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肥胖的图片(腹部肥胖图片漫画)

文章目录:

那些一胖就胖肚子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

很多女孩明明不算胖,但小肚子特别突出,而男的一过某个岁数,就是挺着 6 个月的啤酒肚,连全球最帅的男人小李子也难逃此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无论男女,一胖都会容易胖肚子?到底该如何避免?

腰围超过这个数,你就是“腹部肥胖”了

这种肚子变胖的情况,在营养学上称为腹部肥胖(腹型肥胖)。

腹部肥胖(Abdominal obesity),又称腹型肥胖、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躯干肥胖(truncal obesity)、中广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间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外斜肌附近尤其常见。

人体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皮下脂肪,我们平时用手能捏起来的“肚子一层层的游泳圈”就属于这类。还有一种是内脏脂肪,它们“隐藏”在内脏里,比如肝脏、胰脏、肠系膜等周围,外观看不出来,也摸不到。

当内脏脂肪过多时,就容易造成“四肢不胖、肚子胖”的现象,像怀了一颗大西瓜,也就是腹型肥胖。一般男性腰围≥ 90cm 、女性腰围≥ 85cm ,就属于腹部肥胖[1]。

腹部肥胖的典型表现就是肚子大,现在很多人也将它叫作“苹果型”肥胖。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腹部肥胖的危害有多大?

需要警惕的是,腹部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它存在于腹腔内,包裹着人的脏器,如肝脏、胰腺和肾脏等。这部分脂肪起着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但是内脏脂肪一样会囤积,人体的内脏脂肪囤积过多,危害远远大于皮下脂肪的过量囤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让腹部赘肉堆积,但这只是表层危害,它还会让代谢迟缓、内脏机能异常,肝功能衰退以及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大量的人群研究证据显示,腹部脂肪的增加——尤其是深藏于腹内和周围器官中的那类内脏脂肪,比如脂肪肝,就是因为腹部脂肪过多地储存在肝脏中了。腹部肥胖会增加很多慢性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癌症等。

这样做可以预防“长肚子”

1.关注体重和腰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衡量成人肥胖的标准, BMI 在 18.5~24 为正常;24 ≤ BMI < 28 为超重;BMI ≥ 28 则为肥胖。

光看 BMI 还不够,还要关注自己的腰围。腹型肥胖,即体重正常,内脏脂肪过多,体脂率超标。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方法是腰围,成年男性腰围≥ 90cm ,女性≥ 85cm 就属于腹型肥胖。

2.减肥要从全身做起

首先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存在什么“局部减脂”,只有全身瘦了,肚子才会瘦。

此外,束腰、保鲜膜、瘦身霜也不能减肚子!束腰是把脂肪挤压到两侧,视觉上腰确实变小了,但真的仅仅是“视觉误差”,而且戴久了还会挤压脂肪而让内脏移位,对身体的损坏极大。裹保鲜膜运动也许会让你有一点错觉,但它只是让人暂时脱水,只要一喝水体重迅速就回来了。瘦身霜是会让皮肤发热、出汗,这是对表层皮肤的刺激,影响不到内脏脂肪。

因此,想要瘦肚子,还是要从全身的减重、减肥开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减肥更应注意减脂

减脂并不是单纯的节食减肥,而是应该在适度减少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尽量做好营养搭配,同时增加运动。

  • 饮食方面

不要刻意节食或断食,可以适当少吃一些,比如以前很喜欢吃炸鸡、烤肉,不妨少吃点,以前每顿要吃两三个大馒头,可以少吃一个。

减少高能量的食物。比如炸鸡、五花肉、含糖饮料、糕点零食等,也要注意适当少吃。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优质蛋白质可以比较好地满足身体基本需求,蛋白质摄入以低脂高蛋白食物为主,比如:鸡蛋、鸡胸肉、鱼肉、牛奶等,五花肉、大肠、腰子这些就尽量少吃点。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要每顿都吃白米饭白馒头,不妨多吃点粗粮、全谷物和薯类食物。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让你少吃,还能比较长时间的不饿,比如你平时吃两碗白米饭,不到中午就饿了,但是,也许吃一碗粗粮饭到中午都不会感觉饿,这就是膳食纤维的作用。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蔬菜和水果的膳食纤维也很丰富,还有人体需要的很多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最好能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做饭注意少油,油煎、油炸食物尽量少做少吃;吃菜也少放点辣椒酱;肉汤少喝,喝的时候可以将飘在上面的油去掉。

  • 坚持运动

有氧运动是减少内脏脂肪比较有效的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建议一般人群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除了针对全身的常规运动外,可以每周安排 1~2 次腰腹训练,如平板支撑或臀桥,每个动作坚持 20 秒左右, 5 个为 1 组,每天做 3~4 组,有助于消除多余的脂肪。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0

策划制作

作者|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杨雅萍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 林林

小肚子是为了保护子宫和卵巢?医生提醒:腹部脂肪过多危害很大!

流言

“女性的小肚子是为了保护子宫卵巢?”

很多人都有小肚子,也都会为小肚子而苦恼。但是网上出现了“女性的小肚子是为了保护子宫卵巢”是说法,让不少人信以为真,纷纷表示:“终于为小肚子找到存在的意义了!”有的人从而中断了减肥计划,甚至有的人开始养起来了小肚子。

流言分析

并非如此。

人的小肚子主要是脂肪堆积造成的。这些脂肪没有包裹着子宫卵巢,所起的保护作用很小,子宫和卵巢主要靠骨盆保护,靠韧带固定。此外,脂肪太多所引起的腹部肥胖往往会带来更多健康问题。脂肪太少、太多都不好,保持适中是关键。

小肚子保护不到子宫和卵巢

人体躯干内的空间按上、中、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胸腔、腹腔和盆腔。胸腔由肋骨保护着心肺;腹腔内有胃、肠、肝、胆等多个参与消化的器官,骨骼对它的限制少,什么时候想多吃点都方便;腹腔下方是骨盆,骨盆里的空间称为盆腔,子宫、卵巢、膀胱、直肠都在里面。

顺着肚脐眼一路往下可以摸到骨盆在身体前方的边界,叫做耻骨联合,这是区分腹部和会阴部的一个标志点。当我们谈及“小肚子”时,指的一般是肚脐到耻骨联合之间的区域,这时,问题就来了。

子宫和卵巢位于盆腔内,基本上不会超出耻骨联合的平面,我们进行妇科检查时,也往往需要特地将子宫向上托举,才能从腹部触及正常子宫的顶部。小肚子后面压根不是子宫和卵巢,它又如何对子宫和卵巢提供保护呢?所以不要指望靠小肚子来保护子宫和卵巢了。

真正保护者:骨盆和韧带

就像头骨之于大脑、肋骨之于心肺一样,骨盆为子宫和卵巢提供了坚实的保护,但除此之外,韧带的固定作用也功不可没。

盆腔里的子宫和卵巢并非像锅碗瓢盆那样码放在橱柜里,它们都有各自的韧带确保它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位置。子宫有四组韧带,有的从下方固定住子宫,防止它从阴道脱垂下去;有的从两侧维持子宫在正中的位置,不会左右扭转;有的则维持子宫向前倾斜和向前弯曲的形态。两侧的卵巢也各有两条韧带,一条连接骨盆,一条连接子宫,确保卵巢总是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有了骨盆的保护,子宫和卵巢这两个重要的器官轻易不会受到外力的冲击;有了韧带的固定,子宫和卵巢也不会在翻身、跳跃等大幅活动时随意扭转或者滚作一团,自己和自己互相伤害。所以说,骨盆和韧带才是子宫和卵巢真正的保护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脂肪起到的作用

热搜话题中还提到:“子宫、卵巢、输卵管,被柔软的腹部脂肪紧紧包裹着”,这句话或许让一些朋友仍然心存期待:或许脂肪多少还是有点保护作用的?我们快递运送易碎品时,常常在周围填充泡沫用来减震,脂肪是不是也能这样保护子宫和卵巢呢?

答案依然是:很遗憾,并没有。

其实子宫和卵巢周围都很干净,并没有脂肪“紧紧包裹”。妇科医生们做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手术时,也从来没有包裹着它们的脂肪需要揭开。图中标注“脂肪”的黄色组织是肠系膜或者大网膜的脂肪,它们有保温功能,对于胃肠有缓冲、减震和保护作用,还参与一些免疫、代谢过程,对于胃肠很重要,却并不直接保护子宫和卵巢。

微博截图

而回到本文主题,“小肚子”的产生主要由于下腹部皮下脂肪的累积,大网膜和肠系膜的脂肪属于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之间隔着多层肌肉和筋膜,其实是两回事。内脏脂肪本身就没有直接保护子宫和卵巢,以此论证皮下脂肪有保护作用就更没有说服力了。

不过,脂肪对于子宫和卵巢并不是一点用都没有。人体需要适量的脂肪维持多种生理功能,脂肪太少或者太多都不好。

低体重会增加感染风险,这意味着太瘦的人更容易感冒、流感或被其他病原体侵袭,体脂率过低还会导致下丘脑性闭经,影响雌激素水平,进而导致骨量流失及其他低雌激素相关的问题。

脂肪过多的危害就不用多说了,单就女性生殖系统健康而言,体脂过多可影响排卵和月经周期,还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长期体脂过多还会影响盆底功能,导致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来说,肥胖也是受孕和孕期健康的不利因素。

所以,太瘦和太胖都不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年人(18~64 岁)的BMI(计算方法和单位:体重 kg÷身高 m 的平方)保持在 18.5~23.9kg/m2,65 岁以上老年人的 BMI 应该略高,为 20~26.9kg/m2。只要体脂在合适范围内,有一点小肚子也不用焦虑,健康本身就是美丽的!至于子宫和卵巢,它们有骨盆和韧带保护,就不要对小肚子寄予太多的期待啦!

照“谣”镜

这类谣言通常简化复杂问题,将复杂的生理现象简单化,用单一原因解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小肚子的形成涉及遗传、激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但谣言却将其归结为“保护子宫和卵巢”。同时又提供了虚假安慰(如“这是正常的,无需改变”)来吸引关注,使得人们更愿意传播。

识别这类谣言的关键是保持批判性思维,查阅权威资料,避免盲目相信单一解释。

参考文献

[1] Dobner J, Kaser S.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infection - from underweight to obesity.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8;24(1):24-28. doi:10.1016/j.cmi.2017.02.013

[2] Lambrinoudaki I, Papadimitriou D. Pathophysiology of bone loss in the female athlete. Ann N Y Acad Sci. 2010;1205:45-50. doi:10.1111/j.1749-6632.2010.05681.x

[3] Broughton DE, Moley KH. Obesity and female infertility: potential mediators of obesity's impact. Fertil Steril. 2017;107(4):840-847. doi:10.1016/j.fertnstert.2017.01.017

[4] Pantelis A, Machairiotis N, Lapatsanis DP. The Formidable yet Unresolved Interplay between Endometriosis and Obesity. ScientificWorldJournal. 2021;2021:6653677. Published 2021 Apr 20. doi:10.1155/2021/6653677

[5] Pavone D, Clemenza S, Sorbi F, Fambrini M, Petraglia F.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Uterine Fibroids. 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18;46:3-11. doi:10.1016/j.bpobgyn.2017.09.004

[6] de Azevedo JM, de Azevedo LM, Freitas F, Wender MC. Endometrial polyps: when to resect?. Arch Gynecol Obstet. 2016;293(3):639-643. doi:10.1007/s00404-015-3854-3

[7] Crosbie EJ, Kitson SJ, McAlpine JN, Mukhopadhyay A, Powell ME, Singh N. Endometrial cancer. Lancet. 2022;399(10333):1412-1428. doi:10.1016/S0140-6736(22)00323-3

[8] Park J, Morley TS, Kim M, Clegg DJ, Scherer PE. Obesity and cancer--mechanisms underlying tumour progression and recurrence. Nat Rev Endocrinol. 2014;10(8):455-465. doi:10.1038/nrendo.2014.94

[9] Chilaka C, Toozs-Hobson P, Chilaka V.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and obesity. 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23;90:102389. doi:10.1016/j.bpobgyn.2023.102389

策划制作

作者丨飞刀断雨 医生

审核丨兰义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何通

审校丨徐来 林林

那些一胖就胖肚子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

很多女孩明明不算胖,但小肚子特别突出,而男的一过某个岁数,就是挺着 6 个月的啤酒肚,连全球最帅的男人小李子也难逃此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无论男女,一胖都会容易胖肚子?到底该如何避免?

腰围超过这个数

你就是“腹部肥胖”了

这种肚子变胖的情况,在营养学上称为腹部肥胖(腹型肥胖)。

腹部肥胖(Abdominal obesity),又称腹型肥胖、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躯干肥胖(truncal obesity)、中广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间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外斜肌附近尤其常见。

人体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皮下脂肪,我们平时用手能捏起来的“肚子一层层的游泳圈”就属于这类。还有一种是内脏脂肪,它们“隐藏”在内脏里,比如肝脏、胰脏、肠系膜等周围,外观看不出来,也摸不到。

当内脏脂肪过多时,就容易造成“四肢不胖、肚子胖”的现象,像怀了一颗大西瓜,也就是腹型肥胖。一般男性腰围≥ 90cm 、女性腰围≥ 85cm ,就属于腹部肥胖[1]。

腹部肥胖的典型表现就是肚子大,现在很多人也将它叫作“苹果型”肥胖。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腹部肥胖的危害有多大?

需要警惕的是,腹部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它存在于腹腔内,包裹着人的脏器,如肝脏、胰腺和肾脏等。这部分脂肪起着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但是内脏脂肪一样会囤积,人体的内脏脂肪囤积过多,危害远远大于皮下脂肪的过量囤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让腹部赘肉堆积,但这只是表层危害,它还会让代谢迟缓、内脏机能异常,肝功能衰退以及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大量的人群研究证据显示,腹部脂肪的增加——尤其是深藏于腹内和周围器官中的那类内脏脂肪,比如脂肪肝,就是因为腹部脂肪过多地储存在肝脏中了。腹部肥胖会增加很多慢性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癌症等。

这样做

可以预防“长肚子”

1

关注体重和腰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衡量成人肥胖的标准, BMI 在 18.5~24 为正常;24 ≤ BMI < 28 为超重;BMI ≥ 28 则为肥胖。

光看 BMI 还不够,还要关注自己的腰围。腹型肥胖,即体重正常,内脏脂肪过多,体脂率超标。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方法是腰围,成年男性腰围≥ 90cm ,女性≥ 85cm 就属于腹型肥胖。

2

减肥要从全身做起

首先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存在什么“局部减脂”,只有全身瘦了,肚子才会瘦。

此外,束腰、保鲜膜、瘦身霜也不能减肚子!束腰是把脂肪挤压到两侧,视觉上腰确实变小了,但真的仅仅是“视觉误差”,而且戴久了还会挤压脂肪而让内脏移位,对身体的损坏极大。裹保鲜膜运动也许会让你有一点错觉,但它只是让人暂时脱水,只要一喝水体重迅速就回来了。瘦身霜是会让皮肤发热、出汗,这是对表层皮肤的刺激,影响不到内脏脂肪。

因此,想要瘦肚子,还是要从全身的减重、减肥开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

减肥更应注意减脂

减脂并不是单纯的节食减肥,而是应该在适度减少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尽量做好营养搭配,同时增加运动。

饮食方面

不要刻意节食或断食,可以适当少吃一些,比如以前很喜欢吃炸鸡、烤肉,不妨少吃点,以前每顿要吃两三个大馒头,可以少吃一个。

减少高能量的食物。比如炸鸡、五花肉、含糖饮料、糕点零食等,也要注意适当少吃。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优质蛋白质可以比较好地满足身体基本需求,蛋白质摄入以低脂高蛋白食物为主,比如:鸡蛋、鸡胸肉、鱼肉、牛奶等,五花肉、大肠、腰子这些就尽量少吃点。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要每顿都吃白米饭白馒头,不妨多吃点粗粮、全谷物和薯类食物。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让你少吃,还能比较长时间的不饿,比如你平时吃两碗白米饭,不到中午就饿了,但是,也许吃一碗粗粮饭到中午都不会感觉饿,这就是膳食纤维的作用。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蔬菜和水果的膳食纤维也很丰富,还有人体需要的很多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最好能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做饭注意少油,油煎、油炸食物尽量少做少吃;吃菜也少放点辣椒酱;肉汤少喝,喝的时候可以将飘在上面的油去掉。

坚持运动

有氧运动是减少内脏脂肪比较有效的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建议一般人群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除了针对全身的常规运动外,可以每周安排 1~2 次腰腹训练,如平板支撑或臀桥,每个动作坚持 20 秒左右, 5 个为 1 组,每天做 3~4 组,有助于消除多余的脂肪。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0

策划制作

作者|阮光锋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杨雅萍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