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 肥胖(甜食导致肥胖)

文章目录: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

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

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

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盐油糖摄入超标 国人越来越肥胖

央视网消息: 虽然我们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但您知道怎么做、怎么吃才更健康吗?昨天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盐油糖摄入量超标,存在不合理膳食现象。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克数值;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2.1克,也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25克到30克的标准值;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达到32.9%,而《膳食指南》中推荐的上限值为30.0%。

世界卫生组织鼓励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控制到5%以下,或者不超过25克,但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约为30克。3至17岁常喝饮料的儿童、青少年,仅从饮料中摄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5%。由此带来的超重肥胖问题也日渐突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2.0%和67.6%;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也分别增加了1倍和2倍。

甜食吃多了,抑郁风险高

甜食吃得过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不仅如此,近期日本福冈女子大学研究小组在《英国营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纵向研究报告,蛋糕、曲奇饼干、巧克力、冰淇淋等甜食摄取量多的人,抑郁风险上升。

研究小组以911名制造业企业员工为对象(其中男性812人,既往无抑郁症和精神病史),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包括甜食在内的饮食生活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为3组,进行3年追踪,使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分析研究甜食摄取量与抑郁症发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3年追踪中,153人(16.8%)被确定为新的抑郁状态。与甜食摄取量最少组相比,摄取量最多组抑郁风险增加1.78倍,二者关系非常显著。即使调整叶酸、维生素B6、B12、n-3多不饱和脂肪酸、镁、锌等摄取量因素,与甜食摄取量最少组相比,摄取量最多组抑郁风险仍增加1.72倍。另外,甜食摄取量最多组与其他组相比,还体现出能量摄取多,吸烟、运动少等特点。

研究人员认为,该项新研究为亚洲首个甜食摄取量与新发抑郁状态的研究,且为纵向追踪研究,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预防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来源:生命时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