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不掉“将军肚”和“游泳圈”?4个方法拯救腹型肥胖!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有“啤酒肚”或“小肚腩”的人并不少,这种肥胖类型被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脂肪以心脏和腹部为中心过多堆积增加,使腹围增大,而四肢相对于腹部并不会显得胖。
然而,“腹型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界定腹型肥胖?
这要依据腰围来确定。腰围可以很好的反映内脏脂肪的含量。在我国,男性腰围≥90cm(2.7尺),女性腰围≥85cm(2.55尺),即为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腹型肥胖会引发内脏脂肪堆积,容易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诱发骨关节疾病、癌症等。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脂肪代谢紊乱是引起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并将腹型肥胖作为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必要条件。
有研究表明腰围可以反映出内脏脂肪的量,对脂肪肝人群来说比体质指数(BMI)更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的风险。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胃肠分子医学研究部的O.Sadr-Azodi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长达12年的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腹型肥胖是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为什么出现腹型肥胖的症状?
01
吃得太多
当人体摄入食物过多,产生的能量消耗不了,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促使脂肪向肚子集中。
02
吃得太咸
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发现,盐是独立于能量摄入之外的肥胖风险因素,让人长胖、长肚子。
03
果糖吃太多
从进化的角度说,秋季果实成熟时,果糖非常容易获得,摄入大量的果糖有助于吸收更多的营养并转化为脂肪,顺利度过冬天。大量摄入高果糖饮食可能是肥胖和内脏脂肪蓄积的重要原因。
04
精致碳水吃太多
我们饮食的“质”和“量”都会直接影响血糖,摄入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或是大量进食都会引起短时间内血糖急速上升,造成血糖波动。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增加。常吃的精制碳水有精白米面、蛋糕、甜点、含糖饮料等。
05
久坐不动
久坐、久躺、不运动的生活习惯,能量摄入大于消耗,腹部就更容易堆积脂肪,导致肚子越来越胖。
06
压力太大
长期压力过大,会让体内的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紊乱。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增加食欲,让人偏爱那些高热量的食物,还会导致白色脂肪组织重新分布到腹部区域,导致腹型肥胖。
拯救你的 “将军肚” 和 “游泳圈”!
1
注意平衡膳食
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鼓励摄入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为基础的低能量、低脂肪、低糖、低盐且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2
合理增加身体活动量
上下班回家建议多步行,工作中可以适当走楼梯,平时在家中多做家务,晚餐后多散步,减少在家中看电视与手机的时间。
3
打破静坐少动
减少每天久坐时间,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10分钟。
4
控制饮食
不建议电视与电脑佐餐,早餐尽量吃好,晚餐不宜丰盛,饮水量充足,少喝饮料,动物内脏及油腻食物尽量减少食用,控制饮食量,尽量吃8分饱。不宜暴饮暴食,吃饭尽量细嚼慢咽。
来源: 约见名医
减掉内脏脂肪,身体才会更轻松,2个方法甩掉“游泳圈”
身材肥胖最主要的部位就是腹部,拥有的大肚腩就好像是随身携带的“游泳圈”,让你身材臃肿难看,还会给你增加身体负担,让你容易累。
肚腩大的人意味着内脏脂肪多,内脏脂肪多的人身体的负担就会特别重,就好比怀孕的人挺着大肚子都会觉得负担重,睡觉睡不好,腰酸背痛,坐着还会顶着胃,这就是肚腩大的人的感受。容易喘不过气,走两步路都容易气喘吁吁。
如何才能够减掉内脏脂肪?坚持做2个方法甩掉“游泳圈”,减轻身体负担,达到瘦身减脂的效果。
第一个方法:清淡饮食,控制卡路里
1,控制卡路里的摄入,才能够更好地控制脂肪的堆积,大大地降低了热量的摄入,清淡饮食除了能够满足自身的代谢消耗的热量,还可以让你吃得饱,不会抑制代谢,从源头上减少热量摄入,这才是有效地减肚子的方法之一。
2,多补充蛋白质,提高身体食物热效应
减肥期间多补充蛋白质可以更好地提高身体的代谢,加快减肥的速度。比如虾,鱼肉,鸡胸肉,鸡蛋等,可以多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让肌肉可以更快地修复,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让减肥的速度加快。
3,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膳食纤维
想要减掉肚腩,那就要多吃蔬菜和水果,膳食纤维可以推动肠胃的蠕动,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还可以提升饱腹感,推动肠胃的蠕动能力,加快身体的运转,减掉小肚子。
第二个方法:运动能够让你更快地甩掉“游泳圈”
跑步和跳绳都能够减掉小肚子,坚持做有氧运动可以让你分解脂肪,消耗掉卡路里,让身材瘦下来。或者是HIIT间歇训练,开合跳等高强度的运动,可以更快地甩掉肚腩脂肪。
提高身体的运动量,比如上下班多走路,回家爬楼梯等都可以提高身体运动量,减少脂肪堆积在体内。
第三个方法:坚持多做腹部训练,提高腹部运动量
多做腹部训练,比如卷腹,平板支撑等可以提高腹部的运动量,提高腹部的肌肉力量,让身材更紧致和结实,保持好身材,腰围瘦下来了还可以让身材好看。
分享几个简单的腹部训练动作:
1,激活腹部肌肉群
2,卷腹交叉抬腿
3,俯卧抬腿曲膝
4,固定腿曲膝卷腹
5,手脚并起
6,俄罗斯转体
这几个动作在家也可以坚持,控制好饮食后,再通过坚持运动燃脂减脂,塑造身材曲线,能够让你的身材瘦下来一大圈。
#头条首发大赛#
肾病健康在线 | 肚子上的“游泳圈”原来也有杀伤力?肾友们注意啦!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几乎每十个成人中就有一名肾友。衰弱(Frailty)是一种身体虚弱和精力不足的状态,通常伴随着体重下降、肌肉质量减少、疲劳和精神状态的改变。衰弱与一系列不良结局相关,包括生活质量下降、心血管事件发生甚至死亡。在普通人群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肥胖与衰弱相关。那么在CKD人群中,不同类型肥胖对衰弱的影响是否不一样呢?
近日,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卢富华教授和苏国彬博士团队在肾脏病领域国际知名期刊“Clinical Kidney Journal”上发表了CKD患者肥胖与衰弱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型的肥胖,肚子上的“游泳圈(腹型肥胖)”和整体体重指数(一般肥胖)均增加,可能增加衰弱的风险。
肾友们,减掉肚子上的“游泳圈”,一身轻松。
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改变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状态。
近年来,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为16.4%。
肥胖不但会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如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等。
肥胖有哪些常见类型
体重指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肥胖的标准,通过体重(kg)/身高平方(m计算。但是,肥胖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在于脂肪总量,还在于脂肪的分布。由于脂肪分布与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常根据脂肪积聚部位不同,将肥胖分为全身性肥胖或腹型肥胖。
全身性肥胖(亦称外周性肥胖)指脂肪主要积聚在四肢及皮下,下半身脂肪较多,也称为“梨形肥胖”,女性多见。在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kg/m≤BMI<24.0kg/m24kg/m≤BMI<28.0kg/m属于超重,BMI≥28.0kg/m为肥胖。
腹型肥胖(亦称中心性肥胖、内脏型肥胖)是脂肪组织过多堆积在腹部及内脏周围或内部的一种肥胖类型,常表现为肚子大、腰粗臀窄、四肢较细,多称为“苹果形肥胖”,男性多见。腹型肥胖预示着内脏脂肪的大量堆积,俗话说“腰围长一寸,寿命短一截”。
研究表明,相较于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危害性更大,是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为:成年男性WC≥90cm,成年女性 WC≥85cm。因此常需测定腰围(WC)、腰臀比、躯干脂肪含量等指标反映脂肪的分布特征,作为腹型肥胖的有效参考指标。
CKD患者的衰弱与肥胖
研究发现,CKD人群衰弱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BMI和腰围正常的CKD患者相比,合并一般肥胖(高BMI)及腹形肥胖(高腰围)的CKD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衰弱。
这种复合肥胖(一般肥胖和腹型肥胖)可能会加剧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衰弱,也会导致骨骼肌承受更大的压力,尤其是部分CKD患者已经有肌肉萎缩和衰弱的倾向时,肥胖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肌肉力量和功能的降低。
因此,在针对CKD人群预防衰弱时,应考虑肥胖对患者的影响,及时进行干预,减少肚子上的“游泳圈”,减少其他慢性病的发生,让生活更健康。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是“九五”至“十四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专科”,也是“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大组长单位之一,牵头协作组主攻慢性肾衰的验证研究。2008年遴选为全国唯一的“慢性肾脏病”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牵头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系列研究。2018年作为首批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牵头单位,同年入选国家区域(华南·肾病)中医诊疗中心。2021年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东省中医院,肾病为主攻病种之一。2021年遴选为广东省中医肾病专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长单位。肾病科现有病区4个(包括大德路总院,芳村医院,大学城医院,珠海医院,总床位数141张)、血液净化病区5个(血液透析机185台),慢病管理门诊1个、肾病研究室及附属专科实验室1个(面积1200m2),医疗研究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每年住院收治人数逾6500人次,门诊患者13.8万人次,年透析治疗量超过8万人次,全年服务患者量超过20万人次。连续四年入选“艾力彼”中国中医医院最佳研究型肾病专科,“艾力彼”广东医院最强肾内科科室之一。先后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行业专项等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牵头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HERBAAL,证实了具有补脾益肾功效的自研中药复方能延缓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进入尿毒症时间,降低透析等终点事件风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肾病综述子刊》(IF:42.439),《国际抗菌剂杂志》(IF: 15.447),《Cochrane 系统评价》(IF:12.008),《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IF: 14.978), 《美国肾脏病杂志》(IF: 11.072)等领域前沿SCI期刊。
指导专家
刘旭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学科带头人、大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慢性肾病)负责人,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华南肾病)负责人。
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曾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肾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会长,广东省中医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二届)。
门诊安排:
周一下午 二沙岛医院 专家门诊
周二下午 大德路总院 研修楼8楼
卢富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肾内科科主任。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补肾活血法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中医药肾脏病防治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衰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免疫性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副主编论著8部。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痛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尿路感染、狼疮性肾炎、系统性血管炎、紫癜性肾炎、慢性肾衰竭等疾病。
门诊安排:
周四下午 石井内科门诊-肾病专科
周五上午 大德路总院 研修楼8楼
周五下午 大德路总院 西区五楼特需门诊
苏国彬,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慢性肾脏病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
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评奖单位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医学博士、Affiliated researcher,临床研究专业协会(ACRP)国际认证临床研究主要研究者CPI。
欧洲肾病学会ERA Long-term Young fellowship获得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肾病青年创新人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杰出青年人才”,入选2023年岭南名医录;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免疫性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代谢性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包括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等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Karolinska Institutet Research Grant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
门诊安排:
周二夜诊 大德路总院 西区三楼内科门诊
周四下午 大德路总院 研修楼8楼慢病管理门诊
肾病健康在线 | 慢性肾脏病如何食养?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十项新建议
肾病健康在线 | 人人享有肾脏健康,3月14日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将开展肾脏疾病义诊活动
肾病健康在线 | 七道药膳轻松应对常见肾脏小毛病
供稿:肾病科丘伽美 杨长沅
执行编辑: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