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营养治疗(肥胖的营养治疗原则不包括)

文章目录: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发布

发布仪式现场 郝凌宇 摄

发布仪式现场 郝凌宇 摄

中新网北京7月31日电 (郝凌宇)《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近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指南旨在为临床营养医生提供一部高效、循证、实用的医学营养减重方案。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超重与肥胖已经成为全社会流行的健康问题。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突出营养问题之一。按照我国标准,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首席教授李铎在发布仪式上指出大众对于减肥的误解。他表示,减肥人群往往陷入类似吃肉好还是吃素好、肠道菌多吃是否对身体有益的争论中,忽略了合理膳食的必要性。他分析说,健康中国人群在维持健康体重方面,更适宜传统中国膳食宏量营养素组成的低脂肪、相对较高的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表示,减重过程须有专业医学工作者参与。他结合科研成果和从业实践,分享了医生如何从饮食、运动、行为管理、情感认知等角度帮助超重/肥胖人群降低并维持体重,并指出,缺乏医疗指导、家庭关怀的患者更容易减重失败。

据悉,《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是在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由中国医促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组织在循证医学、公共卫生、营养与代谢研究领域工作的学者以及涵盖外科、内分泌、心血管、肾脏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完成的。(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如何巧用营养,进行科学减肥

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而且跟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多种慢性病、老年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现代人活得长并不难,但是想要做到健康长寿,则应该做到体重达标。

要不要减肥需要对照医学标准

医学界确定肥胖的标准,最主要的是考虑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要不要减肥需要对照医学标准,不能简单地跟周围比较。例如,由于北京一大半的男士超重或者肥胖,满街是胖人,导致很多男士体重已经超标30多斤了,还真心觉得自己不算胖。

BMI=[体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BMI 24~27.9超重;≥28 肥胖

中国成年人腰围红线:男 85厘米(2尺6);女 80厘米(2尺4)

减肥离不开营养治疗

俗话说胖都是吃出来的,不管哪种减肥方案,都离不开饮食控制。如果饮食习惯不改变,能量摄入过多,不仅减肥时事倍功半,大量运动或者药物治疗一旦停止,体重反弹是必然。

认为减肥饮食就是清汤寡水完全是误解,减肥饮食不是一减了之,遵循控制能量、均衡饮食的原则,食材丰富、营养全面,做到吃得少、吃得好。

肥胖的营养治疗有哪几种方法?

营养学不是简单的食材增减,而且研究各种营养素与人体关系的学问。目前肥胖的营养治疗大致包括极低热量饮食疗法、低热量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脂肪饮食和高蛋白饮食。这些词大家听起来挺陌生,原因在于肥胖的营养治疗就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辣椒减肥法、黄瓜减肥法、橙子减肥法、苦瓜减肥法不是医生的工具。

什么是高蛋白饮食减肥?

高蛋白(低脂)饮食减肥是在控制膳食总能量的基础上,提高蛋白质的供能比例,具有减肥速度快、对饮食和运动要求比较宽松的优点,最近在欧美比较流行。减肥机制:①饱腹感强,少吃不饿。②提高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③促进肌肉生长,对抗肌肉流失。肌肉越多越耗能。由于肉里面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少吃粮食多吃肉的阿特金斯减肥法很难做到低脂,已经逐渐被抛弃。高蛋白饮食减肥一般会使用零脂肪的蛋白粉。

找医生减肥还是自助减肥?

为什么美国全民动员抗击肥胖,几十年来肥胖人口有增无减?因为,肥胖既是疑难病又是慢性病。短期减体重不算成功,长期不反弹、精神好、健康改善才是目标。有条件的人应该首选找医生减肥。

自助减肥应该怎么做呢?建议按照营养学会膳食宝塔安排饮食,油脂尽量少,主食可以取推荐量的下限,每月减重2~4斤,不要多也不要少。不要轻易尝试戒肉、戒主食、断食等极端方法。

每年都有人因减肥不当死亡或者住院,所以减肥者出现头晕、头痛、心悸、掉头发、口臭、月经不调、思维迟钝等问题应该及时就医。减肥反弹过两次的朋友也应该及时找医生,很多人就是经过减肥-反弹-减肥-反弹的怪圈,变成了大胖子。

中国发布丨注意啦!超重肥胖已属营养不良 为你定制的“减肥良方”出炉

1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网 伦晓璇 摄

中国网12月21日讯(记者 郭泽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表示,营养不良有三种形式,分别是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症和超重肥胖。超重肥胖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这也预示着这项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但是,也要看到,只要努力超重肥胖的防控还在机遇期。”赵文华指出。

赵文华介绍,人群的超重肥胖既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密不可分。从人群层面来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持续增加,高油高糖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低的食物摄入较多,蔬菜、水果、豆及豆制品摄入不足,主食精细化等等,导致个体能量摄入增加。另一方面,各个年龄人群的职业劳动程度普遍降低,出行越来越方便,电子产品普及导致了居民静态生活时间普遍增加,也导致了能量消耗的减少,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的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

从社会层面讲,促进健康的食物供应系统和人们积极参与身体活动也十分重要。所以,超重肥胖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需要社会、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赵文华表示,未来要继续加大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要改善饮食和食物的供应环境,比如推动健康食堂、健康餐厅,鼓励食品企业生产低油、低糖的食品,为居民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实现合理膳食,提供更多的支持条件。要改善促进人们身体活动的支持环境,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健康步道的建设,鼓励绿色出行。加大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公园等促进身体活动设施的建设,并且向公众开放。

此外,要加大健康体重知识的宣教,继续大力推进“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的健康体重专项行动,要教会居民选择食物和端好自己的每日餐盘,掌握在工作、学习、出行、家务、锻炼等方面达到充足身体活动的方法。要鼓励每个人经常测体重,知晓体重才会管理自己的体重。要加强个体化的体重管理服务,着力推进以吃动平衡为核心的健康体重管理适宜技术,加强对超重肥胖个体化的指导,通过合理营养和充足身体活动,把健康体重贯穿在全生命周期。

赵文华强调,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贯穿全生命周期,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