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与肥胖(饮食健康与肥胖问题数据新闻)

文章目录:

吉训明院士:肥胖不等于吃得好,均衡营养能避免很多疾病发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 张瀚允 乔靖芳)“肥胖以及慢性疾病的形成往往经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日积月累,大多是由不良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导致的,肥胖不等于吃得好,均衡营养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希望《临床营养学》教材的发布和推广能够培养一批真正懂得营养的专家,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健康人群拥有科学的营养处方。”

12月15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临床营养学》(第一版)新书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呼吁医疗从业者、医学生和普通百姓提升营养学专业素养,变被动健康为主动健康。

吉训明院士表示,营养不等于能量,一个人肥胖不代表他获得的营养是均衡的。根据发胖原因的不同,患者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饮食,均衡各项营养元素的摄入,避免因肥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吉训明院士还提到,营养调节在重症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疾病的防治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脑卒中患者,早期炎症反应加重,后期免疫功能下降,医生如不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会使得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而如果将营养调节和药物使用相结合,则可以大幅度减少患者脑卒中的并发症,实现较好的临床效果。”

12月15日,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临床营养学》(第一版)由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石汉平、陈伟主编,2025年春季将投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使用。

饮食养生:吃出健康,吃出长寿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更是养生保健的关键。合理的饮食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饮食养生呢?

**一、均衡营养,合理搭配**

饮食养生的核心在于“均衡”。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等,缺一不可。因此,日常饮食要注重食物的多样化,避免偏食挑食。

* **主食粗细搭配:** 精米白面口感好,但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建议将糙米、燕麦、荞麦等粗粮与精米白面搭配食用,增加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摄入。

* **荤素搭配,以素为主:** 肉类提供优质蛋白质,但过量食用会增加脂肪摄入,不利于健康。建议每日摄入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同时增加蔬菜、水果、菌菇等素食的摄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充足。

* **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建议选择鱼类、禽类、豆制品、奶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

* **控制油盐糖摄入:** 高油、高盐、高糖饮食是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建议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5-30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二、烹饪有方,留住营养**

烹饪方法的选择对食物的营养价值影响很大。

* **多采用蒸、煮、炖、焖、拌等低温烹调方式,** 尽量减少煎、炸、烤等高温烹调方式,以减少油脂的摄入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 **蔬菜应先洗后切,急火快炒,** 以减少维生素的流失。

* **肉类烹调要熟透,** 但也要避免过度加热,以免产生有害物质。

**三、饮食习惯,不容忽视**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饮食养生的重要保障。

*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规律进食有助于维持肠胃功能正常,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早餐为一天提供能量,应保证营养充足;午餐要吃饱,为下午的工作学习提供能量;晚餐要少吃,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 **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 清淡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辛辣刺激的食物会刺激肠胃,影响消化吸收。

* **多喝水,少喝饮料:** 水是生命之源,每天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建议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少喝含糖饮料。

**四、因人而异,个性化饮食**

饮食养生也要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

* **儿童青少年:** 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应保证蛋白质、钙、铁、锌等营养素的摄入。

* **孕妇乳母:** 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铁、钙、叶酸等营养素,以满足自身和胎儿/婴儿的需要。

* **老年人:** 消化功能减弱,应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 **慢性病患者:** 应根据自身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调理。

饮食养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我们都能吃出健康,吃出长寿!

胖真的是吃出来的吗?关于肥胖的“真相”不想发胖的人请留意!

在当下这个“以瘦为美”的社会里,肥胖似乎成了许多人难以启齿的“秘密”。每当提到体重超标,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肯定是吃出来的!”然而,肥胖的真相远比“吃”这一个因素复杂得多。下面探讨肥胖的成因,揭示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并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探索肥胖的真相

1、饮食:肥胖的“推手”之一

不可否认,饮食确实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过多,而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是导致体重增加的直接原因。现代生活中,快餐、零食、含糖饮料等方便食品的普及,使得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摄入了过多的热量。然而,仅仅将肥胖归咎于“吃得多”或“吃得不对”是片面的。

2、缺乏运动:肥胖的另一大“元凶”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久坐不动”的困境。长时间的工作、学习或娱乐,使得身体缺乏必要的运动,导致能量消耗不足,热量堆积,最终转化为脂肪。此外,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也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电梯等代步工具,减少了步行和骑行的机会。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3、遗传与荷尔蒙: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肥胖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的体重状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体重。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个体对高热量食物的偏好增加,或对脂肪的储存能力增强,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此外,荷尔蒙水平的失衡也可能导致肥胖。例如,胰岛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调节能量代谢和脂肪分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异常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4、心理压力与生活习惯:肥胖的“隐形推手”

心理压力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可能导致人们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和满足感,从而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酗酒、吸烟等,也可能对体重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习惯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还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进一步加剧肥胖的风险。

5、健康生活方式:肥胖的“解药”

面对肥胖的多种成因,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低热量、高营养密度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其次,要保持适量的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学会释放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的外貌自信,更潜藏着对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肥胖不仅是一个美容问题,更是一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其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下面将深入探讨肥胖对健康的潜在危害,以期提高公众对肥胖问题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肥胖的危害

1、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这些变化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2、糖尿病的“温床”

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这意味着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正常。长期以往,胰岛β细胞可能因过度工作而功能衰竭,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的病变、肾脏疾病等。

3、骨关节疾病的催化剂

肥胖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担,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承重关节。长期超重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加速,引发骨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此外,肥胖还可能增加骨折的风险,尤其是在跌倒等意外情况下。

4、呼吸系统疾病的隐患

肥胖还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健康。过多的脂肪组织会限制胸廓的扩张,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等问题。OSA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

5、心理健康的挑战

肥胖还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社会偏见和歧视、自我形象不满、自尊心受损等因素,可能导致肥胖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又可能影响个体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肥胖并非仅仅由“吃”这一个因素所导致。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涉及饮食、运动、遗传、荷尔蒙以及心理压力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肥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与美丽的双重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