)、甘草6g(炙)、粳米15g、人参9g(以上用量仅供参考)
用法:以上五味药,加入2000ml水,煮到粳米熟了的时候,药汤就制成了,去掉药渣。每次温服 200 毫升,一日服用三次。
石膏大寒,善清阳明气分大热,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既助石膏清气分实热,又能润燥生津,二药相须为用,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粳米养胃和中、生津止渴,二者配伍可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胃,又能益气生津,顾护正气。
以上方子仅供参考,服用需要辨证,不可盲目套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专家:“贴秋膘”切忌过度进补
8月7日9时6分迎来“立秋”节气,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今天开始了。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此时节“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气,“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等习俗。
那么立秋为何要“贴秋膘”?又有哪些注意事项?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专家给出了相关解答和建议。
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饮食和防病有关,“民以食为天”,“贴秋膘”便在民间流行起来。立秋这天,民间有“悬秤称人”的习俗,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则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会“以肉贴膘”。
专家认为,“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冬需要进补。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这几类人群要格外注意
脾虚患者:进补前建议适度吃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
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者,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症状严重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
进补要因人而异,切忌过度进补
专家提醒,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不可贸然进补,避免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应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膳食结构,均衡三餐营养,可适时搭配一些具有健脾养胃、滋阴润肺的果蔬。
专家表示,立秋时节适当“贴秋膘”可提高人体的脏器功能,但不要无病乱补,不要以药代食,更不要过度进补。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此外,专家提示,虽然立秋已至,但仍处于“三伏天”中,天气较为炎热,建议不要贪凉,避免影响脏腑自身的调节能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吴雪金
今日辟谣(2024年8月8日)
2024年8月8日
谣 言 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山洪灾害致三十多人失联?
真相:近日,有网民发视频称,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一起严重的山洪灾害,目前已有三十多人失联。经当地网信部门核实,芦山县近日未发生山洪灾害,也无人员失联等情况。请广大网民从官方渠道获取权威信息,对于网络来源不明信息,不得随意转发或发布。(来源: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芦山融视听)
科 普 立秋后,这些养生误区请“绕行”
详情:秋季养生究竟该怎么“养”为宜?下面盘点常见秋季养生误区,一起科学健康养生。
误区一:“春捂秋冻”强体质?
真相:春捂秋冻要因人而异,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病、胃病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最好的办法是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不用过早穿得太厚实,适度即可。
误区二:“贴秋膘”好过冬?
真相: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古人,日常饮食已经可以保障我们摄入足够的脂肪、蛋白质和营养。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否则容易“上火”或积食造成消化不良。
误区三:秋季进补多多益善?
真相:适当进补有益健康,但不可滥补,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选择食品、药品前,可向专业医师咨询,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误区四:防止秋燥多喝白开水?
真相:对付“秋燥”最简单也是最重要手段就是“喝水”。但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会给肾脏带来负担,使身体受到危害。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以100—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小时左右,每日饮水量最好保持在1500—1700毫升。小口喝水比大口灌水更加解渴,也有利于人体吸收。
误区五:降温后仍可以长时间使用空调?
真相:夏末初秋,天气仍然较热,有些地区还在使用空调。其实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的时间不宜过长,夜里温度要把控,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宜多开空调。(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提 示 上海属地多平台集中整治体育“饭圈”乱象,6000多个违规账号被处置
详情:巴黎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国体育健儿在竞技场上挥洒汗水、全力拼搏,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比赛,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体育精神,为国家争光添彩。但也有网民无底线炒作,发表拉踩引战言论,恶意攻击、刷量控评,严重破坏网上健康、和谐的观赛氛围。
为加强网上体育“饭圈”问题整治,上海市委网信部门在中央网信办统一部署下,指导属地重点网站平台主动履行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巡查清理力度,防止赛场外噪音杂音滋扰中国运动员正常比赛,努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截至8月6日,小红书、哔哩哔哩、虎扑、咪咕视频等平台共清理相关违规信息9.6万余条,删除违规互动信息近80万条,下线违规话题100余个,并对6000余个违规账号予以阶梯封禁、永久禁言等处置。在此,网信部门呼吁广大网民文明观赛、理性发言,自觉抵制体育“饭圈化”乱象。(来源:网信上海)
编辑 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