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2型糖尿病(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PPT)

文章目录: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

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

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

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肥胖”是糖尿病的代名词?很多人都误解了,看完你就懂了

大家在谈论糖尿病的时候,好像总是不得不提一个词''肥胖'',是的!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可是呢!糖尿病和体重的关系,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第一类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2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第二类型:糖尿爱“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增加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素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与2型糖尿病是“兄弟”

肥胖是一种与体重过高及脂肪过度积累的健康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肥胖所带来的健康危害有很多,可引发多种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代谢性疾病,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

关于肥胖的产生,多年来有许多的研究探索,其病因复杂,其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多和消耗过少是造成肥胖症最关键的因素,糖脂代谢的紊乱是促使肥胖症发生的直接原因。

2型糖尿病就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体现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从而使得血糖升高,引发2型糖尿病。因此,肥胖与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疾病病程的延长或治疗不规范,逐渐出现心血管、视网膜、肾脏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寿命。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难度增大,且更容易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治疗肥胖首选生活方式干预

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需要兼顾血糖和血脂,同时控制体重并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有效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手术和药物治疗。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管理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基石,主要包括饮食调整、身体活动和行为疗法等。

饮食调整低能量和高膳食纤维的饮食有利于减重和控制血糖,优质瘦肉、蛋白、蔬菜、水果、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是最佳的。另外,生酮饮食在减重和降糖方面也突显出了优势。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和高脂肪的饮食方式,让身体处于一种生酮的新陈代谢状态。生酮饮食疗法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为启动期、减重期和维持期,其间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可用于治疗“糖胖病”,有助于减脂、减小腰围、控制血糖,是糖胖病有效生活方式干预的不错选择。但需要提醒的是,生酮饮食也可能出现副作用,如尿频、便秘、电解质紊乱、头晕、乏力、头痛、腹泻等。因此,对于需要尝试进行生酮饮食疗法的糖胖病患者,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以免产生不适症状及影响治疗效果或或身体机能。

身体活动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制订运动计划需要遵循个性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有氧气运动结合抗阻运动为主,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抗阻运动2~3次/周,隔天进行。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主要是为了让患者建立信念,采取有效减轻并维持健康体重的行为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全面的减重知识,科学减重或控制体重。

减重手术可使体重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肥胖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减重手术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全国逐渐推广开展,手术量也逐年增长。减重手术又称胃减容术,是指通过微创腹腔镜胃部手术使得胃缩小,从而减少食物摄入和食物吸收,达到减轻体重的手术方式。

减重手术是短期和长期血糖控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改善和缓解肥胖相关合并症,特别是2型糖尿病。目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腹腔镜下胃转流术。

对于单纯性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MI)>32.5、肥胖伴有代谢性疾病等患者可考虑行减重手术。但减重手术并不是治疗2型糖尿病一劳永逸的措施,后期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建议术前进行多维度的评估,术后长期随访,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

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和减重手术治疗的方法外,有时也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来有效维持或加强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管理。其中,降糖药物可选择有减轻体重作用的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需要注意的是,减肥药和降糖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服药。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刘建英

编辑 || 颜红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