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吃药(肥胖吃药能治疗好打呼噜吗)

文章目录:

注意!这些药会让你变胖

【注意!这些药会让你变胖】民生视角有些人发现用某些药一段时间后脸、脖子和腹部的脂肪明显增多了。原来,吃药也能导致体重增加。那么,哪些药物会使体重增加呢?一起来看看~ via浙江药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小心!这10类药正悄悄助你长胖

来源标题:小心 这10类药正悄悄助你长胖

许多药物的说明书上都标明了一长串副作用,其中一些风险可能会让人完全放弃服药。这些说明书上标注的一个常见副作用就是体重增加。虽然这种影响本身并不危险,但多多少少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事实上,还有其他药物可供选择。

每当你开始服用一种新的药物时,请向医生或药剂师询问基本信息,比如药物的用途、剂量及其副作用。如果真的发生了体重增加的副作用,而且对此感到不舒服,就询问医生是否可以减少剂量,或者是否有其他替代的药物选择。当然,你仍然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和勤锻炼的习惯。美国“每日健康网站”总结了十种常见药物对体重的影响。

三环类抗抑郁药

这类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多虑平和去甲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会增加食欲以刺激体重上升。如果你正在服用这类抗抑郁药,不要突然停止服用;先与医生制订合理的方案,以避免严重的戒断反应。

如果体重增加使你想停止服用这类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换服另一类抗抑郁药。安非拉酮和度洛西汀更多地与体重减轻有关,而氟西汀(百忧解)对体重的影响为中性。

皮质类固醇

口服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能治疗一系列疾病,从哮喘和关节炎到背痛和红斑狼疮。这种药物有很多副作用,其中之一是食欲增加、体液潴留和代谢功能改变。药剂师通常建议病人食物与皮质类固醇同时服用。

口服皮质类固醇的推荐用药时间短(如一周或两周的剂量),以限制其副作用。如果病人因病情需要必须长期服用,体重增加可能更难控制,不得不更加勤奋地锻炼和更节制饮食。

抗组胺药

如果你有过敏性疾病或发痒的皮疹,可能需要服用抗组胺药。研究表明,经常服用某些抗组胺药的人比不服用抗组胺药的人体重更沉、腰围更粗。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体重增加的副作用与服用H1受体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和氯雷他定有关。这是因为体内的组胺会关闭饥饿信号。相反,抗组胺药可能会以某种方式干扰饱腹感信号。

另一种选择是类固醇鼻喷剂,如丙酸氟替卡松。由于它的药理机制与口服类固醇不同,因此通常与体重增加无关。

治疗癫痫的药物

治疗癫痫的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和氨己烯酸(喜保宁)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食欲,摄入过多的热量,最终导致体重增加。如果你是一名正在服用这类药物的病人,要意识到体重增加是其中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你觉得这种药物不合适,要咨询医生,换服与体重增加无关的抗癫痫药,如非氨酯、托吡酯或拉莫三嗪。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其中一些更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包括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虽然原因尚不清楚,但β受体阻滞剂会让服药者感到疲劳,特别是第一次服药的时候。它会减慢心率,降低运动的耐受性。活动期间的疲劳和不适可能会使服药者更有可能保持久坐,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内分泌学家发表在《胃肠病学》上的研究成果显示,这种药物也会降低代谢功能。出于这个原因,超重或肥胖的人不应该把这类处方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相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这类抗抑郁药能增加大脑中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水平,包括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和舍曲林。这类药物通过影响食欲而导致体重增加;而且,在减轻情绪障碍症状的同时,也可能影响饮食或运动习惯。

如果服药者出现了体重增加的现象,要及时告知医生。体重增加通常发生在服药早期,这意味着它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单氨氧化酶抑制剂

这类药通过阻断一种能分解情绪平衡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大脑中的酶来治疗抑郁症。它还可用于减轻偏头痛的症状,同时刺激食欲。

苯乙肼是这类药物中造成体重增加最多的一种药。如果患者担忧这个问题,要询问医生是否有其他选择。

胰岛素

如果你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就要知道它可能会造成体重增加。这种激素帮助身体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是一种有用的营养物质,体内的细胞利用它有效地工作。即便如此,当糖从血液中吸收并被推入细胞后,如果它不被身体用于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如果你暴饮暴食,特别是高糖食物(糖果、甜点),就会发胖。

如果你患有1型糖尿病,需要使用胰岛素。然而,如果你患有2型糖尿病,改变生活方式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功能,因而可以用饮食和运动来降低(或最终消除)对胰岛素的需要。

磺酰脲类药物

另一种常见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磺酰脲类药物)可以将血糖水平降低多达20%,但它也会导致平均体重增加4至5斤。这类药物包括格列齐特和格列本脲(优降糖)。磺酰脲类药物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血液中有更多的胰岛素会推动糖进入细胞。最后,它们以类似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导致体重增加。

其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能促进体重减轻或对体重无影响。最适合病人的药物类型取决于病史、目前的健康状况和成本等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

这类药物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奥氮平增长体重的潜力最高。更重要的是,这类药物会影响葡萄糖功能,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使患者患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升高。鲁拉西酮和齐拉西酮是另外两种抗精神病药物,它们导致体重增加的可能性较低。

编译/李丽珍

来源:环球网

吃药减肥?肥胖诊疗指南强调:严格把握适应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我国首部肥胖症多学科诊疗指南《肥胖诊疗指南(2024版)》显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超重和肥胖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北方地区普遍高于南方地区,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比例均高于女性。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在我国,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BMI达到或超过28kg/m?即为肥胖症。为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根据肥胖症国际分级标准及亚洲人群特征,建议将BMI进一步分级为轻度肥胖症(28.0-32.5kg/m?)、中度肥胖症(32.5-37.5kg/m?)、重度肥胖症(37.5-50kg/m?)和极重度肥胖症(≥50kg/m?)。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减肥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达到减肥目标,市场上涌现出了各种的“减肥神器”。

据报道,大量虚假标签的口服减肥产品冒充真正的司美格鲁肽,在电商平台上泛滥。这些产品多不含司美格鲁肽或GLP-1,而是利用这些名词进行宣传,成本低廉,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还有违法者在网上售卖未经审批的司美格鲁肽原料和针剂,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国内获批的司美格鲁肽来自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用于治疗糖尿病,其口服款于今年1月获批,是国内目前首个及唯一获批上市的口服GLP-1药物,需要处方才能购买。但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活性胶囊”“司美纤体饮”等“冒牌司美”层出不穷。

冒牌药非法获取暴利,而被明令禁止的非法成分更会损害消费者健康。西布曲明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会增加罹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2010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同年,西布曲明被列入《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资名单(第一批)》,被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然而,销售含有西布曲明成分的有毒、有害减肥产品的案件时有发生。

对此,有关部门提示,广大消费者要正确看待减肥问题,不可盲目追求瘦身效果,更不能轻信非法减肥产品的宣传。管住嘴、迈开腿,减肥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来实现,而不是寄希望于含有禁用成分的减肥产品。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广告,不购买和使用来源不明的减肥产品。

《肥胖诊疗指南(2024版)》强调,近些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agonist, GLP-1 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我国目前尚未批准用于治疗遗传性肥胖症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使用,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有无禁忌证后方可起始应用,同时在使用药物减重的过程中也需要定期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律随访,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情况适时34调整治疗方案。(韩璐)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