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超重和肥胖(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区别)

文章目录:

我国超1/2成人超重或肥胖 超重肥胖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近日发表中国肥胖专辑。目前,该专辑上线了《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以及《中国肥胖临床管理和治疗》两篇文章。文章显示,目前中国成人中已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专辑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表示,我国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一数据,这个数字在全球显然也是相当高的。

潘安介绍,过去30年间,超重和肥胖率在各个年龄段都不断上升,平均增长2.5倍左右。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中,男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生。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超重、肥胖率的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

此外,我国超重肥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分布也与欧美国家不同。在欧美国家,社会经济状况较高的人群,其超重肥胖率较低;而在我国,男性收入越高,其超重肥胖率也越高;同时,男性教育水平也与其超重肥胖率呈正相关;而在女性则不同,女性教育水平越高,超重肥胖率则相对较低。

超重和肥胖常常被认为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由个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导致。但潘安认为,事实上,超重和肥胖其实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

“在过去40年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规范、文化习惯、国家政策——比如农业发展、医疗卫生、学校营养政策,以及针对农村地区的家用电器、汽车购买补贴政策等等——都可以作为系统动力因素,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潘安说。

在他看来,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环境驱动因素,“比如城市化进程、城市和农村地区规划、饮食和运动等,最终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导致其摄入过剩,体重增加”。

从饮食习惯来看,我国居民的饮食已经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转变为西式饮食模式,这主要体现在对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不断增加,对精细加工的谷物、含糖饮料以及深加工食物的消费量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就餐,外卖服务也增加了高糖、高盐、高脂以及一些高能量食物的消耗。”潘安说。

从身体活动来看,我国居民的身体活动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代替步行,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脑力活动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体力活动,久坐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些都会使体重增加。而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还会进一步促进人们摄取过多的食物以及加重久坐行为。

睡眠不足也会导致体重增加。潘安认为,我国居民的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儿童青少年中有一半睡眠不足,成人中睡眠不足——也就是每天低于7小时睡眠——的比例也非常高。”

生命早期的暴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生命早期的暴露——比如巨大婴儿的不断增加,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以及儿童青少年时期体重增加过多——都会引起生命各阶段体重的增加。此外,环境污染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潘安认为,虽然我国在肥胖临床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注意或改善的问题,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在2003年发布了第一个成人肥胖管理指南。此后,又陆续发布或者更新了9版成人和儿童的肥胖管理指南。肥胖被认为是一种需要长期干预的慢性的疾病状态,对待肥胖的观念从单纯的减重转向对肥胖相关并发症的管理,以及对整体健康的管理。

潘安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第一选择。但具体细节还缺乏进一步的中国本土临床实验证据。我国减重手术发展非常迅速,20年前,我国减重手术每年只有100例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每年1万例左右。

由于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食物缺乏的状况,因此在各个国家,肥胖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富足、健康和强壮的象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早,他们更早地认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危害。

从发达国家肥胖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状况较低的人群,其超重和肥胖率更高,因此,潘安建议政府和政策的制定者对肥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进行预防和干预,从而避免或减少健康不平等的现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国超过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如何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

三减三健,健康体重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18岁居民超重或肥胖人数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超重与肥胖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日,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以下简称《共识》)指出,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础治疗手段。

01

我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此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等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6月刊上发表了关于中国肥胖的系列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超过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6岁以下儿童中,

1/10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

6—17岁青少年中,

近1/5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

作者认为,如果按照我国的诊断标准,我国的肥胖人数可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过去40年期间,我国的超重和肥胖率快速上升,我国居民的体重指数、腰围均在逐渐增加。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早死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础治疗手段。饮食、运动及行为的生活方式干预是超重或肥胖的首选治疗方式。

02

如何保持健康体重?

01

饮食有节

要做到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少下馆子,不暴饮暴食,多饮水,慢饮食,饮足水,寻求家里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另外,要注意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

02

规律运动

建议选择有氧 阻抗运动,最好在专业医师或运动教练指导下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测定及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以助确定最大运动耐受心率。

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以达到每周3~5天,总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6次训练增加5%的强度,直到达到65%最大负荷。还要隔日进行一次抗阻肌肉力量训练,每次10~20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减重策略。

03

心理方面也应保持健康

增强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于通过生活方式难以实现减重的人群来说,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迈开腿,管住嘴

坚持规律饮食,切忌暴饮暴食

运动要多样化,锻炼融入到生活当中:

上下班路上多步行、多骑车、少开车

工作时少乘电梯多走楼梯,

时常做做伸展运动,减少久坐

居家时间多做家务、多散步,

转自:保健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我国超1/2成人超重或肥胖 超重肥胖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近日发表中国肥胖专辑。目前,该专辑上线了《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以及《中国肥胖临床管理和治疗》两篇文章。文章显示,目前中国成人中已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专辑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表示,我国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一数据,这个数字在全球显然也是相当高的。

潘安介绍,过去30年间,超重和肥胖率在各个年龄段都不断上升,平均增长2.5倍左右。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中,男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生。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超重、肥胖率的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

此外,我国超重肥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分布也与欧美国家不同。在欧美国家,社会经济状况较高的人群,其超重肥胖率较低;而在我国,男性收入越高,其超重肥胖率也越高;同时,男性教育水平也与其超重肥胖率呈正相关;而在女性则不同,女性教育水平越高,超重肥胖率则相对较低。

超重和肥胖常常被认为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由个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导致。但潘安认为,事实上,超重和肥胖其实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

“在过去40年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规范、文化习惯、国家政策——比如农业发展、医疗卫生、学校营养政策,以及针对农村地区的家用电器、汽车购买补贴政策等等——都可以作为系统动力因素,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潘安说。

在他看来,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环境驱动因素,“比如城市化进程、城市和农村地区规划、饮食和运动等,最终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导致其摄入过剩,体重增加”。

从饮食习惯来看,我国居民的饮食已经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转变为西式饮食模式,这主要体现在对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不断增加,对精细加工的谷物、含糖饮料以及深加工食物的消费量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就餐,外卖服务也增加了高糖、高盐、高脂以及一些高能量食物的消耗。”潘安说。

从身体活动来看,我国居民的身体活动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代替步行,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脑力活动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体力活动,久坐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些都会使体重增加。而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还会进一步促进人们摄取过多的食物以及加重久坐行为。

睡眠不足也会导致体重增加。潘安认为,我国居民的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儿童青少年中有一半睡眠不足,成人中睡眠不足——也就是每天低于7小时睡眠——的比例也非常高。”

生命早期的暴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生命早期的暴露——比如巨大婴儿的不断增加,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以及儿童青少年时期体重增加过多——都会引起生命各阶段体重的增加。此外,环境污染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潘安认为,虽然我国在肥胖临床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注意或改善的问题,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在2003年发布了第一个成人肥胖管理指南。此后,又陆续发布或者更新了9版成人和儿童的肥胖管理指南。肥胖被认为是一种需要长期干预的慢性的疾病状态,对待肥胖的观念从单纯的减重转向对肥胖相关并发症的管理,以及对整体健康的管理。

潘安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第一选择。但具体细节还缺乏进一步的中国本土临床实验证据。我国减重手术发展非常迅速,20年前,我国减重手术每年只有100例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每年1万例左右。

由于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食物缺乏的状况,因此在各个国家,肥胖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富足、健康和强壮的象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早,他们更早地认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危害。

从发达国家肥胖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状况较低的人群,其超重和肥胖率更高,因此,潘安建议政府和政策的制定者对肥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进行预防和干预,从而避免或减少健康不平等的现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