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儿童(中国肥胖儿童占比)

文章目录:

儿童肥胖挑战严峻,中国肥胖联盟专家加固防控链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近年来,肥胖带来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加剧,儿童肥胖现象愈发引起广泛关注。《柳叶刀》杂志刊发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肥胖人口已超 10 亿,约占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约 1.59 亿肥胖人口为 5 岁至 19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肥胖也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下称“《诊疗指南》”)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

肥胖作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发育和认知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通过防控儿童肥胖降低慢性病带来的危害迫在眉睫。

近日,中国肥胖联盟执行主席房中则教授和理事潘雄飞研究员在国际知名期刊《Lancet Public Health》上发表关于中国儿童肥胖问题的评论文章。文章基于该期刊最近发表的三篇中国儿童肥胖综述,进一步提出了解决中国儿童肥胖挑战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为我国儿童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建议。

中国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在2020年10月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强调,全国目标以2002年-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年-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奠定基础。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6 个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了详尽的体重管理措施。例如在孕产妇体重管理方面,加强孕产妇体重管理、营养评价和身体活动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方面,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在学生体重管理方面,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等。

房中则教授和潘雄飞研究员也在上述文章中强调,儿童肥胖问题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儿童肥胖可能是母亲孕前肥胖的结果,也可能是日后肥胖和多种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其中,全生命周期健康理论将早期生命阶段视为关键期。文章分析,此时生物因素、行为和环境因素对未来健康轨迹有重大影响。在生命早期维持健康体重应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个体未来的健康,还对确保不同生命阶段的最佳身体和认知功能以及促进个体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而从全生命周期角度防控儿童肥胖,需要切实可行的落地举措来支撑。在《诊疗指南》章节解读暨讲师培训中,作为《诊疗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房中则教授指出,“全生命周期面临饮食、久坐、遗传、社会与环境暴露等共性问题及各阶段的个性危险因素,因此需建立全生命周期人群队列,如孕期、儿童青少年、成人体重管理队列以及老年人慢病队列,并进行精细化随访。”

此外,“开发不同生命周期的流行病学问卷,涵盖孕期体重及相关疾病、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与零食等情况、成年人及老年人特定健康问题等;研制可穿戴化设备收集患者离院后体重与危险因素信息;借助数据驱动精准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人群队列大数据,确定关键防控因素。”房中则教授表示。

政策引领,精准施策

尽管我国已出台诸多举措防控肥胖问题,但从宏观政策的执行到微观个体的干预环节,仍面临诸多复杂的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房中则教授指出,我国虽已构建政策框架与多元手段,但仍存在明显短板,“评估手段单一,过度依赖 BMI;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及健身教练资质与能力不匹配;长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膳食模式研究结论矛盾;公众对国家政策关注度低,个体指导精准度不足,导致政策落地遇阻。”

深入探究体重管理困境的根源,房中则教授认为精准公共卫生政策是破题关键,“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举措,关注国民进行肥胖预防,包括《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但未能有效控制超重肥胖上升趋势。”房中则教授强调,目前个人咨询教育与临床干预仅能解决部分人群问题,面对庞大的超重肥胖人群,亟需精准公共卫生政策推动,以实现有效管理。

上述文章也指出,儿童肥胖政策需要纳入到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框架中。与成人肥胖不同,儿童肥胖通常不会与其他非传染性疾病一起出现,因此其在我国非传染性疾病政策中未体现出重要性。

最新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儿童肥胖患病率迅速增加,预计未来这些地区的儿童肥胖负担将会高于其他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将存在类似分布特征。鉴于儿童肥胖负担的分布不均,文章认为应积极开发和实施针对特定人群的干预策略。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儿童肥胖防控策略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减少食品系统和食品环境中致胖因素方面。超加工食品和预制菜已成为现代中国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针对加工食品的改良工作应专注于优化营养结构,同时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学术机构、公共卫生组织和政府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监管,才能确保食品行业在加工食品改良上取得成功。

潘雄飞教授和房中则教授也在文章中强调,尽管我国儿童肥胖防控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加强,未来各方还应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肥胖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科普视频|全球超4亿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别让宝贝负“重”前行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2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雷鸣)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超过4亿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超重或肥胖,而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中国儿童的肥胖近20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如何判定孩子是胖还是壮呢?如何有效干预“小胖墩”的形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今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推出科普视频《别让宝贝负“重”前行》。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小虎6年级,184斤”,肥胖儿童涌入暑期减重门诊

184斤的小虎,连走路都费劲;刘语200斤时,脑子总是“糊糊”的,怎么也睡不醒。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有不良影响,并可持续至成年,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正不断走高。

当拿着学校“超重”“肥胖”的体检报告,担忧近在眼前的体育考试,很多家长才幡然醒悟,领着孩子冲向医院,开始了全家人“禁嘴”“陪练”的减肥战斗。

减重门诊,日挂号量过百

6年级的小虎,身高179厘米,体重184斤。由于“块头”太大,小虎在班上常被同学嘲笑,体育测试时,同学们能轻松做出的动作,小虎做得很费劲。不光如此,小虎就连走路都气喘吁吁。

暑假来临,“小胖墩”们的减肥计划也开始了。

“我们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都开设了减重门诊。暑假是高峰期,平时内分泌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二三十个,现在一百二三十,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来个增加到了二十来个。”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内分泌专家闫洁告诉记者。

在二楼的营养科门诊,沿着墙壁放置了四台人体成分检测仪、若干食物模型展示橱窗、还有小胖墩家长送来的锦旗。有的小胖墩会直奔橱窗前,指着里面的肉类宣告“我喜欢!”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在快速上升。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 3.6%,6-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 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 0.2%。

肥胖不单关乎审美,更关乎健康。肥胖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肉发育和认知发展,也对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小胖墩’几乎都有脂肪肝和高尿酸的问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见。肥胖也让孩子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因为肺部脂肪堆积影响呼吸循环、心脏循环,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很多孩子还容易犯困。”闫洁说。

200斤的刘语用初三暑假减了肥。减肥之前,他觉得怎么睡都不清醒,脑子里总是糊糊的,因为体重问题,性格有些自闭,走在路上见到熟人也不想打招呼。瘦下来后不容易犯困了,与人交往时外向了许多。

对“小胖墩”问题的重视,已上升到公共政策层面。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食品评估中心,有关医院、学会、协会等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要求各单位参照使用。

7月12日,国家疾控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制定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指导各地科学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北京两家三甲公立儿科医院均设立了减重门诊,暑假一到,这些门诊便进入高峰期。不过,对家长而言,减重最直接的驱动力还是成绩——闫洁观察到,来门诊的四五六年级孩子最多,因为涉及体育考试,“其实从我们专业角度看,孩子减重没有所谓黄金期,要始终贯穿在生活中。”

肥胖的根源:从基因到习惯

“小胖墩”是如何养成的?

刘语告诉记者,父母体型也胖,从小家中的饮食习惯便好肉类、高油盐。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中指出,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婴幼儿期喂养不当,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肥胖遗传的比例很高,有研究表明,父母都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在七八成,父母一方肥胖,孩子有近一半的几率肥胖。”闫洁介绍。这种“遗传”可以理解为肠道菌群的结构,菌群的种类不仅影响大脑对于食物的判断和偏好,还影响脑神经发育,而饮食模式又影响到肠道菌群……人们的生活饮食方式,由此与身体内环境联系在一起。

想喂养出良好的肠道菌群,需要遵循“膳食宝塔”,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主食、蔬果、肉蛋、油盐等五类,其中学龄前儿童每天至少要摄入300克的蔬菜和300克鲜奶类制品,是五类食物中质量最大的部分。但在生活中,“小胖墩”往往偏好肉类、零食,对蔬菜兴趣缺缺。

在医生看来,儿童不均衡的饮食偏好往往是养育过程中形成的。由于蔬菜需要咀嚼,幼童从小会拒绝蔬菜,在添加辅食时碰到孩子吐菜,家长一般会将蔬菜打成糊或者弄得更碎,导致孩子难以适应蔬菜,长大后更加抗拒蔬菜的口感,只爱吃肉喝奶,菌群记忆就如此形成。正确的方式是在孩子最初吐掉蔬菜后,下次喂养继续添加,慢慢孩子就会习惯。

对于“大孩子”,培养吃蔬菜的习惯需要下更多功夫。该院近期举行的减重夏令营中,医生们通过科普、带孩子参与植物种植等方式,吸引“小胖墩”们接受蔬菜。

孩子减肥,全家“陪跑”

与成人减肥不同的是,孩子减肥,大多离不开全家“陪跑”。想让孩子少吃零食,家长要戒掉吃零食的习惯;想让孩子减油少盐,家长大抵也要向炸鸡薯条大鱼大肉的日子说拜拜,并努力喜欢上蔬菜……

在此期间,家长——尤其是负责做饭的家长,其养育观念是否科学尤为重要。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减重专病门诊虽然迎来暑期高峰,普通营养科门诊却是“小瘦子”多于“小胖墩”。比起孩子胖得圆滚滚,孩子少吃了几口,更能引发家长的担心。在门诊,我们看到有瘦瘦的小男孩BMI及其他指标正常,家长听到医生的结论,仍然不放心,认为孩子吃太少了。

“甭管他胖了瘦了,爷爷奶奶只要一段时间没见孙子,准要说瘦了,然后就开始给他催肥。”市民陈女士向记者吐槽,她的儿子目前134厘米、80斤,BMI显示偏胖,学校建议减肥。暑假开始后,儿子上爷爷奶奶家住了十天,回来后整个人又胖了一圈。有时候小孩一两顿不想吃,在家就由得他去,但奶奶在时会千方百计让他吃,还喜欢喂他汤泡饭。

“每次在门诊,碰到这样的观念冲突,我们会在复诊时把做饭的家长叫过来,拿着孩子化验的指标给他看,‘孙子都这样啦,再疼孩子也不能那么喂’,让他意识到肥胖的严重性。尤其是家里有肥胖糖尿病病史的,提醒家长孩子有这个基因,更需要重视。”闫洁说,由于正处生长发育期,儿童青少年减重不能依赖“节食”,家长采取健康的饮食结构十分重要。

减肥要一起,运动也要一起。陈女士属于“不忍心给儿子节食”的类型,没有控制饮食,但会和孩子一起跑步、骑车、跳绳,并给孩子报了运动课程……从爷爷奶奶家领回来“小胖子”后,她又要重启亲子减肥计划。

等到孩子年纪再大一点,说不定会成为长辈管理体重的契机。减肥成功后,为了维持体重,刘语增加了运动量,调整了饮食结构,父母也跟着他开始低油盐饮食,增加锻炼,减了十来斤。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牵 校对 赵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