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门诊开出多样化处方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目前中国的成人中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而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均与肥胖有关。
为满足患者的减重需求,不少公立医院开设了减肥门诊。事实上,减肥门诊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当下的减肥门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如何更加精准地对接减肥人群的需求?日前,记者对多家医院进行了探访。
“今天患者有点多”
上午9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的肥胖门诊外,人群中几个体型肥胖的就诊者很显眼。“今天患者有点多。”刘佳副主任医师对记者说,这天上午她在门诊要看30多名患者。
6年前,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肥胖患者越来越多,便专门开设了肥胖门诊,刘佳也在自己的专业特长栏下添加了“减肥”。现在,每周五上午,她都出肥胖门诊,与她一起出门诊的还有两位内分泌科医生。
最近,刘佳看到了肥胖门诊的变化。“以前来看肥胖门诊的患者都是已经患有糖尿病或是胖得特别严重的,现在80%的患者只是单纯性肥胖,没有特别明显的疾病。以前大家认为有病才能看病,现在也会为了减肥来就诊。”刘佳说,人们的健康意识确实在提高。
当肥胖到一定程度,手术是让患者快速减重的一种手段。近几年来,从胃束带手术到袖状胃手术,减重手术日益成熟,普外科开设减重手术门诊也成为趋势。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2016年开设了减重手术门诊,记者来到减重手术门诊时,韩加刚主任医师正在为一名大约重150公斤的男士联系手术病床。“来到这里的患者,肥胖程度都比较严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受到了影响。如果身体质量指数(BMI值)超过37.5,就要建议其进行手术。”韩加刚说。
人们的肥胖原因不同,肥胖程度不同,健康观念不同,导致减肥需求存在差异。为精准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有的医院在不同科室开设多个减肥门诊。
除北京朝阳医院在内分泌科与普外科开设减肥门诊之外,北京市许多综合性三甲医院都开设了减肥门诊,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营养科设置了医学营养体重干预门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内分泌科与普外科开设了减肥门诊,还有医院在运动康复科、中医科设置了减肥门诊。
随着减肥需求的增加,减肥手段更加趋向专业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便是将其推向专科的先行者。记者了解到,该院在减肥门诊之外设立了减重外科这一专科,并配有20多张床位。
“多学科诊疗是趋势”
减肥门诊的多重分身在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常会让前来就诊的患者迷失方向。“有很多患者本不该来这里,因为他们并不符合手术指征,也并不想做手术。”这困扰着北医三院普外科减肥及糖尿病外科门诊副主任医师李智飞。
肥胖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多学科干预被业界公认为减肥门诊发展方向。为了让患者少跑路,去合适的门诊就诊,李智飞和团队在减肥门诊开设后,经过3年的摸索,在2019年建立起了一个由心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中心、麻醉科、营养科等科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李智飞介绍,多学科会诊的介入有3种形式。一是针对约80%的住院准备做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二是当患者在减肥多学科团队中某个科室门诊就诊时,如果合并疾病较多、情况较为复杂,可由收治医生为其发起多学科会诊;三是由对自身情况不明的患者直接发起减肥多学科联合门诊(MDT)。
多学科会诊的模式不仅能为患者精准“指路”,也让李智飞学到了新技能,规避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出诊时,他经常会遇到聊着聊着就睡着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多数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往往患有低氧血症,当症状严重时,要特别注意在手术后不能立刻拔管,否则患者会憋死过去。”李智飞说,多学科团队中的呼吸科睡眠中心成员利用专业知识,针对这部分患者制定了从术前到术后的科学而严格的操作流程。
“多学科会诊的第三种模式是减肥门诊最理想的状态,但是费用也明显高于普通门诊,目前适用于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李智飞强调。许多医院对多学科会诊也跃跃欲试,但仍有一些困惑。刘佳认为:“多学科诊疗是肥胖门诊的趋势,但是也面临着医疗资源有限的困局,各个科室的医生还有其他门诊要出,如何寻找一种合适的机制让大家坐在一起为肥胖患者诊治,需要我们去摸索。”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郭芳
编辑:于梦非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五成以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湖南首个肥胖代谢病综合门诊开诊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今天,我们国际医疗部肥胖代谢病综合门诊正式开诊,一开诊就接诊了一名23岁、体重130公斤的男性患者,他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一站式减重服务。”1月9日下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医师朱晒红教授表示,与以往多学科MDT专家团队相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国际医疗部肥胖代谢病综合门诊实施一站式、全流程、个性化管理,该模式与国际接轨,这一中心化管理的肥胖代谢病综合门诊属湖南首个。
据介绍,肥胖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患病率迅速攀升,当前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最新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我国肥胖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超重/肥胖引起的全身多个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是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肝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我国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比例达59.3%,近半数以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合并超重/肥胖问题。超重/肥胖及其合并症大大增加居民卫生保健服务成本,造成医疗卫生体系的负担加重。据最新保守估计,到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虽然,超重/肥胖诊疗防治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当前仍存在突出问题,主要是治疗方式的碎片化与管理周期的碎片化。这种缺乏综合性的疾病诊疗,导致无法为患者提供权威的诊治方案,最终导致患者在疾病诊疗中无法实现中心化管理、个体化诊疗,从而无法保障患者的最优临床结局。
为改善当前跨学科综合管理缺失、个性化诊疗空白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和健康管理医学中心的专家强强联手,共同打造肥胖代谢病综合门诊,为肥胖患者制定个体化综合减重方案,实现中心化管理、个体化诊疗。
朱晒红教授介绍,湘雅三医院国际医疗部肥胖代谢病门诊,首先是由固定的多学科专家团队组成,全方位守护,诊疗模式采用中心化管理、一站式挂号,在专属VIP群里打卡,无需患者东奔西跑,就能享受到多学科专家的贴心服务。其次,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无论是轻度超重还是重度肥胖,无论是饮食运动调整还是药物、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多学科的“瘦身专家团”都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综合门诊会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人体成分分析、工作生活特点等,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每周三餐食谱、运动处方及药物处方或手术治疗方案。第三,两周密集型健康管理,全程监督不放松,就诊后的两周,综合门诊会为肥胖患者提供全程监督服务,确保严格执行减重方案;同时每周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反馈与点评,监督执行;每位患者拥有专属VIP管理群,专职健康管理师会根据患者阶段性体重管理目标和方案调整需求,安排多次门诊就诊。第四,便捷就诊流程,首次就诊时,专家会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详细的医学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并深入沟通治疗效果及方案细节,因此就诊前,建议患者准备好近2~3个月内的健康体检报告或相关医疗检查结果。
减肥门诊开出多样化处方
来源:【健康报】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目前中国的成人中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而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均与肥胖有关。
为满足患者的减重需求,不少公立医院开设了减肥门诊。事实上,减肥门诊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当下的减肥门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如何更加精准地对接减肥人群的需求?日前,记者对多家医院进行了探访。
“今天患者有点多”
上午9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的肥胖门诊外,人群中几个体型肥胖的就诊者很显眼。“今天患者有点多。”刘佳副主任医师对记者说,这天上午她在门诊要看30多名患者。
6年前,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肥胖患者越来越多,便专门开设了肥胖门诊,刘佳也在自己的专业特长栏下添加了“减肥”。现在,每周五上午,她都出肥胖门诊,与她一起出门诊的还有两位内分泌科医生。
最近,刘佳看到了肥胖门诊的变化。“以前来看肥胖门诊的患者都是已经患有糖尿病或是胖得特别严重的,现在80%的患者只是单纯性肥胖,没有特别明显的疾病。以前大家认为有病才能看病,现在也会为了减肥来就诊。”刘佳说,人们的健康意识确实在提高。
当肥胖到一定程度,手术是让患者快速减重的一种手段。近几年来,从胃束带手术到袖状胃手术,减重手术日益成熟,普外科开设减重手术门诊也成为趋势。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2016年开设了减重手术门诊,记者来到减重手术门诊时,韩加刚主任医师正在为一名大约重150公斤的男士联系手术病床。“来到这里的患者,肥胖程度都比较严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受到了影响。如果身体质量指数(BMI值)超过37.5,就要建议其进行手术。”韩加刚说。
人们的肥胖原因不同,肥胖程度不同,健康观念不同,导致减肥需求存在差异。为精准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有的医院在不同科室开设多个减肥门诊。
除北京朝阳医院在内分泌科与普外科开设减肥门诊之外,北京市许多综合性三甲医院都开设了减肥门诊,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营养科设置了医学营养体重干预门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内分泌科与普外科开设了减肥门诊,还有医院在运动康复科、中医科设置了减肥门诊。
随着减肥需求的增加,减肥手段更加趋向专业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便是将其推向专科的先行者。记者了解到,该院在减肥门诊之外设立了减重外科这一专科,并配有20多张床位。
“多学科诊疗是趋势”
减肥门诊的多重分身在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常会让前来就诊的患者迷失方向。“有很多患者本不该来这里,因为他们并不符合手术指征,也并不想做手术。”这困扰着北医三院普外科减肥及糖尿病外科门诊副主任医师李智飞。
肥胖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多学科干预被业界公认为减肥门诊发展方向。为了让患者少跑路,去合适的门诊就诊,李智飞和团队在减肥门诊开设后,经过3年的摸索,在2019年建立起了一个由心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中心、麻醉科、营养科等科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李智飞介绍,多学科会诊的介入有3种形式。一是针对约80%的住院准备做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二是当患者在减肥多学科团队中某个科室门诊就诊时,如果合并疾病较多、情况较为复杂,可由收治医生为其发起多学科会诊;三是由对自身情况不明的患者直接发起减肥多学科联合门诊(MDT)。
多学科会诊的模式不仅能为患者精准“指路”,也让李智飞学到了新技能,规避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出诊时,他经常会遇到聊着聊着就睡着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多数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往往患有低氧血症,当症状严重时,要特别注意在手术后不能立刻拔管,否则患者会憋死过去。”李智飞说,多学科团队中的呼吸科睡眠中心成员利用专业知识,针对这部分患者制定了从术前到术后的科学而严格的操作流程。
“多学科会诊的第三种模式是减肥门诊最理想的状态,但是费用也明显高于普通门诊,目前适用于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李智飞强调。许多医院对多学科会诊也跃跃欲试,但仍有一些困惑。刘佳认为:“多学科诊疗是肥胖门诊的趋势,但是也面临着医疗资源有限的困局,各个科室的医生还有其他门诊要出,如何寻找一种合适的机制让大家坐在一起为肥胖患者诊治,需要我们去摸索。”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郭芳
编辑:于梦非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来自【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