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能去掉吗(肥胖纹可以去掉吗)

文章目录:

肥胖真的会“传染”吗?试试“筷子瘦身法”,也许能帮到你

和胖人做朋友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跟他合照显脸小,站在一起让你看起来更显瘦,食物从来不浪费……虽然听起来是件好事,但你可能忽略了关键的一点:时间久了,你也可能悄悄被“传染”变胖!

许多研究发现:肥胖真的会“传染”!尤其在亲友、伴侣之间,甚至是社区中。瘦的一方很难影响胖的一方,但胖的一方对瘦的一方施加影响却很容易。

肥胖会“传染”的原因

肥胖会“传染”,主要是周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等会相互影响。

1

饮食

胖不是没有原因的,吃肯定是首位。糖、油摄入过多,都会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而重盐、重辣等刺激会让人胃口大开,吃得更多,也就更容易肥胖了。经常一起吃饭的人,口味也会逐渐同化。

还有一个是吃饭速度,胖的人吃饭速度相对更快,有的甚至跟抢似的,而吃饭速度快的人群比吃饭慢的人群患肥胖症的风险增加2.15倍!同桌吃饭时,为了避免吃不饱或是吃不好,自然可能会加快速度吃。

2

生活习惯

除了吃吃吃以外,和“胖友”在一起,个人习惯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胖友”一般不喜欢运动,你自己也容易跟着变懒。想想你和另一半,周末是不是靠着、躺着、睡着,吃着零食看着电视,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

或者大家一起熬夜看电影、打游戏,而有研究发现,平均每天睡6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更容易增加体重。

3

自我感觉越来越好

和“胖友”在一起生活,让自己产生了“我一点也不胖”的错觉!即便体重显著增加,对自己的身材要求也越来越低。

简而言之,就是觉得自己现在还不错,不想减肥了。还有一个让人难过的消息,就算你的周围没有胖友,但看个视频也可能中招!

看美食视频、图片,也会胖

现在,看吃播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解压方式。看着别人吃奶茶、炸鸡、小蛋糕,自己就能脑补味道,还不用长胖。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但你以为看别人吃就没事儿了?

1

唤起视觉饥饿,更想吃东西

一组对照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对受试者分别展示了高热量食物、低热量食物和非食物图片。

经脑部扫描发现,在展示食物图片时,受试者大脑的多个部分,包括下丘脑、前额叶皮层、枕叶等均产生了反应,且高热量食物比低热量食物引起的反应更加剧烈。

而大脑在受到刺激后,显著引起了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和进食行为。最终得出结论:进食不仅是由饥饿引起的,也可以是由看到食物引起的。

2

让人吃得不健康

即使你当时忍住不吃,看吃播也会影响你后续的食物选择,会让你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且不健康的食物。

发表在《Appetite》上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将热量都是800卡路里的巧克力糖果、奶酪卷和胡萝卜提供给了受试者,并将他们分成观看烹饪节目组和自然节目组。

结果与观看自然节目组相比,观看烹饪节目的人,摄入的巧克力糖果更多。

“胖中求瘦”小技巧

肥胖是“万病之源”,三高、冠心病、脂肪肝、癌症等多种疾病都与它相关。而其实肥胖会“传染”并不是说跟胖子做朋友就一定会变胖,关键还得看你怎么做?

除了少吃多运动,小二教大家一些小技巧,让你不伤感情也能控制体重:

1

一双筷子瘦身法

你是如何使用筷子吃饭的?是夹着吃、扒着吃,还是舍弃筷子直接用勺?这其实也有讲究:

①筷子夹菜,更利于控制体重

用勺子吃饭,或用筷子扒着吃,更容易长胖,而筷子夹着吃,可以帮助减少40%的热量摄入——一方面每口摄入量更少,减慢了吃饭速度;

另一方面,夹菜过程中,菜汁会有滴落,去除了一些高脂的部分,摄入的热量相对更低。

②每吃几口,放下筷子,减慢吃饭速度

从进食开始到大脑接收到饱腹的信号,至少需要15~20分钟,如果吃太快,等感觉吃饱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

因此,建议大家可以每吃几口就放下筷子,放慢速度,延长吃饭时间。有减肥需求的人,还可以用不太擅长的手拿筷子,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进食速度。

2

上午一杯“燃脂瘦瘦水”

“瘦瘦水”其实就是黑咖啡。上午10点左右,喝一杯黑咖啡不仅能帮助提神,还有利于控制体重。

咖啡中的绿原酸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以促进葡萄糖代谢,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脂肪堆积,还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其中的咖啡因属于强抗氧化剂,既能延缓坏胆固醇被氧化,又可以升高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的分解。

3

“燃脂肚”:腹式呼吸

人体的呼吸方式有两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其中,能辅助燃脂的是腹式呼吸法。

这是因为吸气时膈肌下移;呼气时膈肌上移,相当于我们在锻炼膈肌,可以消耗热量。同时,膈肌的上下移动,会挤压胃肠道,有利于胃肠道蠕动,可以促进排便。

【腹式呼吸动作要领】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缩回去,速度放缓,每分钟6次左右。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五个减肥方法专治顽固性肥胖!从此不做大腹婆!

顽固性肥胖是什么原因

造成顽固性肥胖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的,还有饮食、运动和精神因素等都可能形成顽固性肥胖。

1、遗传因素

一般父母肥胖者,或其家族中有肥胖史的,其子女肥胖的可能性就很大。这类肥胖人,很难采取其他人为措施如运动、节食等方法消除肥胖,只能在减肥后与自己减肥前相比,相对来说体重轻一些。

2、饮食结构不合理

偏食或饮食结构中所安排的脂肪、谷类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大,引起热量入超,导致人体内脂肪沉淀、脂肪细胞增多引起肥胖。人们所需热量的多少依性别、年龄、体型、工作类型、生活方式及各人的生理和病理不同而不同。

3、运动过少

现代城市人习惯优裕舒适的生活环境,缺乏运动、锻炼的意识和行为。特别要指出的是很多人晚饭后,长时间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少走动,长此下去,不胖才怪哩!

4、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使人体中肝、脾、肾等功能失调,不能把多余的脂肪转化为能量消耗掉,而沉积于体内造成肥胖。

5、精神因素

人们常说“心宽体胖。”没有思想负担,吃得香,消化吸收也特别好。或“借酒消愁”以大吃大喝来缓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绪,这些都能使能量大增,导致肥胖。

顽固肥胖怎么减肥

顽固性肥胖想要瘦下来,首先得确定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经常运动,其次可以吃一些食纤维食物来达到饱腹的效果。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严格遵守和养成”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饮食习惯,其中“晚吃少”是减肥的关键!在晚上一定要做到尽量少吃!而且晚餐不要吃肉食、甜食、油炸食品,多喝一些清淡的面汤,米汤。

二、食纤维减肥

由于纤维能阻碍食物的吸收,在胃内吸水膨胀,形成较大的体积,故能使人产生饱腹感,有助于减少食量,对控制体重有一定的作用。

三、进食速度要慢

吃饭时咀嚼次数要多,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仅有利于唾液和胃液对食物进行消化,而且有利于减少进食,另外建议吃饭要以八成饱为宜。

四、不吃甜食

蛋白质不会使人发胖,糖类才会使人发胖。这是因为糖类在体内极易被分解或吸收,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若额外过多地食用甜食,就会容易诱发胰腺释放大量胰岛素,促使葡萄糖转化成脂肪。

五、坚持晚饭后快走半小时

很多人肥胖的部位主要在屁股和腹部,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长期从事案牍工作,要么不爱活动。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微机前、电视前,多余的热量消耗不掉,就转化成脂肪沉积在腹部和臀部了。所以,要想减肥,就必须改掉不爱活动的生活方式,要增加运动,消耗多余的热量。

想轻松瘦身?中医提醒:弄清楚5种肥胖类型再减肥,事半功倍

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吸收能力太强,以至于“喝凉水都长胖”、“西北风都不敢吸,怕膨胀”!而俗话说一胖毁所有,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实在是心想拥有好身材人群的心理克星。对于这样的朋友们,不妨试试采用中医方式来减肥,根据自身的肥胖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能让减肥效果达到更佳。

如何利用中医减肥?

1、疲劳型肥胖

疲劳型肥胖是因为元气不足而降低消化机能,导致代谢发生异常。此类人群食欲不振,不喜欢吃饭,大爱吃零食,容易疲劳,稍微一动就会出虚汗、气喘,身体怕冷,易感冒且小便次数少。此类人群能快速恢复元气的中药,提高消化功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同时也能把体内的有害物质快速排出体外。

2、压力型肥胖

压力型肥胖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引起的,当压力过大时会下降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和自律神经系统,甚至也会影响到胃部,导致胃热,刺激人们食欲。此类人心情烦躁时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眼睛充血和食欲旺盛,尤其发生在女性身上,当心情抑郁或压力过大时,会通过吃甜食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需选择能抑制压力过度反应的中药物,及时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抑制消化器官异常兴奋。

3、贫血型肥胖

贫血型肥胖是因为体内血液不足而下降基础代谢率,导致代谢功能异常,最终引起身体肥胖,此类人食欲正常,但小腹部突出,手脚细但身体肥胖。可以选择具有补血养血功效的中药,如桂圆阿胶和红枣等。

4、水肿型肥胖

水肿型肥胖的人群大多有大腿和臀部浮肿的表面症状,这是由于机体的排水功能较弱,导致多余水分在体内集聚引起的。此类人的食欲一般,还伴随有手脚无力之感,不喜欢运动,常常觉得自己嘴巴里发黏,易腹泻,尤其是在每天清晨醒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双眼略微浮肿。建议多吃一些具有利尿消肿功效的食物,像赤小豆、薏米、茯苓、猪苓、冬瓜等等,通过饮食来改善体质,是又简单又反馈不错的方法。

5、暴饮暴食型肥胖

暴饮暴食型肥胖也就是食欲旺盛,节食减肥能暂时瘦下来,但如果控制不住饮食的话,体重会快速反弹。此类肥胖者一般有胃火,尽量选择能消除胃火且抑制亢奋的药物,能改善代谢功能,及时把储存在体内的能量转化为体热排出体外。

温馨提示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肥胖都必须多运动,只有通过运动才能提高自身的基础代谢率,帮助分解体内多余的脂肪。同时还要注意控制住饮食,每顿饭只吃7~8分饱即可,切记勿暴饮暴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