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元凶是能量过剩 多样化均衡化是选择食物金标准
有人认为,主食是肥胖的“元凶”。其实不然。肥胖的“元凶”是能量过剩。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没有最好的食物,只有合理的选择。食物种类万千,营养特点各异,注重多样化、均衡化是选择食物的“金标准”。
吃米好还是吃面好?其实,米、面在食物类别中属于谷类,从营养价值来看,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营养学称为“糖类”,但以多糖为主。谷类、薯类、杂豆等统称为“主食”,是中国人每日能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能量的一半,亦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主食不能不吃。精加工后的米、面,从营养素含量上来说几乎没有差异。所以,吃米还是吃面,完全可以根据饮食习惯和个人喜好来决定。
减肥的原理是让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减肥时,蛋白质、水分、微量元素必须充足,以此保证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另外,两种产热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以适量减少,但仍要满足最基本的能量需求。
主食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外,人类每日所需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蛋白质,一半的来源都是主食。粮谷类在精制加工过程中,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遭受了重大破坏和损耗。因此,粮谷类食物不能过分加工,日常饮食中,一定要做到“粗细搭配”,粗粮(未精制加工的全谷物、杂豆类、薯类)要占到主食总量的1/3到1/2。
人一天吃进去的食物,如果以重量来衡量,蔬菜是最多的,大约为1斤左右,但蔬菜热量低、体积大,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钙、钾)、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深色蔬菜应占到蔬菜总摄入量的1/2以上。深色蔬菜包含深绿色蔬菜(西蓝花、菠菜、油菜、芹菜叶、韭菜等)、橘红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红辣椒等)、紫色蔬菜(红苋菜、紫甘蓝等)。深色蔬菜中β—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和植物化学物(花青素、番茄红素等)的含量要高于浅色蔬菜。
水果的特点是水分丰富、味道甜美、可直接食用。直接食用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中的维生素C。但水果中的糖以单糖为主,如葡萄糖、果糖等,过量食用会影响血糖和血脂,健康人每日200—350克为宜。
植物化学物在预防人类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抑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类黄酮属于其中的多酚类家族,有较强的抗氧化、抑制微生物生长、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类黄酮物质是蔬菜、水果中重要的功能成分之一。我国学者将常见蔬菜、水果中的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测定,发现常见蔬菜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较多的为:洋葱、芹菜、西芹、藕、豆角、油豆角、红甜菜、甜椒、苦瓜;常见水果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较多的为:石榴、山楂、红提、草莓、巨峰葡萄、芒果、猕猴桃、龙眼、冬枣、布朗。
蔬菜、水果中营养素较多,多样化选择是保证营养素均衡摄入的前提。(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石劢)
来源: 人民日报
能量输入和输出不平衡导致居民超重肥胖发生
【能量输入和输出不平衡导致居民超重肥胖发生】刚刚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居民畜肉摄入较多,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城乡合计已达到34.6%,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仍然偏低,膳食摄入的维生素A、钙等不足依然存在。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与每日5克的推荐量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达43.2克,超过一半的居民高于30克/天的推荐值上限。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也应引起关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8.9%的中小学生经常饮用含糖饮料,应重视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赵文华表示,静态生活时间普遍增加,能量输入和输出不平衡导致居民超重肥胖发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齐征文并摄)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吃太多和睡太少,哪个才是“长胖元凶”?
肥胖是多种健康问题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可导致胆结石、胰腺炎、肝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增加十多种癌症风险;引起骨关节疾病……
一说到胖,很多人都觉得是吃得多、不运动、睡得多所致。的确,光吃不消耗,不长胖才怪~
但出乎意料的是:睡眠不足,反而更易导致肥胖!
1
为什么睡得少会导致肥胖?
三个原因,很多人都忽视
美国护士健康队列对近7千万名妇女长达16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平均每天睡6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体重增加得多,而每天5小时睡眠的人又比6小时睡眠的人增加更多的体重。
另外,韩国食品研究所的一项数据分析表明,相较于每晚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每晚睡眠达到7-9小时的人发生腹部肥胖的风险能降低28%-35%。
那为什么睡得少会导致肥胖呢?
1
基础代谢率降低
基础代谢率是热量消耗的主力军,约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0%,也就是说基础代谢越高,能量消耗越大,相对更容易保持身材。
而睡眠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这样一来,过剩的热量就很容易转变成脂肪堆积在体内。
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彻夜未眠并进了早餐之后,其能耗比睡足8小时的人的能耗要低15%,这部分未被消耗的能量将被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2
瘦素分泌失衡
缺乏睡眠会影响人体饥饿素和瘦素的分泌。
饥饿素在胃中产生,能够辨别大脑饥饿感信号。一般在空腹水平最高,但随着进食,会减少分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饥饿素的分泌,会增加食欲。
而瘦素是在脂肪细胞中产生的,它能够抑制饥饿感,并把这样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让你没有想吃的欲望。
当睡眠时间不足的时候,人体生理机制会被扰乱,我们的身体会增加胃饥饿素的生成,并减少瘦素的生成,吃得就会变多。
3
更渴望高热量饮食
纽约肥胖中心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当人睡眠不足时,会更加渴望吃那些含糖量高且不健康的食物。数据显示,睡眠不足的人,每天吃的食物总热量要比那些睡眠充足的人高出22%!
这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会减弱大脑额叶的活动,进而会减弱我们的的自控力,受食物的干扰会更加明显,也就更容易暴饮暴食,甚至渴望薯片、汉堡、烧烤等高热量饮食。
另一方面,人体睡眠不足时,体内肠泌素GLP-1荷尔蒙和PYY荷尔蒙浓度都会降低(GLP-1荷尔蒙可以延缓胃内食物排空时间,增加饱足感;PLL荷尔蒙可以引起厌食感),而内源性大麻素会增加分泌,使人产生享乐性进食(即使不饿,也想犒劳自己而吃东西),就更容易肥胖了。
4
睡眠不足,运动欲望下降
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状态下,人们也会感觉越来越疲惫,巴不得抽出任何空闲去补觉,哪里还会有运动的想法?
哪怕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健身房,运动表现也会大大受到影响,既难集中注意力,运动状态也会不在线。
长此以往,运动的概率也会大大减小,变胖也是迟早到来的结果。
但小编的意思并不是说睡得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当我们的睡眠处于7-8小时之间时,是最易于健康的。
2
睡眠质量也会影响身体代谢
不仅是睡眠时间问题,睡眠质量也很关键。就算时长达到7小时,睡得不好也是徒劳。
人的睡眠主要包括浅层睡眠和深度睡眠两个阶段,两者是相互交替,循环进行的。而深度睡眠是睡眠良好的标志,人体只有处于那个阶段,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才会显著增加。
生长激素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的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而且还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同时还会抑制对葡萄糖的利用,继而加速脂肪的分解。
所以,睡的时间长,不如睡觉质量好。
1
你的睡眠属于高质量吗?
2017年美国睡眠协会发布了一份“睡眠质量建议”,大家可以根据以下3个指标初步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
①是否能在30分钟内入睡?
②半夜醒后,是否能在20分钟内重新入睡?
③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的次数,65岁以下人群是否不超过1次,65岁以上人群是否不超过2次?
如果3个问题的答案都为“是”,说明你的睡眠质量还不错;反之,则可能存在问题,建议适当调整。
3
吃太晚,比吃得多更易长胖
吃得多确实容易长胖,但很多人其实都有在控制饮食,每天摄入的食物总热量并不高,为什么还是容易长胖?这就可能和你吃太晚有关,特别是一些加班族。
1
身体没有足够时间消化
若你接近睡眠时间才进食,不太可能再出门运动,消耗就会减少,食物容易堆积在肠胃中;再加上睡眠期间消化液分泌减少,未消化的物质就更容易转化为脂肪。
2
影响睡眠质量
吃得晚,你的肠、胃、肝、胆、胰脏等就需“被迫加班”,它们不断地工作且传递信息给大脑,使得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导致入睡困难、浅眠、多梦。而睡眠质量不好又是肥胖的“推手”。
据睡前四小时不宜进食原则,晚饭最好在7点前吃完。万一睡前有饥饿感,可以适当的吃点全麦面包或者喝些牛奶、小米粥等易消化的垫垫肚子。
要想代谢正常,不长胖,好好睡觉、好好吃饭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