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肥胖的干预(幼儿园肥胖儿童干预)

文章目录:

儿童肥胖,体重干预的阻力往往在家长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门诊,小邑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刚满10岁的他体检报告上写满了“老年病”:重度脂肪肝、肝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10岁儿童为何多种疾病缠身?医生告诉记者,小邑疾病的源头是肥胖。在门诊上,有不少孩子已从超重变成肥胖,再因肥胖而得了各种疾病。究其根源,和家长的养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不少临床专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如今,家长们发现孩子健康问题的能力变强了,一观察到“蛛丝马迹”,二话不说就带着孩子跑医院;但拿到诊断报告,离开诊室,医嘱就抛在脑后了,生活一如既往。毕竟,持续“掉线”的父母,是无法让孩子实现健康“逆袭”的。

小小年纪就肝功能受损?都是肥胖惹的祸!

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单,小邑一脸无措。身高才156.5厘米的他体重已达到75千克,与之伴随的便是一系列疾病,小小年纪肝功能受损了。

作为主诊医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直言,像小邑这么严重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是,近年来,小胖墩越来越多。在上海十院内分泌科的减重特色门诊上,小患儿占比不低。

肥胖已成为儿童较常见的健康问题。去年,3岁“小网红”佩琪因夸张的体重受到网民关注。当时佩琪的体重已达35千克,而同龄女孩的标准体重仅为15千克。对于女儿的肥胖,佩琪的父母视若无睹,继续让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肠等“垃圾食品”,甚至还兴奋地宣布:“马上突破“100”大关!”

曲伸直言,儿童肥胖的发生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但更多的还是源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此外,如今不少孩子都由老人隔代抚养,而秉承“小孩子还是肉嘟嘟的好”的错误理念,在过度喂养下,“三高”也早早写在不少青少年的病历本上。

中国营养学会2017年公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发生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的风险分别为3.3倍、2.6倍、3.2倍。

更糟糕的是,在儿童时期没有解决的“肥胖”问题,到了成年依旧无法回避。研究表明,与体重持续正常的人群相比,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4.3倍,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达9.5倍。因此,控制儿童体重在正常范围,必须防患于未然。

别让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停留在“说说而已”

其实,从临床观察看,不少肥胖儿童本身也有不小的自卑感。比如,他们在学校中会被起绰号,因饭量大时常被同学嘲笑。渐渐地,不少小胖墩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疏远,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

可一提到让孩子减肥,不少家长似乎并不情愿,有人直言: “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学习也辛苦,多吃点才有体力。”

“干预孩子体重的阻力,有时候正来自家长。如果家长不能意识到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无法主动作出改变,那么医生也无能为力。”上海市儿童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田园曾碰到一对父子,走进诊室的两人仿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体型壮硕、胸部发育,脖子、腋下皮肤黝黑,这是典型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检查提示,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的标准,所幸尚在早期,可通过及时干预恢复健康。但孩子父亲不以为然: “我也挺胖的,不也挺健康!”

“此类家长不少见,要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是件大事,并从意识落实到行动,持之以恒地改变。”田园说,家长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医生与患儿之间的“中间变量”。当医生将医学知识传递给家长后,家长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并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管理自己的健康,并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是项极大的工程。

她有些无奈,如果家长这一“中间变量”只起到将孩子带进诊室的作用,那么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也就仅仅是“说说而已”。

科学喂养对整个家庭都有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沪上很多医院通过开展线上课程、线下沙龙的形式,持续向家长输出一些科学喂养的理念。

在曲伸团队的努力下,经过3个月的医学体重管理,小邑的体重下降了近12千克,同时长高了2.5厘米,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性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在临床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三重帮助下,小邑的家庭也慢慢改变了固有的生活模式,一家人的生活都变得健康起来。

正如曲伸所言,科学喂养对于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在他的门诊上,同样不乏家长和孩子一起减肥、减重成功的励志案例。

“儿童很少有能力选择并贯彻有益于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行为的原则常常是从快乐和满足自己出发,需要家长在行为管理上来辅助,设定一定的规则。爱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偏食挑食,爱孩子也并非看着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听之任之。”田园建议,除了关注孩子的体重,在发现超重时及时干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变化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 “孩子小时候关注身高体重,大一些要看常规血指标,到了青少年则可以开始监测血糖、血压等。”她提醒,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监测孩子身体状况,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记者 李晨琰)

来源: 文汇报

儿童超重、肥胖现象日趋严峻 四机构联合发布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家庭行动倡议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李纯)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四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健康体重健康未来”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家庭行动倡议》,为家庭如何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体重提出了相关建议,内容包括知晓健康体重的判定标准、做好日常监测,以及家庭合理膳食、培养孩子运动习惯和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

儿童超重、肥胖现象日趋严峻,行动起来刻不容缓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7至17岁、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6.6%和5.4%。据专家预测,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将增长至28%。

儿童肥胖是一种影响终生健康的慢性疾病,会引发儿童高血压、高血糖、肌肉与骨骼发育不足等代谢异常,同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马冠生教授介绍说,肥胖对孩子的健康影响是多方面的。超重肥胖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体格生长以及神经、心血管、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发育,会显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过早发生的风险,还会引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孔灵芝表示,一项在某新媒体发布的近1.6万人参与的“你是否关心过孩子的体重问题”网络调查显示,超过2/3的家长表示比较关心或非常关心孩子的体重问题。但在网络评论中,有相当数量的家长表示,苦于不知道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这恰恰是我们开展健康体重专题项目以及发布家庭行动倡议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五个到位”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体重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发现,家长的食物供应方式和是否经常参与运动,对儿童青少年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倡议》提出了“五个到位”,指导家长科学地帮助孩子预防超重、肥胖。

一、认识到位:提升健康素养,认识超重、肥胖的危害

积极学习健康体重知识,了解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标准。

提高对肥胖危害的认识,明确肥胖是一种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儿童青少年期肥胖如未得到有效干预,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学习营养、运动知识,有能力为儿童青少年合理选择食物和运动方式。

二、监测到位:定期测量体重,必要时遵循专业意见进行健康干预

BMI即体质指数,是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是国际上比较常用判断超重和肥胖的指标之一。家中常备身高尺和体重秤,定期为青少年测量身高、体重,做好记录,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估。

如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员或到医疗机构检查,并遵医嘱进行健康干预。

三、营养到位:健康家庭饮食习惯,五“多”与五“少”

五多:

多要求、多响应: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提出合理要求,多回应儿童青少年需求并合理引导,避免强制饮食或者过于放纵。

多样化: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合理膳食搭配,适量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奶制品等。

多共餐:多陪同儿童青少年共同就餐,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同时多在家就餐、规律就餐。

多提供小份量食物:多给儿童青少年提供较小份量的食物,有助于减少肥胖发生风险。

多看标签:采购预包装食品前查看营养标签,选择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食品。

五少:

减少挑食、偏食习惯:教育儿童青少年不挑食、不偏食,不将食物当作奖励或安慰儿童青少年的手段。

少油盐糖:烹饪时减少煎、炸的方式,可采用蒸、煮、炒的烹饪方式,减少油、盐和糖的用量。

少(低)能量、高营养:选择低能量、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和零食,如蔬菜、水果、奶制品、原味坚果等,减少高能量密度、高油、盐、糖的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少加餐:培养规律就餐习惯,减少放学后、晚饭后及睡前的频繁加餐。

不视屏就餐:用餐时不看电视、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

四、运动到位:营造共同运动的家庭氛围

应当帮助或陪同儿童青少年参与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每天中高强度运动不少于1小时,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2到3次抗阻运动。

父母参与运动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建议家长陪伴儿童青少年共同参与运动。

打造适于运动的家庭环境,因地制宜地开辟“家庭运动空间”。

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参与户外运动,促进身体发育、视力等多方位的健康成长。

掌握运动技能可以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运动的兴趣和成就感,建议培养儿童青少年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建议控制视屏时间,在网课间歇注意休息、运动和放松。

五、呵护到位:合理要求,倾听诉求,理性响应

倾听儿童青少年的观点,理性响应儿童青少年的需求,在尊重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以共同参与、鼓励、劝说等方式制定健康的家庭健康行为习惯。

保证儿童青少年的适宜睡眠:6到12岁儿童每天睡眠9至12小时,13至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睡眠8到10小时。过多或过少的睡眠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重视与儿童青少年的日常沟通,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帮助儿童青少年正确面对和处理问题,避免因超重、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建立自信、阳光的心态。

据悉,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体重健康未来)项目还将进一步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干预进行系列调研,就相关科学研究和行之有效的干预案例进行梳理,并提供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的相关行动建议。(完)

《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发布:减少在外就餐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最近一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发现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人数达到3400万。日前,由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持撰写的《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发布。

《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中指出,建议儿童青少年少食快餐食品,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减少添加糖的食品消费并避免含糖饮料,禁止饮酒;减少高脂、高钠或加工食品的消费;减少儿童和青少年的饱和脂肪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按时、规律进餐,避免不吃早餐和白天不断加餐,尤其是放学后和晚饭后及睡前,避免看电视或电子产品时进食。

《指南》中指出,在肥胖儿童生活干预方面,建议1-3岁婴幼儿,每天体力活动60分钟;大于3岁每天60分钟体力活动包括30分钟有指导的结构化体育锻炼。6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每天至少保证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天的增强肌肉和骨骼的高强度运动;建议儿童将屏幕时间限制在每天1-2小时,并减少其它静坐少动行为。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指南》详细的对孩子的饮食运动,睡眠,心理评估,家庭教育,社会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做了一个明确的详尽系统的一个规定。那么这些规范的制定会引导我们这些无论是医疗工作者,保健工作者还是我们广大的这些民众能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能够知道如何来预防儿童肥胖。

来源: 央视新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