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肥胖人数(中国的肥胖人数占比)

文章目录:

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近日,由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防治肥胖症,只为更健康”公益项目传出消息:我国约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许多人对肥胖症的认知仍停留在“外观问题”层面,却忽视了它作为一种疾病带来的健康隐患。专家提醒市民需科学管理体重、远离健康风险。

所谓“肥胖症”,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作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以心血管疾病为例,超过三分之二的肥胖相关死亡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肥胖因此常被称之为“万病之源”。

到底如何判定是否肥胖?医学界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评估。BMI事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24kg/m²且低于28kg/m²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²为肥胖症。

指南还指出,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较易形成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代谢综合征,而通过测量腰围则可以简单判断是否为腹型肥胖。值得一提的是,BMI在正常范围内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属于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针对肥胖症,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也越大。《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提出,体重管理的关口应当前移。即在体重出现上升时即起始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面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也应当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及早治疗,预防肥胖可能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同时表示:“既往超重或肥胖的药物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以GLP-1RA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有望打破我国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选择有限的局面,对于提高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公益项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地铁站同步开展。项目以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景——地铁为平台,旨在打破过往的认知局限,向公众科普肥胖症及其危害,倡导从体重管理开始,提升全民健康意识。该项目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

来源:作者:顾泳

我国超50%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专家提醒→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其中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的标准是什么?过度肥胖有什么样的危害?

目前,临床上判定肥胖的标准一般有三种:体脂率、腰围、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其中腰围、BMI指数自己就能测算。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石勇铨BMI就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到的值,大于24超重,大于28肥胖。1.75米的男性超过86公斤就是肥胖,超过76公斤可能就是超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于浩泳还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指标是看腰围,有个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通常来说,男性的腰围如果大于等于90厘米,或者女性的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可以定义为腹型肥胖。

42岁的冯先生,属于腹型肥胖患者。由于平时工作应酬很多,没时间运动。最近出现腹背部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血压升高引起肾上腺出血。

患者 冯先生:我的BMI指数在30左右,比较肥胖,平常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注重生活规律,不要熬夜或者暴饮暴食。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超重或肥胖。肥胖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于浩泳:肥胖可以引起多种代谢紊乱,比如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肥胖还可引起精神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张娅芳

中国过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亟需多学科协作推进规范诊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对肥胖的治疗一定是多学科、多维度、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完成,需要动员政府、个人、社区以及医疗从业人员等全领域人员,共同努力、合作和融合,才有可能降低肥胖患病率,更好地防治肥胖。”近日,在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肥胖大会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承办的“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暨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表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也指出,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肥胖诊疗领域还有太多空白,只在少数大三甲医院有治疗肥胖的专业团队,部分医院也会有通过减重手术治疗肥胖的诊疗模式,但在全国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内的完善的肥胖诊疗体系。“现在国内对肥胖的诊疗出现了一些‘点’,但还没有形成‘面’。”

多学科协作才能促进规范诊疗

近年来全球肥胖人数持续上涨,已成为全球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同时我国的肥胖问题也愈发严峻。《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显示,当前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超重率、肥胖率以及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攀升。

另据最新发表的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

需要注意的是,肥胖并非属于单一疾病问题,而是需要多学科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协作。

在上述大会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分析称,对于肥胖及相关疾病的诊疗涉及多个专科,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属于心血管内科,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科,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妇产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属于耳鼻喉科,压力性尿失禁属于泌尿外科,同时还会涉及消化内科、骨科等,所以肥胖诊疗横跨多个专科。“在此背景下我们一定需要整合多学科的力量,让公共卫生学、代谢生物学、临床营养科、内分泌代谢科、减重与代谢外科学、心血管内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面对肥胖问题。”

张忠涛教授也指出,肥胖本身是疾病,但同时还带来很多相关疾病,然而目前肥胖病人都分散在各个专科接受治疗,所以要更加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把患者作为整体来看,多学科联合起来治疗肥胖。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举办的大会中,“中国肥胖联盟”宣布正式成立,该联盟以提升全人群的体重健康水平为使命,通过多学科融合及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转化研究和医学诊疗。

“让不同学科专家在一起开展专业的医学会议很不容易,成立中国肥胖联盟后就能够集合更多资源,除了各医学领域的专家,还可以有媒体界、企业界、行政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各种学术组织等,最终希望这一联盟能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肥胖问题。因为肥胖不只是需要专业界力量,比如对于民众的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对肥胖认知不全面等问题,都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共同面对,以做到全社会、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重管理。”张忠涛教授强调。

张忠涛教授进一步介绍,中国肥胖联盟的使命就是通过多学科联合和社会广泛参与来开展肥胖防治。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相互合作和融合,来促进肥胖的标准诊疗或者规范诊疗,让真正需要通过减重改善健康的肥胖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诊疗和管理,最终改善其健康;另一方面,肥胖防治并非简单的医学问题,还需要在公众层面,通过公共卫生、大众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培养等来预防肥胖和控制体重。

专业人才培养难题

除了多学科协作问题,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似乎也是肥胖防治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在上述大会上提出,在多学科融合的诊疗模式中,以营养和运动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最终都需要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目前临床营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似乎存在一定挑战,陈伟教授曾指出,过去三十年来,临床营养学科历经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的高速发展,每一步都需要人才的支持。“未来人才培养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是加强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和校园教育,培养医学生对营养的理解,第二则是继续教育,例如通过国家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和考试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考核,或者由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培训和认证。”

其实不只是营养领域,整个肥胖诊疗都面临着人才培养的问题。

张鹏教授指出,目前中国肥胖诊疗相关的临床专家多是“半路出家”,减重外科专家可能之前是胃肠外科或者肝胆外科医生,更多是治疗营养不良,虽然基础知识健全,但是和临床实践之间还需要衔接,需要接受系统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但目前国内依然缺失针对肥胖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的系统化培训。“所以我们目前正在这方面发力,例如设计一系列课程,对已经具有多年临床实践的资深医生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其加速转型为肥胖相关领域医师,对青年医生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系统培训,帮助其直接成长为肥胖相关领域专科医师,更希望未来在医院里能出现整合了多学科的肥胖诊疗科。”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也建议相关学术机构完善肥胖防控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为医护人员、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肥胖防控能力。并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推进肥胖防控政策研究和干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张鹏教授进一步表示,对于国内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在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阶段试图开展肥胖诊疗相关课程,因为疾病谱在发生变化,生活方式性疾病越来越普遍,“三高”的核心问题就是肥胖,国内医学院校目前在肥胖教育领域有些脱节,应该准入相关课程。希望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以后,将致力于推进从医学院校教育到青年医师毕业后教育培训和资深专科医生继续教育的立体化的肥胖医学培训和教育体系。

张忠涛教授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其实国内已经有很多肥胖治疗相关的培训课程,包括讲课式培训、动物实验培训等,而且现在很多手术都是通过腹腔镜和手术机器人操作,所以现在的年轻医生其实有很多机会和途径去接触培训,如果能再参加一些培训班可能效果会更好。”张忠涛教授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