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 肥胖 超重(Bmi肥胖超重)

文章目录:

1/3中国人超重肥胖!BMI大于32应考虑手术

每3个中国人就有1个是胖子,超重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2~4倍,多学科联合狙击肥胖糖尿病刻不容缓。

7月27日,2019中国减重糖尿病论坛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病医联体及专委会成立大会在中日友好医院召开。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牵头,中日友好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共同组建的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病医疗联合体宣告成立。中国肥胖糖尿病防治有了专家队。

中国人容易“恶性肥胖”

“最新数据是中国大概1/3的人群超重肥胖。”新当选的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原院长贾伟平说。

贾伟平表示,虽然我国重度肥胖的人只有4%~5%,但是胖友们都很有特点,“大多都是‘腿细肚子大’。这是典型的腹型肥胖,医学又叫‘恶性肥胖’。”

腹型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四高”关系暧昧,容易引发一系列血管类疾病,治疗起来非常复杂。其中,肥胖与糖尿病的联系最为紧密,超重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2~4倍。中国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其中64%的男性及77%的女性体重超标。

当肥胖勾引出糖尿病,就会借着糖尿病的“手”损害患者的眼睛、血管、器官、口腔……我国特色口腔颌面外科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回忆,他到现在都忘不了年轻实习时糖尿病口腔肿瘤患者口腔散发的、独有的烂苹果味。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处长黄磊表示,以肥胖糖尿病为基础的代谢综合症已经成为我国除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外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把胃从柚子变成香蕉或者改变食物流向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我自己也在重新认识自我,因为去年这个时候我长这样。”论坛进行到一半,一位身材匀称的女士登台为浓郁的学术研讨氛围带来一丝轻松,大家纷纷被她的讲述和对比鲜明的照片吸引。

原来,这位名叫丁蕊的女士是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孟化的患者,去年秋天孟化为其做了减重手术。如今术后不到一年,丁蕊“甩肉”100斤。

减重手术又叫代谢手术,生活方式、内科方法解决不了的肥胖,就需要外科出马手术解决。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已经证明,BMI>32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减重包括糖尿病治疗效果要好于内科治疗。”孟化介绍,目前国内常规的减重手术有两种,即袖状胃切除术和胃转流手术。前者相当于把胖友的胃从柚子变成香蕉、强制降低胃容量,后者则是改变食物的生理流向,让食物避开胃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强制缩短食物的消化吸收。

美国、欧洲长达15年的减重手术随访数据显示,术后超重体重可平均下降80%,且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回归正常;同时绝大多数糖尿病相关代谢综合征,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亦能得到逆转、回归正常。

减重糖尿病医联体让基层患者享受同质化治疗

1998年减重手术刚刚规范化兴起时,全球手术例数约4万例;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就变成46.9万例。在欧美发达国家,减重手术已经成为医学对抗肥胖与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中国,即便是中日友好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等领衔全国的减重手术中心手术数量加起来也不到1万例。与之对应的,是中国9000万的肥胖人群和1200万的重度肥胖人群。

“基层其实有非常多超重糖尿病患者,但是他们很多才刚刚接触或者说还不知道减重代谢手术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院长刘寒松告诉记者,他们医院在2017年5月开展减重糖尿病手术,当年就做了89例,截止目前已经做了360例,但看着身边更多的超重患者,刘寒松还是觉得需要更大的科普力度让更多人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医联体成立后,各家医院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相互促进,还能在全国形成一个专业矩阵放大声量,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治疗。”

中日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孟化说:“我从2012年开始做这个手术,经历了最初的各种改良到现在的成熟把控,比如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患者手术‘三无’无胃管、无尿管、无引流管,胃状袖状切除手术2天出院、胃旁路手术3.8天出院……这些经验技术都可以在医联体平台上推广,这样患者哪怕是在基层,也能享受同质化高水平的减重糖尿病手术治疗。公益分享、同质同行是减重糖尿病医联体的未来方向。”

超过这个数才算是肥胖 科学减重应该这样做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流量词汇。同事聚会聊天,无论胖瘦,控制体重都是永恒的话题;搜索减肥,网络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达数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减肥之路。但是,你是真的胖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肥这件事。

肥胖有哪些原因?为什么需要减肥?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了消耗的热量。摄入的热量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太多了,实际所摄取的热量需要远远大于了机体正常所需,于是就变成“多出来”的体重储存下来。另外,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现代职业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类的活动量越来越少,消耗的少了,由此“省”下的能量也变成了“多出来”的体重。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身体成分,情绪性格,环境温度等都对机体的基础代谢有所影响,从而对体重产生影响。

减肥,用医学的说法是肥胖的营养治疗。而什么是肥胖呢?书本上的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体重过重,体脂过多。调查发现,肥胖和死亡率会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同样身高下,人们的体重越重,死亡率就会越高,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就是肥胖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的危险性。所以,把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

在临床上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比如小明身高1.6m,体重52kg,那么小明的BMI就是52÷1.6÷1.6≈20.3kg/㎡。那么,小明的BMI是20.3,他胖吗?在中国,对于肥胖的分级如下:

由表格可见,小明属于“不胖”的范畴。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减重?

减肥的方法是因BMI而异的,当BMI(kg/㎡)在24-28之间,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治疗方法来减重,具体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而当BMI(kg/㎡)在28-35之间时,基础治疗无效,则需要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个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当BMI(kg/㎡)≥35,并存在危险因素时,更可以进一步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肥胖。

BMI正常代表不需要减肥吗?

其实也未然。我们还需要测量一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当然这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做一个全面健康体检。常见的包括腰围,身体成分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然后会询问家里人的患病情况,有无遗传病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运动习惯,从而综合评估关于肥胖以及会不会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然后还要看看自己的意愿,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从而得出一个个体方案。

如何科学减重?

如果没达到前往医院减肥的标准,但还是觉得自己胖,应该怎么科学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首先,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规律的进餐,规律的进餐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掉自己随心所欲进食的习惯,在每天固定时间进食,从而再固定地减少进食量。然后,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每年定期对身体做一个健康评估,看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减重计划。最后,加强锻炼配合科学的饮食计划,可以有效减重。

在完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真正“减重”,还是需要很大运动量的。距相关研究提示,想达到减重,需要每天运动消耗500kcal(女性)或者700kcal(男性),3个月左右才可以减重5%-7%。可以理解为,在跑步机上以10km/h(6mph)的速度跑1小时,对于体重50kg的人可以消耗500kcal,对于体重70kg的人可以消耗700kcal。另外,运动不仅可以减肥(减低体重),而且减少了减肥过程中肌肉的流失,可以让身体成分更健康。

如果不爱运动,又想苗条,可以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短期内采取低能量平衡膳食或者轻断食模式。

在2017年中国的肥胖率已经高达12%,肥胖人口自然也是全世界首位,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由于不科学减重导致患上抑郁、厌食症的患者也比比皆是,希望借由此文,能让大家对自己的体重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

BMI过高易患脂肪肝 高危人群需及时就诊

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王蹊)近日,由天士力控股集团冠名支持的“健康大讲堂”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脂肪肝中心主任张晶,与大家畅聊科学治疗脂肪肝相关话题。张晶表示,BMI过高的人群容易患脂肪肝,有脂肪肝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重视并及时就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脂肪肝中心主任张晶做客“健康大讲堂”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脂肪肝,张晶介绍,首先要观察自己是否有高危因素。BMI是判断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之一,BMI是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如果BMI超过25就是超重,BMI超过28就是肥胖。除了BMI,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也是脂肪肝高危人群。如果身体有这些高危因素,就需要到医院做超声检查进行进一步判断。

“此外,患者可以做转氨酶检查。就目前中国的肝脏流行病来说,转氨酶升高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脂肪肝。可以做这两个检查初步判断脂肪肝,如果有肝病的,就到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张晶说。

张晶表示,很多人患上脂肪肝之后不够重视,认为减肥就能恢复健康,这是不太正确的做法。因为脂肪肝分为轻、中、重度。有一类患者是脂肪肝进一步发展的高危人群,需要高度重视。如果患者属于高危人群被检查出脂肪肝,就不要轻易忽视,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的肝硬化和肝癌。

什么样的患者会容易进一步发展脂肪肝?“BMI超过30的患者,属于严重的肥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此外,糖尿病人群,转氨酶持续升高,年龄超过40岁以上的人,拥有这些特征的人群诊断出脂肪肝,不应简单采取运动的方式进行治疗,因为这种脂肪肝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需要到医院里面进一步确诊,要重视。”张晶说。

据张晶介绍,目前脂肪肝的治疗中有两个误区,一个是过度重视,一个是过于忽视。有些人觉得脂肪肝较为常见,不需要去医院检查,这是过于忽视。还有一类患者过度的紧张,反复到医院检查,无论病情轻重坚决要吃药进行治疗,这是过度重视,并不是所有脂肪肝会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有些是单纯的脂肪肝,不需要吃药,也不需要进一步长期随访检查。

张晶认为,有脂肪肝高危因素的患者,一定要到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